震安科技研究报告: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多维布局迎增量市场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鑫证券,黄俊伟,华潇)

1、专注减隔震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1.1、精耕细作,稳扎稳打减隔震行业十二年

震安科技成立于 2010 年,精耕细作减隔震行业,致力于提供建筑减隔震技术全套解决 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入选工信部首批“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 冠军”,现已成为建筑隔震行业龙头。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领先于行业,据公司公 告,2018 年公司已发货的在建减隔震建筑为 740 栋,占全国新开工减隔震建筑栋数比例 41.5%。

公司创立至今十二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成长阶段,2010 年-2018 年。公司初创成立在云南昆明,作为抗震烈 度较高的省份,云南地区对建筑减隔震认知较早,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有利于公司初创阶 段的市场开拓。2016 年,随着云南省外市场对减隔震技术的认知加深,公司开始逐步加大 省外业务拓展力度(主要包括海南、新疆、山东、山西、甘肃等高烈度区域),承揽了北 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减隔震项目、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综合业务楼(内科病房楼)项目等。

第二阶段:上市发展阶段,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 2019 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 A 股首家以建筑减隔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公司通过 IPO 的募投,逐步扩大自身减隔震产能, 同时利用上市公司身份,进一步树立自身品牌优势。2021 年,公司成功发行 2.85 亿可转债, 用于新建减隔震制造基地,完善公司产能布局。同年公司收购常州格林,进一步提升公司 在减震领域的生产能力。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22 年之后。2021 年 9 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正 式颁布,以国家立法形式强制规范减隔震产品在建筑工程领域的运用,随着相关配套法规 逐步落地,市场规模扩大的确定性在不断提升,公司有望乘上行业快速发展的东风。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涛,直接持有公司股权 19.32%,并通过北京 华创三鑫间接持股 20.25%,穿透后持股占比近三成。此外,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持股 4.99%, 社保基金持股 1.73%。公司旗下有 1 家控股子公司(常州格林)和 7 家全资子公司,分别分 布在江苏常州、河北唐山、云南昆明、新疆、北京和上海等地。

公司建筑减隔震产品类别齐全、应用成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系列建筑隔震橡胶支 座(如铅芯橡胶支座、FPS 摩擦橡胶支座、天然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服务器隔震台、 碟簧阻尼隔振装置、公路桥梁支座、建筑消能减震阻尼器、核级大型液压阻尼器等,已广 泛应用于学校、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博物馆、应急指挥中心、核电站、机 场、LNG 储罐、新建住宅和老旧建筑加固等抗震领域。公司 22H1 减隔震产品销售占比达到 99%,其中隔震支座等占比达到 65.37%,减震产品 消能阻尼器等占比 33.63%。

公司营收逐年增加,去年利润承压下降后,今年前三季度边际出现改善。公司 2021 年 实现销售收入 6.7 亿元,同比提升 15.48%,2017 年至 2021 年 CAGR 达到 25.53%,特别是 2019 年上市以来的 CAGR 达到 31.24%;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收入达到 6.53 亿元,同比 提升 42.00%,反映出公司的营收增长动力强劲。盈利表现方面,公司 2021 年毛利润 2.79 亿元,归母净利润 0.87 亿元,分别同比下降 8.58%和 45.58%,利润下滑的主要来自两个方 面的原因,一是钢材、橡胶等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二是公司前置费用支出,导致销售和管 理费用有所增加。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润 2.78 亿元,同比提升 32.80%,归母净利润 0.79 亿元,同比提升 0.46%,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公司的盈利表现已经出现边际改 善。

1.2、精益求精,核心优势不断夯实

震安科技作为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不断精益求精,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研发创新,技术实力领先一筹。 对内:1)公司拥有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的第一批院士工作站——周福霖院士工作站,周 院士是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工 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同时公司还成立 苏经宇工作室研发团队和技术工艺成本核算中心,以持续改善生产工艺为主要方向。

2)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减隔震产品的技术迭代升级。综合 2018-2021 四个年度来 看,公司的研发人员绝对值和人员占比有大幅提升,研发支出金额和研发费用率也呈现上 升趋势。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 142 人,占比 15.49%,研发经费投入 2390 万元, 占营收比 3.57%。

对外:公司通过产学研用的模式与国内外研究所和高校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多个研发 项目。震安科技自成立以来,与超过 200 多家设计院形成了合作,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日 本 FUJITA 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都是长期合作交流 伙伴。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保证了公司在 建筑减隔震行业技术水平领先同业。例如,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进行的“隔震橡胶支 座水平极限剪切能力研究”,已经完成 LNR1200 支座水平极限剪切 450%的力学验证,实现 了行业层面的技术突破。

二是持续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市场嗅觉快人一步。 公司凭借行业领先地位推动了多项地方、行业及国家标准的制定,裁判员和参赛者的 双重角色能让公司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标准要求,领跑行业。在上 市之前,公司主编了云南省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规范》 和《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规范》,参与修订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建筑隔 震橡胶支座》,参编了建筑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摩擦技术规程》等等,截至 2021 年末,公 司累计已编在编的减隔震技术标准 37 部,其中国家标准 2 部、行业标准 5 部、协会标准 7 部、地方标准 21 部、企业标准 2 部。

三是持续服务国家重大项目,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依靠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及高水平的产品研发能力,承接了众多国家重大项目,积 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如全球单体减隔震标杆,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 兴机场项目、国内首次采用国产减隔震产品的天津液化天然气(LNG)储罐项目以及云南省博 物新馆项目等等。

重大标志性项目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各式各样减隔震项目积攒起公司丰富的设计 和施工经验。公司已与超过 200 余家设计院以及一些大型项目方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与 万科、俊发等地产公司签订了战略供货协议。品牌效应将会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叠 加行业最为丰富的项目经验,将助力公司在未来在行业快速发展期,承接更多重大、重点 项目,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四是持续完善一体化配套服务,综合能力垫厚竞争壁垒。 区别于传统减隔震产品生产销售商,公司为建筑物减隔震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一体化配套服务。公司在建筑物立项和设计阶段就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为客户提供工程项目隔震技 术咨询,隔震结构分析设计;对于具有特殊结构要求的建筑物,还可以提供非标准化减隔 震产品的定制研发生产;在项目具体施工建设阶段,公司有专业团队进行定向技术支持和 服务,指导安装,并在项目建成后,为业主方提供售后跟踪和产品维护,形成了“设计-研 发-生产-检验-安装-监测-维护”的完整产业服务链。

建筑行业具有严格的建筑施工标准审查和验收规范,而减隔震产品因其设计特殊性, 往往需要专业的减隔震技术人员进行全程参与。当前行业内的中小规模企业大多以售卖产 品或者制造产品为主,缺乏隔震理论、隔震设计和咨询等技术和研发能力,亦不具有提供 隔震技术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震安科技凭借行业罕有全产业体系一体化综合能力,将持 续垫厚公司的竞争壁垒,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2、减隔震行业发展势头向好,政策落地将逐步释放增量市场

2.1、减隔震技术大有裨益,行业政策不断出台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同时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大地震给我国带来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从有住房到安全住房”的观念越来越被国家和人民重视。2008 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强。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 国家标准化管委会 2015 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国家地震 局等根据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政府所在地、县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及其反应谱特征周期等技术要素,绘制出我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可以看出,我国华北地区的燕山山脉向东延伸至东北平原,向西延伸至太行山脉和黄土高原环绕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川渝地区北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和帕米尔高原边缘地区,鲁南地区和华东沿海城市带、华南沿海城市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处在较高的地震烈度区。 减隔震技术可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建筑物位移晃动,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成为建筑物抵御地震的重要防范屏障,减隔震技术作为更有效的抗震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应用,在我国减隔震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减隔震技术主要分为三类:传统抗震、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三类技术的抗震原理不尽相同,传统抗震技术简单,设计难度较低,但抗震效果一般;隔震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技术成熟度较高,也兼具经济性;减震技术的设计难度较高,经济性不明显,但在设备保护、降噪、抗风震等特殊应用场景下具有应用优势。

减隔震技术应用实例:1)在 2013 年芦山 7.0 级地震中,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采 取了隔震技术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医疗设备完好,成为震后全县唯一的医疗救治中心,而 数米之外同时新建的医技楼建筑和医疗设施却被严重破坏;2)在 1994 年洛杉矶 6.7 级大 地震中,31 座医院严重破坏,采用建筑隔震技术的 USC 大学医院功能基本完好。

减隔震产品应用可节约建筑物上部建材使用、扩大建筑物内部空间,具有综合降本增 效的经济性。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当满足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地震烈度9级以下)等条件下,建筑上部构建可降低 1-2 度设计,也就是说,在部分地区采用减 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可以降低建筑物上部钢筋、混泥土、钢结构的使用量,节约成本;同时 根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建筑物还可以减少内部梁柱的尺寸,扩大内部空间的使用面积,提升 建筑物的使用效率。根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范重的研究,在8度(0.3g)设防下,采用 隔震的建筑单方成本可较非隔震下降 10%以上,且随着设防等级的提升,隔震建筑的经济性 将愈发显著。

近年来,我国减隔震行业发展迅速。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9 年三季末,我 国已建成减隔震建筑物数量近 7000 栋;根据推算,2020 年我国已建成减隔震建筑物数量已 超 8000 栋(目前,住建部不再披露减隔震建筑物数量)。 减隔震行业的发展对政策敏感度较高,2016 年 8 月云南省政府颁布《云南省隔震减震 建筑工程促进规定》,12 月云南省住建厅发布《云南省隔震减震建筑工程促进规定实施细 则》,扩大了减隔震推广应用区域和领域,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建筑 5119 栋,较 上年大幅增加 1028 栋,其中有 915 栋来自云南,可见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对国家和地方减隔震政策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地方法规中云南、 陕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的建设强制要求使用减隔震产品;山东对学校和三甲医院的建设 强制要求使用减隔震产品;新疆对具备条件的市政工程的建设强制要求使用减隔震产品; 合肥对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要求使用减隔震产品;而包括四川、海南等地区则对学校、医 院等建筑鼓励优先使用减隔震产品。2021 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正 式实施,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 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不丧失建筑功能。我国减隔震行业正式进入 “强制”时代。

此外,住建部配套立法,同步发布和生效的《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明确了行业最新 的国家标准;住建部和质检总局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发布征求意见稿;而公司 参编的《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送审稿)》已召开审查会,形成减 隔震行业的技术规范。建筑减隔震行业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立法+标准+技术要求”政策体 系渐趋完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未对明确指明高烈度设防区域和地 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具体清单。但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附录,我们整理出全国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 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地震烈度等级(按城市所辖区县最高烈度等级统计),发现包括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 26 座城市处在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指的是对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十年左右(或更长一段时间) 可能发生 6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应重点加强监视和采取防御措施的,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 政府批准的确定性地区。目前未有官方文件明确罗列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但根据公 开资料显示 1995 年至 2005 年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包括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川渝滇地区、黄河经济带流域、东北主要城市、西北主要城市等。

2.2、减隔震市场逐步释放,五年内望扩容至150亿

我们认为我国减隔震市场规模的扩张取决于三大核心因素。核心因素一:宏观经济, 建筑减隔震市场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伴生行业,建筑施工行业的投资建设情况对减隔震市场 的发展发挥着行业贝塔的牵引作用;核心因素二:政策,前述研究分析指出,减隔震行业 的政策敏感度高,政策对市场扩容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务院颁布实施立法已经过去三个 多季度,但各地方配套政策出台节奏不一,这将导致立法政策引致的增量市场逐步释放; 核心因素三:范围,随着减隔震技术被市场认可和接受,适用减隔震技术的区域范围的扩 大,也将激发减隔震市场的增长。 基于上述三个核心因素,为了估算我国减隔震市场规模未来的扩容情况,我们对三关 键变量做出如下假设:

核心变量一:建筑安装工程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年化增速。我们认为这一变量主 要反映了建筑行业的增长趋势。对于年化增速,考虑到建筑安装工程中存在跨年施工和投 资的现象,存在时间维度上的自相关特点,因而我们以过去三年的非均衡移动平均加权来 进行测算,即假设当年增速=过去第1年增速*70%+过去第2年增速*15%+过去第3年增速 *15%。


核心变量二:立法政策带来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市场的渗透率及年化增速。我们认为这 一变量能反映政策效力逐步作用于全国所带来的减隔震市场规模的逐步释放。具体而言, 我们以云南地区 2016 年立法后,2017 年云南市场渗透率提升幅度作为参考因子,假设 2021 年立法出发,2022 年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后,2023 年全国市场渗透率较 2021 年具有当年云南市场相当的渗透率提升幅度(我们认为 23 年市场渗透率才能有云南当年的当量提升, 是考虑到全国性政策在传导时滞上可能高于地方性政策,因为政策对市场的作用可能要更 加滞后),并且全国市场渗透率的年化增速将保持云南市场 2017-2020 渗透率的 CAGR。

核心变量三:减隔震市场测算的市场范围。基于目前所掌握的高烈度设防区域和地震 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大致范围,我们假设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市场范围包括云南地区和全国范 围内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这一假设实际上是存在瑕疵的,因为包括四川、 广东等地区已经表明部分地级市或其辖区也属于强制应用的减隔震技术的地区,但考虑到 当地市场规模和测算的谨慎原则,我们暂且不将其纳入测算范围。

除了上述对于三个核心变量的假设外,我们还假设:(1)直辖市建筑安装类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额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固投建筑安装额以经济总量为 权数,通过全省建筑安装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测算而得[(该市 GDP/所属省 GDP)*所属省 固投建筑安装额]。(2)初始市场规模基数(2017 年)以招股说明书中所列震安公司市占 率与公司年产值倒算而得,且假设公司 2017-2020 在云南地区市场占有率不变。 基于上述假定,我们测算出我国减隔震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扩容近 10 倍,达到 150 亿以上,CAGR 达到 54.47%。此外,测算结果反映出的另一个特征是,我国减隔震市场规模 将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减隔震技术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在不考虑 适用范围扩大的谨慎假设下,全国减隔震市场规模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增长区间,逐步 释放增量市场。

上述测算主要考虑的是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安装领域应用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增加,实际 上,减隔震技术在一些非建筑安装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显现。根据公司官网披露,天津液 化天然气(LNG)储罐项目、漳州核电工程“华龙一号”项目等重大项目均使用了减隔震产品。 我们预计未来随着能源、核电站、“一带一路”等测算外市场的发展,减隔震市场规模有 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3、多维布局打足提前量,日益月滋候东风

近年来,公司加快推进多维布局,现已为迎接增量市场打足提前量。公司的多维布局 主要体现在市场、产能和产品三个方面,其中市场布局以全国化为导向;产能布局以减隔 震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导向;产品布局以柔性抗震以及振动控制的“震振双控”,并以此 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

全国化市场布局已基本确立,五大销售区覆盖全国重点城市。 目前,公司根据市场拓展需求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五大销售区:西南、西北、华南、 华东和北方销售区,覆盖具有减隔震应用潜力的重点城市,并下沉设计部人员至销售大区, 建立销售、设计联动机制;同时,继续健全和扩张分支机构,建立专业销售团队,针对不 同地区、行业和客户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为了进一步配合全国化市场布局,公司分 别在西南、华北和华东新建/兼并生产基地,构建服务市场的全国化生产体系。公司 2021 年云南省外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省内业务,同比大幅提升近 24pct,并保持向上提升趋势。

公司 IPO 募投+可转债募投+并购扩产+定增募投有序推进,悉数建成后产能有望较上市 扩大 6 倍。 公司上市以来分别通过 IPO 募投、发行可转债募投、并购常州格林(90%股权)和简易 程序定增等方式实现产能扩张布局。 (1)IPO 募投项目可增加减隔震产品产能 6 万套。公司 2019 年 IPO 募资 6.288 亿元, 用于减隔震制品生产线技术改造和新建智能化减隔震制品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周期约 24 个月,计划建成投产第一年产能达产率 40%;第二年产能达产率 60%;第三年产能达产 100%。 (2)发行可转债募投项目可增加减隔震产品产能各 3 万套。公司 2021 年发行可转债 募资 4.4 亿元,用于新建智能化减震及隔震制品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周期 24 个月,计 划建成投产第一年产能达产率的 40%,第二年产能达产率的 60%,第三年产能达产率的 80%, 第四年及以后达产 100%。

(3)收购常州格林提升减震产品技术储备。公司 2021 年 7 月以现金 5000 万元收购常 州格林 66.67%股权,2022 年 2 月以现金 2105.23 万元进一步收购常州格林 23.33%股权,公 司持股比例增加至 90%。常州格林的主要产品为大型阻尼器,与公司同属一个大的行业,主 要客户为国内主要核电站。公司未公告常州格林具体产能数据,但常州格林 2020 年销售收 入,与公司公告 2020 年 1-9 月减震产品销售均价估算,常州格林产能约 0.4 万套。公司披 露,投资常州格林主要在于加深公司在阻尼器等减震产品方面的技术储备。

(4)定增募投扩产 11.5 万套减震产品。公司 2022 年 9 月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 股票募集资金 2.5 亿元,主要投向常州格林,用于年产 10 万套智能阻尼器、1.5 万套核电 站用液压阻尼器及 2.5 万套配件项目(一期)、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建设周期 24 个月,预计建成投产第一年产能达产率为 40%,第二年产能达 产率 60%,第三年产能达产率 80%,第四年产能达产 100%。

公司上市前已有隔震产品产能 3.6 万套、减震产品产能 1 万套,公司上市以来通过募 投、并购等方式,有望将产能增加至隔震产品产能 12.8 万套、减震产品产能 11.5 万套, 累计较上市前扩大约 6 倍。按照各个募投项目的建设计划,我们预计 2022 年可建成隔震产 品产能 9.8 万套,减震产品产能 4.4 万套。公司前置产能布局,虽然对 21 年盈利能力构成 一定压力,但考虑到市场处在扩容临界阶段,我们认为公司充沛的产能储能未来将有利于 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营、利双增。

多项创新产品研发落地,完善多元化产品布局,匹配增量市场需求。 近期,公司发布了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全新震安三维隔震(振)系统,主要解决以 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上盖或者沿线开发(TOD 模式)中的震动问题,及由震动带来的噪 音危害和潜在安全隐患。该产品不仅能在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有传统减隔震产品同 等的抗震效果,还能够有效消除轨道轮轨振动通过建筑基础传递到建筑结构所带来的垂直 层振动影响。考虑到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庞大的存量市场和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建成约 600km 里程的增量市场,三维隔震(振)系统可有效匹配 TOD 模式下的市场需求。

同时,公司研发的隔震橡胶支座状态监测装置也已取得重要突破,该装置通过在隔震 橡胶支座中植入芯片,实时监测隔震支座的状态,捕捉隔震支座的各项工作数据,并利用信号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反馈至业主或第三方,用以判断建筑结构的健康水平,并形成 可提供给公共事业部门的技术数据。该产品系行业首创的隔震产品“智能化”,对于重要 建筑、重大工程的震动风险防范具有显著作用。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功能性市场(能源、 核电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布局,匹配 LNG 储罐、核电工程建设等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 非标准化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成本效益管理,在合理盈利水平上,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我们认为,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持续推进创新产品研发,完善多元化产品布局,不仅 能有效化解产品单一化风险,还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影响力。

公司于 2022 年 9 月底发布 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 票 168.4800 万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 0.68%,授予价格为 28.27 元/股,激励对象总人数 为 101 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骨干及董事会认为对公司有特殊贡献的其 他人员。本计划分三期归属,归属比例分别为 30%/30%/40%,业绩考核目标分别为 2022/2023/2024 年年度净利润相对于 2021 年增长 24%/76%/154%。此外,公司个人绩效考 核系统完善,将个人绩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标准系数 分别为 100%/80%/60%/0。合理的激励目标和有效的个人考核要求有助于公司未来持续发展 与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

4、盈利预测

考虑今年疫情影响等偶然事件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冲击,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99、2.64、5.35 亿元,EPS 分别为 0.40、1.07、2.17 元, 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26.5、47.7、23.5 倍,我们仍旧看好公司在国内政策体系趋于完 善,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背景下的成长潜力和空间,给予“买入”评级。 综合不同市场情况、公司扩产进度和发展规划,我们预测 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总收 入分别为 10.53、17.10、25.19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39.92%、44.86%、49.83%。

隔振产品领域:公司隔振产品发展稳定,产能增长较快,预计 2022-2024 年收入分别 为 5.71、8.33、10.52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0%/45%/50%。 减隔震体系领域:公司近年来减震产品产能增长迅速,收购常州格林助推公司该领域 成长。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该领域收入分别为 4.66、8.53、14.31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40%、45%、50%。 弹簧隔振器和钢弹簧: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该类型产品的收入为 0.16、0.24、0.36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35%/35%/3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多维   格林   支座   建筑   常州   市场   增量   产能   布局   行业龙头   行业   产品   技术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