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会电视怎么了”,如果孩子对你吼叫时,请记得:不要硬碰硬

文/兰妈谈育儿

某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教育

评论里有个回答引赞无数:教育就是一种播种行为,能收获习惯、收获性格、收获命运

习惯,也真的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也有人说,好习惯有一辈子花不完的利息,坏习惯有一辈子还不完的债

但对于当代孩子来说,电视、手机、游戏、视频,这些引诱一直都是好习惯的绊脚石

有个朋友,深夜发来吐槽:孩子天天看电视剧,说她几句还有理了

这位朋友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12岁,小女孩5岁

用朋友的话来说,两个孩子安静起来的时候就是小棉袄,一闹腾起来,又恨不得把她们都丢向门外

再加上,朋友的丈夫平时工作又比较忙碌,一年就春节回来一次的那种异地夫妻

这也让朋友这个全职妈妈,全部扛起了教育这面大旗,没有人搭把手的日子,真的是压力山大

12岁姐姐,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写作业不老实、拖拉磨蹭,小时候说几句还听着不吭声,慢慢地就学会顶嘴,甚至话还没说几句,就迎来“砰”地一声关门响

这大概就是全国孩子反抗父母的统一动作了,心想着把你关到门外看你还说不说

而班主任也向朋友反映:

“孩子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心不在焉,自控力不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写作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掉这些坏习惯”

可是,班主任却不知道,朋友为了帮助女儿改掉不专注的坏习惯,快乐教育、奖励机制、惩罚效应,这些通通都使用过了,但效果却一直不怎么理想

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原来好习惯难养的“拦路虎”就是朋友自己

星期天的早上,姐姐又带着妹妹在客厅看电视

都说一胎时,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成长榜样,二胎时,哥哥姐姐就成为小宝的成长榜样,看到妹妹学姐姐脚朝上倒挂着看电视的模样,朋友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了

她只知道,如果不开口提醒,那么姐妹俩再看个通宵也不会觉得饿了、渴了、困了

于是,朋友便开启了她那80分贝的嗓音:

“作业写了吗”

“几点了,你有没有一点时间观念”

“还要不要你的眼睛了,眼睛要是近视了,别指望我会给你配眼镜”

本以为提醒过后,两个孩子会乖乖地回到房间去写作业

没想到,姐姐用发狠的表情反击说“我就看会电视怎么了”

大战一触即发,朋友也当即被气得跳脚

可怎么办呢?她只能在心中默念三遍:是亲生的

随后,朋友还给远在外地的丈夫打去电话诉苦,可丈夫却满口愤怒地说“不听话,就狠狠地揍一顿,打到听话为止”

本以为在丈夫那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一番话下来反而更加焦虑

朋友也从心里面意识到“打骂根本不起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再后来,一位心理老师告诉朋友:

“教育不起效果就要尝试着去改变,心若改变,你的态度、和孩子的习惯都会跟着变化”

起初,朋友也是将信将疑地照做着,本以为还是跟之前一样效果不太明显,没想到,心态还真的能改变结果

又是一个如约而至的画面,姐姐和妹妹忘乎所以地看着电视,连老妈从身边经过都没有注意到

这要是换作以前,那不得先吼一嗓再说

朋友现在的心境就不同了,她告诫自己:要淡定

于是,她来到两个女儿的中间,饶有趣味地问着“在看什么有趣的电视呀,瞧瞧你们笑得多开心”

两个孩子先是诧异地看了看朋友,然后开启了她们三寸不烂之舌,把眼前的动画片说得活灵活现

某一瞬间,朋友发觉“孩子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嘛”

经历兴趣相投的一段沟通后,朋友再引导式地询问“那今天的作业都写完了吗”

这个时候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大反响了,她轻松地回答“还剩一点,我把这一点看完了,就去写”

朋友想了想又说“那好吧,不过我怕你待会忘记了,要不要定个闹钟提醒一下呢”

没想到,大女儿和小女儿异口同声地说“妈妈,那你帮我定好闹钟吧”

那一次之后,朋友似乎明白了,如果孩子对你吼叫时,请记得:不要硬碰硬

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记住:永远不要和孩子硬碰硬,换来的也只会是针锋相对

而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看起来是知识、习惯、和自律的较量,其实也是语言能力的二次成长

为什么要注重语言能力的二次成长?看完这三件事后可能就明白了:

01

孩子不是本性难移,而是意志力有限

有一个小朋友曾经这样形容他的爸爸,感触蛮深的:

我有一个玩手机入迷的爸爸

就在前几天,老爸在给我们做早餐的时候,因为手机实在是太入迷了,好好的一顿蛋炒饭被烧焦了

我的爸爸,不只是做早餐的时候喜欢玩手机,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候,手上也都离不开手机

我的爸爸,每一次玩手机的时候都特别入迷,不管怎么叫他都听不进去,也不理我,这让我真的很悲伤

我希望,我的爸爸能够少玩一些手机,多关心关心家人,因为那样妈妈就不会动不动发脾气,我也不会因为妈妈心情不好受到牵连

因为,每一次爸爸玩手机太入迷把妈妈气到后,妈妈来辅导我写作业都没有耐心了,烦躁的样子看起来好可怕

听到这里,我猛地心一惊,这种画面怎地如此熟悉呢?

曾经的曾经,很多家长一见到自家的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时,总觉得他们就是本性难移

其实,孩子贪玩手机、沉迷看电视也好,爸爸总是抱着手机打游戏也罢

而在这份入迷的反馈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入迷的本质,可能并不是本性难移、而是意志力有限

为什么明明定好闹钟却总想着赖上几分钟?为什么说好了刷完这个视频就关手机、却不知觉又刷了下一个视频?为什么孩子答应看完这集动画片就写作业却没有兑现诺言?…

这难道不是个人的意志力受到诱惑了吗?

而意志力这东西呢,连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抵抗诱惑,拿上手机就不容易说放就放,那又有什么底气指着孩子说“本性难移呢”

所以,在孩子不够优秀、或者沉迷某事某物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别急着批评,更不要急着给他们定义标签,试着从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孩子的改变

如果孩子此刻正抱着手机不放,那么家长就要率先做到“放下手机”,然后通过周围有价值的事情去激发孩子的行动意志

比如:“今天的天气也太好了吧,不知道外边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一句吸引孩子思考外界的语言行为,比起指着批评唠叨自然是要效果更好

02

反复说同样的话,易产生习惯性模糊

在以前,我总觉得:“几点了,还不写作业”的催促更容易让孩子明确目的

直到现在我才逐渐意识到,其实反复的话说多了只会让人习惯性产生一种听觉模糊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孩子也明明看上去在认认真真地听,话闭后却什么也没听进去

其实,这就是反复说同样话所产生的习惯性模糊,也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你越说,我越不想听,你越是让这样做,我越是要往相反的方向前进

这就像是,老师经常强调要养成好习惯、而孩子总是陷入坏习惯的一种恶性循环

想要让孩子对某件事情上心,有人说是自律是上策,吼骂是下策,我却认为,上策更应该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首先,自律这东西太过苛刻,连成年人都无法自律的完美,孩子又怎会轻易拥有呢

其次,动力就是一种目标态度,哪怕一天的坚持,也是孩子突破习惯上的一份成功

最后,任何优秀都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获得的,坚持下去,最终都会找到学习动力

很明显,想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需要找到前进的那份学习动力,而这份动力绝不是每天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唠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需要站在学习动力的方向,为孩子建立更多有兴趣、有意义、有能力的行为目标

在这些方面,语言的二次成长莫过于对孩子的鼓励支持,告诉孩子“前几天你说的那个想法真的是太有趣了,如果能变成现实就更好了”

当孩子的兴趣和想法得到认可时,那些曾经被称为绊脚石的坏习惯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03

习惯从来不是说说,要“小步子”开始

习惯和勇敢前行的动力,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

在实现目标、实践兴趣、展现意义和目标能力等方面,建议让孩子从“小步子”开始

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让孩子在坚持中获得自信,这是对孩子精神上的鼓舞

以前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定力、做什么事情都三心二意,

其实,在这份语言抱怨中恰恰就是一份自我蒙蔽

孩子为什么做事情三心二意?很大程度上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让孩子带着希望前进、带着理想远航,这也是父母最应该帮助孩子形成的学习动力

驾校学车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一次车才知道自己有多笨,左右不分”

其实,并不是学车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多笨,而是没有遇上一个会鼓励的教练

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成年人被教练骂得一文不值时的低落心情吗

只有鼓励中才更有底气去突破更多困难,这是向前一步的成长、更是动力

所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来都不是挂在嘴上,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小步子”开始的好习惯

比如,从这个周末开始,不要再说那些苦口婆心的大道理,也不要再紧逼着做这个、做那个

孩子沉迷电视、和手机不放,那就带着他们到外界多走走,通过扩宽视野来突破井底之蛙

如果没有学习计划和目标动力,那就陪着孩子牟足劲读课文、阅读课外书来感受知识熏陶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和目标计划也并不是他们骨子里贪玩,而是受到学习环境的意志力干扰

如果有了家长的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影响,那么家长有多优秀孩子自然也就有多优秀了!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孩子   硬碰硬   入迷   意志力   爸爸   家长   习惯   目标   动力   朋友   电视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