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会致癌?牛津大学研究:吃鸡或会增加3种癌症风险,可信吗?

当代人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生活中对养生细节的把控度也越来越高。相信关注食疗养生的朋友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有关食物的传闻,就比如最常见的鸡肉,也会被冠以“发物”、“激素”等标签。

近期,网络上有一则消息传出,说研究指出鸡肉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可信吗?生活中常见的鸡肉还能吃吗?如果能正常吃,怎样吃更符合健康需求呢?

一、鸡肉会增加癌症风险?

牛津大学相关研究团队,针对47.5万名英国人进行了为期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随访过程中共有2.3万参与者患癌。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鸡肉的摄入量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成正比。

关联癌症主要包括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些癌症的患病风险,会随着家禽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风险占比均提高了10%以上。也因此,人们才逐渐形成了鸡肉容易致癌的观念。

不过,在牛津大学给出的研究结果当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鸡肉与癌症的直接关联,所以鸡肉还是相对安全的,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危险。癌症的发生其实很复杂,不只是吃鸡肉能够决定的。

癌症发病基于很多因素,比如长期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无节制等。包括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症,也会成为癌症爆发的间接因素。如果单纯认为鸡肉致癌,显然太过片面。

二、“激素鸡”又是怎么回事?

部分网友认为,现在人们吃的鸡出笼速度太快,一定是打了激素。而这种“激素鸡”吃多了,也有损健康,尤其是对于孩子,甚至会引发性早熟或肥胖,未来身体素质不佳,患病患癌的风险还是会间接提升。

其实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鸡肉,大多来自白羽鸡,也就是人们口中快速出笼的“激素鸡”。这种鸡品种优良,经过不断选育,同时需要在规范化管理和饲养之下才能达到出笼标准。

自身基因好、生活环境好,再加上科学饲养、规范化管理,做到快速出笼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不少人认为,规范化饲养下成熟的鸡,不如走地鸡营养丰富。

如果对比肉质,考虑到走地鸡的生活环境相对自由,活动空间较大,那么它的肉质就会偏柴一点,肉质弹性会更高。但如果从营养成分方面对比,白羽鸡和走地鸡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又会认为,即便白羽鸡很健康、很安全,但依旧拦不住一些“激素鸡”的诞生。尤其是各种快餐店,鸡肉的日消耗量那么大,若没有“激素鸡”支撑,如何满足营业需要?

关于此类网络谣传,相关部门早已辟谣,且多次辟谣。从检测结果上看,并未发现鸡肉内各类激素超标的情况,食用安全性是有保证的。随访养殖过程后发现,全线养殖均按照标准化方式饲养,无激素添加。

其实无论是快餐店还是超市,鸡肉能源源不断的供应,主要依靠其优越的品种特性。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种,现在的白羽鸡成熟速度已经达到了较快水平,而激素干预反而对鸡的成长有害无利,没有意义。

因此,鸡肉是可以放心吃的。那么健康吃鸡有哪些讲究呢?

三、鸡肉这样吃,更符合健康需求

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吃饭也是如此,如果一样食物吃多了,身体内相关营养素超标,就会对人体运作造成负担,反而不利于健康。那么,吃鸡肉都有哪些讲究呢?

先说摄入量,按照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来看,每天摄入75g到100g(厚度不变、拳头大小)鸡肉为最佳。为减少不必要的脂肪摄入,可选择肉质更加紧实的鸡胸作为主要食材,鸡腿肉去皮也可以。

另外,考虑到国民膳食标准每周最多一斤(500g)家禽肉,吃鸡肉的同时别忘了添加其他肉类,来丰富饮食中的营养。

烹饪方式上,现阶段人们普遍追求健康饮食,因此,烹饪时要尽可能的少油少盐。建议选择水煮或清炒的方式进行烹饪,这样既不会出现油盐过量的情况,还能保住鸡肉原本的营养。

总结:

虽有研究指出鸡肉摄入量增加会提升致癌风险,但如果说吃鸡肉一定会致癌显然太过片面。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鸡肉还是很安全的,只要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就不会影响健康。

各位朋友,你还听过有关鸡肉的哪些谣言?在吃鸡肉上,你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牛津大学   鸡肉   癌症   风险   肉质   家禽   激素   可信   讲究   营养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