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即将“安乐死”?豫酒振兴,咋这么多“不肖子孙”?


这个行业,没有真正的产业型企业家,还真不行;老板们在经营上还真应该从“妻妾成群”变为“一夫一妻”,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对“专精特新”的要求。企业竞争是内卷的,但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在于外扩;只要守护好品牌,产业就可以重新勃兴,企业就可以重新出发。


“张弓”“宋河”“杜康”“宝丰”这样的品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们。


撰文 | 周健



01/

张弓即将实施“安乐死”,

品牌争夺战一触即发


“内斗”多年的张弓即将迎来大一统?


这个问题,不知道张弓酒业有限公司的孟艳该如何回答。因为2003年张弓酒业以租赁经营的方式,进驻张弓酒厂的“北厂”,拥有“张弓”商标,租赁期为20年。今年年底,该租赁期到期。



也不知道张弓酒厂和宁陵县有关方面该如何回答。因为自2018年1月进入破产程序以来,张弓酒厂的破产过程就成了一场看不到头的马拉松;酒厂的停产,也让企业原有的商誉、渠道、市场等丧失殆尽。


还不知道张弓老酒酒业有限公司的邓天志该如何回答。因为2012张弓老酒酒业以租赁经营的方式,进驻“老南厂”,以“皇封”商标替代“张弓”(只能在企业名称上冠以“张弓”),租赁期限也是20年。2018年8月,张弓酒厂的商标、厂房等资产进行拍卖,张弓老酒酒业以4.15亿元拍下这些资产,但是迟迟没有支付拍卖款项。



老酒厂(国企)无法“安乐死”,两个潜在的“继子”(民企)无法顺利厘定或分割“遗产”,张弓酒的遭遇,是昔日的乱局、今天的困局。


也许是要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11月19日,宁陵县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对张弓酒厂的破产予以督察。


毕竟已经接近4年,好赖都得有一个结果。



这里面当然存在着诸多恩怨是非。


比如张弓酒厂拍卖过程中,张弓酒业有限公司就指责拍卖程序出现多处违法违规;酒厂的部分国有资产被低价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张弓老酒酒业在交了一部分拍卖资金后,存在“悔拍”行为。


事实到底如何?没有人能说得清,也没有权威部门给出定论,就这么一直稀里糊涂地拖着,直到今天。


按照原来合同到期的规定,张弓酒业的孟艳会甘心交还“张弓”商标的经营权吗?继而,如果张弓酒厂彻底终结破产程序,张弓老酒酒业的邓天志会顺利成为拥有张弓完整酒厂产权(包括商标)的新主人吗?



今年年底,这一切都有可能见分晓。


事实上,孟艳掌控的张弓酒业目前尽管也是债务缠身,2019年曾多次被提请破产重整,但近几年它对张弓酒的市场维护则有目共睹,其中,仅电商渠道,张弓酒每年的销售额也在6000万元以上。


相形之下,邓天志旗下的张弓老酒因为只能用“皇封”商标进行市场推广,且邓同时还在经营地产、教育、投资等产业,其酒业的市场表现就相形见绌一些。


可以预料,接下来,两家企业谁都不会对“张弓”轻易放弃,因为就在近日,张弓酒业还在大规模招兵买马——一场新的争夺战,一触即发。




02/

豫酒要振兴,

首先要有真正的产业型企业家


“张弓”最后究竟是何归属?这个问题,过去很重要,现在仍很重要。


这家企业的发展“故事”,已成了豫酒振兴背景下的一个知名“事故”。



现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的豫酒企业,基本上分布在河南省各个地方的县城。2000~2010年期间,为解决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白酒企业之所以生存不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原有体制已适应不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而一个地方的财政支撑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这些企业曾有一场普遍的改制行动,从国有变民营,最终多由地方上的“山大王”企业或“关系人”持有。


宋河、宝丰、林河、豫坡、赊店、四五,等等,莫不如此。即便伊川和汝阳两个杜康被思念整合,仰韶在改制过程中由老员工出资收购,其实都脱离不了“豫人做豫酒”的理念和背景。


张弓酒厂,成了到现在为止改制仍不彻底的企业,甚至是唯一豫酒企业。



改制初期,这些企业都迸发了一些市场活力,如宋河酒业,辉煌时曾冲到年销售额20亿元。但是后来,它们又大多如抛物线一般逐渐在市场中沉沦,彻底在全国白酒产业板块中丧失锐气,长期低迷。其中甚至出现了像宋河酒业、林河酒业这样的二次破产企业。


具体原因,我们已在《为豫酒招魂》(可点击查阅)一文中有过详细解析。


在此作为补充,我们提出最根本一条:现阶段,豫酒振兴缺乏真正懂酒、爱酒、立志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而正是因为产业型企业家缺乏,或者多数操盘者多是半路出家、心态走偏,所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这些豫酒企业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运营能力。


关于前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曾经有一些大户人家,妻妾成群,而白酒就是他们现实中的“妾身产业”,平时很受待见,花枝招展,但在地位上却不如作为主业的“正妻产业”,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都属于从属地位。



一句话,“外行”进入这个产业,专注度和专业度都不够。


关于后者,体现的问题更多。团队建设、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等,城头变幻大王旗,改制发展10多年来,各家酒企都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和浮躁的经营心态,有的甚至于以做实体产业为名,行资本运营或资金“蓄水池”之实,最后眼睁睁地将一个好好的产业在市场中葬送。


这方面的典型,我们还见得少吗?刚刚进入破产程序的宋河酒业是一例,别的呢?二次破产的林河酒业几乎已退出白酒市场,经过整合的杜康控股饱受民间借贷困扰,由“企二代”掌控的宝丰酒几近昙花一现,区域性白酒品牌皇沟、贾湖等倒是稳扎稳打,但偏安一隅过“小日子”的状态已经限制了它们对市场的想象力。


剩下的,也许就要数仰韶和赊店还有一些雄心和梦想了。



仰韶的侯建光科班出身,这些年自始至终能在白酒产业领域心无旁骛,年销售收入逐渐从10亿扩到20亿元、30亿元,目前已走出河南,在湖北、北京等地安营扎寨,计划到2025年实现100亿元。虽孤独领跑,但这种专注、聚焦、坚守的精神正是豫酒企业所普遍缺乏的,因而,由仰韶做豫酒振兴的龙头,当之无愧。


赊店也有冲击上市的发展规划,但是,和宝丰、杜康、宋河、贾湖等企业一样,白酒板块只是其掌门人单森林企业产业中的一个分支(单同时还经营电子、传感器、地产、农业、商业等众多产业,目前,赊店老酒由其女儿单颖负责经营管理),如前所述,这种运营能力分散、精力无法持久聚焦的做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并不会成就一家白酒企业宏大的市场前景。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前对“张弓”情有独钟的邓天志和孟艳(邓旗下还有房地产、金融投资、商贸、文化艺术等产业;孟做资产管理起家,目前还参与生物科技、小额贷款、汽车服务、电视购物等产业的经营管理)。


所以,如问“豫酒振兴”,每个参与其中的企业经营者必须躬身自问。它充分说明,如果不能老老实实地做产业,那么,无论再有情怀、再有决心,或玩得再花哨、“小日子”过得再美,到最后都是白搭。


要知道,把白酒产业只当作“陪侍产业”,是真正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行业,没有真正的产业型企业家,还真不行;老板们还真应该从“妻妾成群”变为“一夫一妻”,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对“专精特新”的要求。




03/

豫酒重整河山,

能采用“淡马锡模式”吗?


有人说,借张弓酒厂、宋河酒业破产改制,国资正好一举进入,像十几年前那样重新“翻牌”,“豫酒振兴”也恰好有了可以凭依的抓手和平台。


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食品界知名咨询专家、观峰咨询董事长杨永华认为,豫酒振兴需要“淡马锡模式”,因为豫酒规模企业至今都已经是民营,背后没有国资力量的助推,而现在的中国白酒前20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资背景。



2003~2012年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白酒行业进入“扩容式”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白酒“百亿阵营俱乐部”崛起,形成了以洋河、郎酒、汾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主导的“百亿阵营”。比如2003年的洋河、郎酒、汾酒不足10亿,到2012年已突破百亿,再如2003年的五粮液、茅台销售额为30亿级,到2012年已超过了500亿。

这些企业的体制,基本上已改进为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股份制,有不少已经上市。


但同是这一时期,豫酒企业却纷纷由原来的纯粹国有破产改制为完全民营,虽在市场上有所发力,但终究是后劲不足,10几年后纷纷沦落为区域性的三线、四线品牌,甚至如林河、宋河一样二次破产。



所以,杨永华曾给出结论:豫酒缺少具有产业远见和战略预见力的决策人;这种能力的缺失导致豫酒当时以“问题”为导向,缺少对行业机会的判断,没有足够的信心影响并改变政府的产业决策。而同期川酒、皖酒、黔酒的决策人恰恰看到了机会,纷纷与政府“对赌”,不仅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还获得了相对宽松的市场化经营体制。


实际上,如前所述,当时河南各地的县级政府,哪有什么对产业趋势的高瞻远瞩和力挽狂澜的决策魄力?市场上也哪有什么实力雄厚、敢做敢为的产业型企业家?


现在,从豫酒振兴的平台建设来说,国有资本重新进入的“机会”来了。但是,立足现实,我们仍要问一问,这是货真价实的“机会”吗?豫酒整体上要想重新振兴,“淡马锡模式”真的能一试就灵?



首先,要落实这样的“国资”是谁。


现在不少县市级财政,穷得叮当响,让它们出面以产业资本的方式接盘、重整宋河、张弓这样的豫酒企业,过去已经证明、现在也无迹象展露这种可能性。剩下的就是省级和省级以上的投融资平台了。河南资产?河南农开?中原资产?做这事或许真的需要不一般的魄力。


其次,要确定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在哪里。


有钱了,还需要有人,没有合适的人,什么也干不成或干不好。前面说过,把白酒企业经营好,也是需要一批像侯建光这样的优秀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所以,就此角度说,无论国资进驻与否,培育、打造优秀的企业家管理团队,已成豫酒振兴的重中之重。


通过市场遴选机制,把企业交到合适的人手里,这真的很难,但豫酒企业,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第三,要确定豫酒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品牌振兴、龙头振兴。


白酒产业黄金10年,豫酒已经失去;紧接的10年,好不容易杀出一个仰韶,因而我们会说,体制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或许是产业能否做好,品牌能否擦亮,企业家能否脱颖而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否提升。


仰韶、赊店这样的企业目前还是豫酒产业板块中的小龙头,与“茅五剑”这样的外省龙头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只要专注品质维护和产业运营,不犯大的决策错误,谁说不能跻身第一阵营,成为顶流品牌?


第四,慎重看待并对待资本。


有产业,资本就有运营的根本;有好的经营管理,资本就能被善用。中原资产等单位旗下的豫酒振兴基金铩羽宋河酒业,宋河酒业对赌高盛失败,高峰从玩转四五到从杜康退出,就已经血淋淋表明,做产业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和寂寞,而非资本的赌性和短期性。



第五,要确定酒产业在河南食品加工中的位置,也要确定河南食品加工业是否还是河南省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


这个问题,关乎政策层面的决策。近几年,按统计口径,河南食品工业已从全国连续10多年的第二降到了第四、第五,而且还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其中,一方面是新的食品创新门类还未成气候、未成规模,另一方面则是白酒、乳业、面制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门类“塌陷”而导致的“拖后腿”。


相比之下,四川、福建、湖北等省食品工业之所以后来居上,酒产业的增长性作用是重要因素。这需要我们加强战略层面的思考:酒产业,今后还能成为对我们的税收、民生和地方经济支撑贡献度较大的优势产业吗?




04/

“张弓”这样的品牌,

是历史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


因为长期关注豫酒,就觉得这个产业里存在着诸多市场化的“隐喻”。比如张弓酒旷日持久的内斗,何尝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内卷化?你盯我,我盯你,多少年了,都走不出这一亩三分地儿,竞争者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不过,同样是市场角度,难道像“张弓”这样的消费品品牌,不正是我们身边市场的稀缺品吗?培育一个大企业不容易,同样培育一个知名品牌也不容易。历史上,我们的白酒企业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的体制,无论曾被谁掌控,似乎都难逃以20年为期限的“萌芽——壮大——辉煌——衰落”的生命周期,但是作为品牌,却可以超越这样的周期。


想想也是,企业竞争是内卷的,但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在于外扩;只要守护好品牌,产业就可以重新勃兴,企业就可以重新出发。


“张弓”“宋河”“杜康”“宝丰”这样的品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



//////////

周健

荥阳人,工商管理硕士(MBA)

曾任《大河报》 首席记者、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宣传部副部长、

《企业观察家》杂志总编

现系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

河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张弓   宝丰   不肖子孙   安乐死   河南   酒厂   白酒   酒业   产业   品牌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