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泓清而明,如彼秋月满

11月中旬,天气初肃。在“环新报“主编姚相华的带领下,一路向西南驶去。车辆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天地间尽是枯黄之色,空气中弥漫中潇潇之味。这次采风,我最看重的是第二天的登天柱山,因为,天柱山我来过两次,但不幸的是一次雷雨交加,一次大雾弥漫,所以这次我准备了摄影器材、充电宝,两个手机,准备全方位拍摄,可更大的不幸是这次又碰到了大雾天气,又一次的前功尽弃。时也,运也,命也。回来后,怀着沮丧心情,翻看着拍摄的图片,在第一天游览“山谷流泉”中我发现一张无意拍的图片,令我心情瞬间平静。有人说,文人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只要有一个载体,书、画、字,还是一句话等。都会在某个历史时间段,某个历史过客的眼前心领神会。不需要太多言语,只需那一眼就足够;不需要太多酝酿,只需那一刻就明白。------“止泓”

“止泓”——我被东侧崖壁这两个特大的楷书字深深吸引住,它不居高也不显阔,安静的藏在其它石刻的下面,就像它想传达的精神思相一样止而又泓。通过放大图片,我在左侧看到有四行竖排小字隶书:“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

这是南宋武状元、抗金名将周虎于1227年应邀游天柱山,住山谷寺,为宋王朝宗室子弟、时任舒州也就是安庆知府赵希衮题写的。周虎题刻“止泓”二字赠好友,算是互勉之作,有告诫,有自慰。当时周虎的内心应该是凄苦悲愤的。在他眼前是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宁愿身处偏安一隅,也不图收复失地,报“靖康之耻“。而宋朝历来“以文制武”的国策,决定了即使是武举出身的将领也不能不受到文官的牵制,空有一身抱负也无处施展。于公元1232年病逝于家中,谥号“忠惠”,庙号“忠烈”。

友人赵希衮在离任外调之前,特意在天柱山留下两幅以“止泓”为标记的石刻。也许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吧。但他却异常喜欢“止泓”二字。在后来无锡、泉州等地的宦海生涯中,赵希衮始终勤于政事,关注民生,官声不菲,并常以“止泓赵希衮”为标记存留石刻,俨然成了他一生修身处事的座右铭。

“止”,在古代被视为做人的智慧,所谓‘知止不殆’,意思是一个人知道适可而止,就不危险。“泓”,清水深而广。“止泓”要表达的应是庄子的思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柏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流水不定,静水则宁。不定为躁,定之则止;以止为静,借静观心。一个人只有内心安定,才可以明心见性。安静的池塘所倒映的一切事物,好像也是静止的一样,有安定清明的心态,方能包容一切。修身如此,治国亦同理。

止泓清而明,如彼秋月满。以此观我心,澄源斯过本。放眼望去,繁华竟逐,城外楼头,早已化为尘土,随风而去,空留后人嗟叹!人生如梦,不如归隐这山谷流泉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安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靖康   松柏   大雾   石刻   南宋   品行   山谷   事物   安静   内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