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十年:成长的曲折与欣然

#2022生机大会# #我们的十年故事#

2012年5月,我的儿子出生。

陪着青姑娘在华西医院的产房耗到凌晨,青姑娘从低沉痛嚎到断续轻唤,拿出准备好的巧克力为她补充能量。岳母实在不忍旁观,独自跑到玻璃门外去冷静。

两点钟叫来麻醉师,咨询无痛分娩的可能。麻醉师一通提醒警告,把我吓住了,又叫他回去睡觉。然后是护士出来,将青姑娘推进去。2:58,听到护士在门外呼喊,过去接在手上。一个略有分量的肉团团,双目炯炯有神,与我直视。

我做了个鬼脸,小伙子,欢迎来到这个世界。



与青姑娘的夫妻关系,曾经被我概括成“左手握右手”的平和安稳。如果再浪漫一点,也许是太极图中间的两尾阴阳鱼。

阴阳鱼最醒目的特征是“契合”。我惯于独处,耽于思考,在进入婚姻前,几乎完全沉湎于自得其乐的精神幻象;而这是青姑娘最为陌生且不屑的领域。她完全不能理解一个正常人首先追求的不是拾掇自身形象,提升个人生活品质,而是要去关注和思考遥不可及的情怀与命题。

她一直生活得脚踏实地,悉心照料自己和家人的吃穿起居,习惯于埋头行路,极少抬头看天。

初识的几次约会,几乎是我个人的脱口秀表演,最初我将她的沉默内敛当做是传统女性的温文尔雅,现在才明白那是真的触及了她的盲区,我甚至怀疑在认识之前,她的思维可能从未涉及到这些抽象的问题。





当她在地面踏实行走二十多年后,某天被头顶的一阵聒噪吸引,抬头发现是我孤零零地艰难飞行。于是她顺着我的方向奔跑,逐渐享受腾跃翱翔的愉悦;而我也被她牵引,逐渐感觉到生活如大地般坚实的力量。

听来很富有诗意吧?这背后是十余年的磨合,数不清的眼泪、刺痛、蜕皮重生甚至鲜血淋漓。

街头争吵后独自打车回家,电影院里一意孤行看自己喜欢的枪战片,拒绝参与家族聚会,当众与她的长辈争执。这还仅仅是序幕,最不堪的一次是冲突过后,大着肚子的她独自驾车回娘家,现在想起,我都恨不得给十年前的自己一顿饱拳。



然后儿子出生,夫妻关系急速恶化,我们的矛盾冲突进入最为激烈的段落。

经过十月怀胎与分娩剧痛,青姑娘与儿子已经建立起深切的情谊,母子同心,感同身受。而我和这团肉球尚处于建立感情的初期,除了产房外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眼神,儿子还不具备同我推心置腹或高谈阔论的能力。我只能模仿童年记忆中父亲与我的相处方式,或是想象出父子应该有的模样。分歧由此产生。

三岁前,小生命尚未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各种感冒发烧状况不断,上吐下泻不止,常常惹得青姑娘心急如焚。为了照顾婴儿,母子俩回到娘家,岳母成为帮手,而我则回归之前自由自在的单身状态,下班后独自窝在家里,靠手机与家人保持联络。





记忆最深刻的场景多是在医院,凌晨三点,我接到青姑娘的电话,又是儿子生病,他们带到医院挂了急诊。我急匆匆地开车赶往医院。到了候诊室,看见三个大人抱着一个半昏睡的儿童,脸上挂满焦急和疲倦,儿子微闭双目,断断续续啼哭着。

岳母向我说起病况,儿子受凉感冒,咽喉发炎,目前无法吞咽甚至喝水,一直呢喃着喊痛,然后便是睡不着且啼哭。

我看了看岳父怀中的儿子,面色泛红,嘴唇干裂,显然需要补充水分。

“怎么不给他喝水?”我问。

“他一喝水就哭,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岳母紧盯着儿子。

类似情况已出现过几次,我并不陌生。感冒导致扁桃发炎,多喝水,喂点流食,吃点普通的消炎药,休养几天就行。

“来,给我。”我把儿子抱过来,将裹着他的棉衣直接扯开,“拿水给我。”

“他一喝水就喊痛。”岳母解释。

“拿给我!”我并没有看她,未能克制住语气中的愠怒。

青姑娘将盛好温水的奶瓶塞到我手中,我喂到儿子的嘴里。

“喝水。”我对闭着眼的儿子喊道。

“痛。”儿子发出含混的声音。

“喝,痛先忍住。”我轻轻晃动着奶瓶。

儿子补充了水,身体也清凉了些许。情绪平复下来,我抱着他轻轻摇晃,一边以眼神示意青姑娘播放熟悉的《花园宝宝》。

五分钟后,儿子在我的怀中沉入梦乡。



在我眼中,他们对儿子的反应过于大惊小怪。成年人完全具备判断孩童身体状况的能力,该喝水该吃药遵循实施,自然就恢复了。他们因为过度关爱和宠溺方寸大乱,失去理性。而我冷静判断病况,果断行动,再次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事实,然而,青姑娘眼中看到的是另一幅场景:一个平时不管不问的“甩手老爸”,半夜被吵醒就情绪烦躁,到了医院发脾气、摆脸色,不怜惜孩子,甚至对家人的付出不懂感恩,简直就是狼心狗肺、冷漠至极!

冲突由此爆发,叠加上她的高傲、我的冷漠,彼此的家庭多有怨言,婚姻关系岌岌可危。最激烈的一次,我们在所有社交平台上互相拉黑,拒接电话,只接受两个字:离婚!

后来是如何让情绪缓和,放弃对抗?又是什么牵扯着两人,没有渐行渐远,一刀两断?现在已无从记忆,或是内心中对过往爱情的怀念与不舍,或是彼此对家庭婚姻的责任担当,或是那个整天乐呵呵的傻气孩儿,成为我俩牵绊一生的情感线索。




接着是母子回归,开始去幼儿园上学,一家五口挤在局促的小套二中,拥挤吵闹,却终于有了平凡家庭的暖意与生机。

再往后,争吵时看见他在沙发上活蹦乱跳,冷战时听见他奶声奶气的说话,情绪再无法像当初那般紧绷,语词和态度也少了尖锐。再看到社会上的虚情假意,职场上的争权夺利,又经历更多的坎坷挫折,逐渐看清了自己的普通,有家人不离不弃,见孩子健康成长,心气也日渐平顺与缓和下来。

我从不相信什么一见钟情,与青姑娘的相识相恋也颇多波折。但这一路行来,种种细节蕴含着她太多的包容与守候,愚钝如我,也懂得基本的共情与感念。忆及洗衣做饭的琐碎照料,争吵分开后的愤懑牵挂,还有登记结婚那天洒向地面的温暖阳光,便觉得鼻子发酸,人生得此妻儿相伴,夫复何求?



同儿子的相处让我越发相信教育的意义。人性中善恶参半,后天的环境熏陶与有效引导极为重要,因为从古至今无数案例证明了人性一旦失控,施于同胞的恶行有多么恐怖(《蝇王》、奥斯维辛、《大逃杀》);而引导建立起正向目标,又将闪耀出无比伟大的人性光辉。

而从古典的“盲人摸象”,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到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每个人内心所认知的世界,其实都是他自身观念的投射。我们共同置身于地球上,每个人却又像是生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中。

以往,是青姑娘的爱牵绊着我的飞翔;此刻,儿子的依赖信任直接将我拽回现实,让我牢牢地踩在地面。因为,除了我,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享有他的绝对信任。能够承担起如此珍贵的职责,我只得俯首听命,砥砺前行,全力争取不负使命。

余华在小说中早已总结了这种宿命,驯服一匹烈马,就给它套上缰绳;驯服一个男人,就给他娶妻生子。我以亲身经历验证了该道理的真实性。然后,当我为驯服儿子而苦恼时,却发现这个方法对他还为时过早。





相比起女孩的温和贴心,儿子的鲁莽顽劣实在令人头疼。迷恋手机、平板、电视等一切电子产品,屡遭强力阻止仍心瘾难除;在公交车上打妈妈,被偶遇的青岛大妈冠以小名“傻蛋儿”;过多的宠溺和关注,对家人长辈不敬,典型门槛里的弯刀:窝里横。还有做作业拖延,吃零食无节制,无礼争抢自己爱吃的蛋糕,每次激怒大人的,其实都是电影《七宗罪》中逐一展示的人性原罪。旁观过孩童表现出的人性本质,便可以对宣扬“自由放养”“放飞天性”的专家和理论嗤之以鼻。

我们向来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个人的锻炼精进打好基础,是为了成人之后创业济世,这条成长路径符合“天道酬勤”与“厚积薄发”的自然规律。




我当然也不会认同“唯分数论”的观念。可是在分数与放养之间,还有巨大的腾挪空间。学习毕竟只占据了学校和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里,我们与儿子一起吃饭、看书、郊游、散步和游戏,每个休闲的时刻,其实都是教育引导的机会。

儿子就是我的朋友。我俩会有最初的陌生,也会产生摩擦,但是相比起世间的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这应该是一位最值得期待和信任的朋友。我愿意陪着他一起成长,等着他陪我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在家讨论书本,出门并肩远足。我自认不是个惹人讨厌的角色,也应能与儿子保持长久友情。

在享受情谊之前,我理应承担起督促和引导他的责任。过程中自然阴晴圆缺,坎坷起伏,但只要心怀着陪伴的温情,我便再无所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麻醉师   病况   奶瓶   岳母   曲折   人性   情绪   家人   儿子   姑娘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