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是坏消息的冬天,各省的人们怎么通过食物活下去


每一个冬天都是这么难熬。

一年复一年,总以为坏消息会少一点,但从2019年这个所有人都无比敏感的年份开始,冬天总是无比漫长。

难以外出或随意走动的日子里,不禁感叹宛如古人一般对冬日的环境束手无策,只有食物能及时的给予一些确实的安慰。围炉看雪,烹茶赏鲜,或者只是单纯的饱腹一顿,让身体放松一刻。

好好吃饭,这是我们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冬天来了,这些食物属于这些省份的群众记忆。他们记得,我们也在牢记。

唯有食物和爱不可辜负。


在新疆吃馕

馕可能是全中国保质期最长的食物,长到让人怀疑人生。

在南方,常温里一块馒头能扛过三天不发霉已算是侥幸。

但在新疆,考古人员经常随手就能挖出一堆1000、2000、甚至是3000年前的馕,它们保存完好,瓜子粒粒可见,彷佛上周才出炉不久


当初吃馕的人已经成为黄土,新疆的馕却仿佛逆龄生长,越活越年轻,颜色越来越细腻,饼上连一块褶子都没下垂。


就凭这一点来说,新疆的馕都配得上”美食届元老“这块桂冠。


我知道,你和我一样,都非常好奇一千年后的馕口感究竟会有什么变化。出于对历史的保护,我必须用理性战胜食欲。


但其实,想知道一千年后的馕是什么口感也不是难事,因为按照馕饼守恒定律——


哪怕是千年馕,加了开水或许依旧是最初的味道和大列巴、法棍不同,硬并不是馕的本色,而只是馕为了抵抗岁月侵蚀的铠甲。


但如果卸掉这层铠甲,刚出炉的馕,本体其实犹如婴儿的肌肤一般松软。

趁着热气环绕,掰开馕的一角,会发现里面都是镂空的发酵气泡。芝麻与洋葱的味道在气泡中乱窜,让整片馕香到有些膨胀。

刚出炉的一小时,是品鉴一片馕的黄金时刻,趁热直接吃,或泡一碗热热的汤都是不可多得的幸福。


湖南米粉,不可缺席

湖南在稻米种植历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过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澧阳平原则有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和灌溉系统。

自明清开始,湖南就成为中国重要的稻谷生产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名。由稻米所转化的一种最日常、也极具依赖性的吃食——湖南米粉也成了湖南人的最爱。

12月的长沙,草木依然葱茏,空气潮湿而阴冷。在这漫长的冬日里,湖南人格外倚仗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来开启一天的生活。

湖南米粉的形状、汤汁和盖码,有多种不同,圆粉、扁粉,相互排列组合,好一个旖旎多彩的米粉世界。

在湖南吃粉,即使一天三餐都吃,也可以做到三个月不重样。本地人当然能够依照自己的童年记忆、惯常习惯,点出那一碗心仪的米粉。

但作为外地人,总被一种穷尽一切的野心所驱使,想要方方面面都有所尝试。如果去湖南游玩,不多吃几碗粉怎么行呢?


在东北,酸菜过冬

每到深秋黄叶落尽,就是到了该囤白菜的时候了。每到冬天,东北的菜场里最多的就是白菜的摊位,路边也随处可见成车成车的白菜。

腌酸菜是个大工程,在90年代的电视剧、电影里常常能看到东北人穿着花裤子腌酸菜的场景。

东北的酸菜文化起源于人类与自然的斗智斗勇。旧时候科技不发达,入了冬,人们就只能靠囤积的食物果腹,而储藏果蔬又不是一件易事。

《乡味记》


逐渐地,为了保存更多的果蔬,人们摸索出一套完善的腌制方法,将白菜、萝卜等食材腌制成酸菜与酸萝卜等美味佳肴。其腌制的数量自然以可供一家人吃到第二年春天为准。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各色的蔬果四季常在,酸菜早已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然而在东北地区,酸菜逐渐衍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成为了无限的热情与友善的代表。

每到冬日有亲友来访,炖酸菜总是餐桌上的最佳选项,作为一道烹饪费时的“暖菜”,炖酸菜完美地阐释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与诚意。

在夜幕低垂的冬夜,窗外寒风凛冽、雪花飞舞,屋内则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捧着饭碗与家人亦或是友人围坐在餐桌旁,一口酸菜、一碗汤,舒展地放空自己,是此刻我能想到的小确幸。

享受食物,不仅是享受食物带来的快感,更是拥有抵抗这个世界,抵抗寒冷和痛苦的勇气,以食物为载体的食育,不是家庭要不要做,而是每个家庭必须要做的。而且,必须要排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前面。

好好吃饭,明天也要正常生活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冬天   食物   稻米   湖南人   新疆   铠甲   湖南   酸菜   米粉   白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