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隐形杀手“信息茧房”究竟是何物?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一定听说过信息茧房,但对于它究竟是什么又不是很清楚,更不清楚长期处于其中的危害。其实我们上篇所提到的种种习惯,就是一种“信息茧房”生活中的具象表现。每天爆炸性的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信息往往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的方式强硬塞给我们,对于这些推送信息,我们在信息接纳上就没有主动性,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忽略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推送,当然也会主动点开自己喜欢的关心的推送。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无法改变被动的信息接纳的事实。

这个过程就像餐厅的菜单上有A和B,A是你不喜欢的,B是你喜欢的,我们的天然选项即这份菜单上仅有A和B时,我们的选择就会变得很局限,这时我们往往会对B做出优先选择。久而久之这样的信息推送会使得我们在信息接收与选择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于推送信息以外的信息逐渐产生间隔,甚是隔绝,我们的生活仅有“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被广泛用于购物APP

大数据下的信息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笼罩其中,我们每天只能被动选择“接受或拒绝”,这张“猜你喜欢”的“信息网”会把除你感兴趣的以外信息隔绝,让茧房内的我们在能够更直接高效的获取圈层信息的同时,会对茧房外的信息产生偏差甚是认识障碍,逐渐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主动探索能力。这就是信息茧房。

茧房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只要有信息,就会有传播,在一条信息从产生到被接受,中间所经历的过程会使得接受者对信息内容做出筛选,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筛选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往往会忽略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只会选择自己所在的城市地区的天气信息,或是我们所关心的城市信息。

这种信息筛选是为满足信息接受者自身利益的信息选择。这样的筛选是接受者有目的筛选,而信息接受者的信息皆满足自身利益时,与其无关的信息就会被筛掉,在大数据的算法下会被天然屏蔽,无法接收,信息接受区域变得狭隘局限。

信息茧房不是客观产物,而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已注意到。二十世纪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解释说,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魇。

在桑斯坦看来,网络的广泛使用,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假如说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的话,各个社会群体便会分裂。这样的一种思想偏狭将会带来各种误会和偏见。正是因为消息是免费获取的,所以在无数的新闻面前,公众必须做出取舍。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愿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

这种预言性的信息发展,正是现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缩影,人们对于信息失去选择权,对信息的来源,内容价值失去辨别与思考,而是习惯性的接受与默认,这对于信息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更甚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不在乎事实是什么样子,他们只认为世界应该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信息形成的茧房,会剥夺人们唯一思考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斯坦   先入之见   哈佛大学   偏狭   接受者   信息   杀手   公众   菜单   数据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