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莫道沧桑文学路,十年风雨两相知

莫道沧桑文学路

十年风雨两相知

——写在陶士凯先生生日之际

(十一月四日)

作者:孙淑香


文学是缘。因为文学,结识了陶士凯先生。

儒雅的形象,渊博的学问和极具穿透力的磁音,是陶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陶先生是一名学者,学贯古今的学者,而他却说自己是一个行者,在孤独中负重前行的行者。

如果说学者,致力于研究学问,穿梭于浩瀚学海。那么行者呢?寒来暑往,长路漫漫,莫非要仗剑天涯?

陶先生的确有一把剑,但他不是剑客,他的剑,挂在墙上,闪烁着青春的光芒。陶先生还有一把剑,握在手中,就是笔。这几年,陶先生创作少了,他的时间投入了经典文学。

2011年1月24日,我跟随陶先生创立了文学社“经典原创文学”,会员达8万之众。两年后城市达人下线,2013年1月23日,我又跟随陶先生创建了经典文学网。

经典文学网,以“树经典文学,创文学经典”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诗人、作家培育基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陶先生一直在苦苦践行的方向。

陶先生没日没夜地守护着经典文学,他说,半夜醒来,也要打开网站看看,哪怕不回一个帖子。我理解陶先生的心情,如同父母半夜醒来,要看看年幼的孩子,给孩子掖好被窝。我知道,经典文学,不是陶先生的孩子,而是他的命。

陶先生历任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副总裁,擅长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曾兼任一些高校的“企业总裁EMBA高级研修班”客座教授,并被授予中国百强培训师。但是这几年,陶先生不讲EMBA了,他开始讲授文学,并开设了现代诗歌高级研修班、格律诗词高级研修班,他说还要开设散文高级研修班。

陶先生的课程,安排在晚上,采用网络方式,语音授课,配以课件。课程系统专业,教学深入浅出,适合不同起点的诗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他的学生,不仅有中国大陆的,也有港澳的、东南亚的、美洲的、欧洲的。他的学生,已有数千人加入了地方作家协会,有300多人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这样的成就,恐不是一般的文学组织或个人能做得到的。

除了讲课,陶先生还主编了一些书籍。他说,文学需要展示,需要传承。锁在抽屉里的,不是文学,而是日记。可是出版书籍,却充满了无奈。

在现代诗歌高级研修班讲课时,他曾说:“二十年前,报纸杂志是文学的主流载体,文学爱好者投稿,多多少少能有获得稿酬的机会,如今,虽然各个市的作家协会往往都有一份文学杂志,但是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能坚持出版的,已经实属不易,只可惜稿件来源基本往往是内部的。失去了报纸杂志,人们只能把文学转向网络,在一片点赞中满足了人们的自我展示,却也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迷失了方向。”他还说:“当文学得到了阿Q式的满足,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给文学一个空间,给出版一个平台。我想,这就是陶先生坚持主编书籍的原因吧。十年来,陶先生主编出版了100多本书籍,让近万名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成为铅字。在陶先生的辅导下,我也主编了20多本书籍,这是以前从来没敢想过的。

陶先生主编的书籍,都是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备案的。可是网络里很多征文,出版的是假书。假书,没有正规书号,没在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备案,或者套用他人备案信息,属于非法出版物。有鉴于此,陶先生写了一篇教人如何识别书籍真假的短文,提醒广大文友不要上当。这本是温馨的善良之举,却不料引起轩然大波,一大批假书的主编纷纷跳出,对陶先生恶语相向,甚至是人身攻击。有人劝过陶先生,别人出版假书,关你何事?陶先生说,文学是纯洁的,容不得玷污,更何况文人本清贫,哪有财力供养主编假书的奸商呢?

出版是有成本的,研修班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规范文学创作,引导创作取向,陶先生邀请一些实力派的诗人、作家,发起了“每周一诗”“每周一词”“每周一文”活动。该活动由出题老师出题,诠释创作要求,由点评老师点评和汇总,引导广大文友开展诗歌、诗词、散文创作,有效提升了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被誉为“当今文坛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每周一词”活动,让高深的格律诗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项活动,恐不是那些文联、作协能够做得了的。

文学需要普及,文学的普及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歌星、影星,可以成为人们的偶像,却不能支撑一个民族的文明,甚至会吸干民族的骨髓。如果说文明是一个民族的脊梁,那么文学就是民族的脊髓。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文学的确在衰落。陶先生在现代诗歌高级研修班讲课时曾列举了文学衰落的九大因素,振聋发聩。他说,当文学不能养活文人,文学岂能不衰落?

听了陶先生的课程,我终于明白,文学于我,是业余爱好;文学于陶先生,是社会责任。可是这份责任,是不是太重?是不是太令人忧伤?

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四十年风尘岁月,八千里梦幻人生。人情冷暖,宦海沉浮,弹指一挥间。夜深人静,唯有文学,在心底永恒。”我理解并忧伤着这份永恒。

陶先生还说:“文学,是孤独的。孤独或许可以成就文学,但文学绝不该止于孤独。”这让我终于理解陶先生的孤独,我愿意与陶先生一起感受这份孤独,并期待在孤独中为文学开辟一片天地。因为,文学,是我们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

珍惜文学,感恩缘分。时值尊敬的陶士凯先生生日来临之际,我谨以一组拙作《为君五赋行香子》,恭祝陶士凯先生:生日快乐,开心永远!

十年了,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文学之路,我们依然一路相依,携手前行。

永远的香儿。

二〇二〇年十月三十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莫道   中国   相知   诗词   诗人   沧桑   散文   爱好者   风雨   孤独   作家   民族   书籍   经典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