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古城特别策划 ② - 涌泉街追古溯今


②. 涌泉街追古溯今

建昌古城焕新登场系列报道

记者手记

如果历史太远

那就记住涌泉街的人间烟火

明清时期的涌泉街离我们太远了,文字虽有简略的记载,但真实的样貌却无从靠脑补去还原。所以我只记住了十多年前的涌泉街。陈旧的建筑,低矮的房屋,午饭时小巷里飘出回锅肉的香味,租客与房东偶尔会拌嘴,邻居们喜欢端着碗站在街边聊天吃饭,大街小巷,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人间烟火,不过如此。一直以来,涌泉街给我的印象,就是“烟火气”。

我们此前已经写过一系列的古城老街,把每条街巷的历史文化扒了个遍,这一次,我没有过多地去强调明清时代,没有去大张旗鼓地描述古建筑的雄伟辉煌,我用了几个离我们这一代人比较近比较熟悉的生活画面去记住涌泉街。当然,每个人眼中的涌泉街是不同的,个中情感也肯定不同。

涌泉街最让我喜欢的是这里的院落,有人在四合院里看书或者发呆,有人在后院里躺在摇椅上烤太阳,有人在院子里栽花种草,慵懒又自在的氛围感染了我。这里的院落文化,让人行走在涌泉街,就像行走在历史里,游客们总有拍不完的照片摆不完的造型。

涌泉街并不是一条纯粹的商业街,藏在里面的文化氛围需要自己走街串巷去发现,或者说,如果你愿意给涌泉街半天的时间,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处安放心灵的场所。

Part 1

涌泉街,长约500米,东西走向。

东起府街,南接南街,

北侧与吉羊巷、玉壁巷连通,

一道缓坡呈弧形。

因街中段有一涌泉,

四季有泉水涌出,故名涌泉街。


涌泉街今生

今生又见繁华 来涌泉街追古溯今

11月1日晚,建昌古城正式开街,灯火璀璨,盛景迷人。古老的街巷人头攒动,古朴典雅的古建筑敲开历史大门。600多年来,涌泉街与城墙相依相偎,传承着西昌的历史文脉,沉淀出一份文化乡愁。“重生”后的建昌古城,以全新商业形态和文旅格局活化古城区,成为西昌文旅新坐标,重塑文旅新格局。这里活色生香,四通八达,一呼一吸,尽是人间烟火;这里一步一景,古迹斑斑,是追古溯今的又一胜地。

1. 寻迹街巷深处的文化脉络

涌泉街经历一场蜕变,古风更甚。

临街的店铺从外观上看都是古建筑,

但店里的内容却形形色色,

香气扑鼻的

面包店、咖啡店、甜品店,

还有本地特色美食凉粉、卷粉

以及很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店等。

史坤曾经无数次走过这条

日益繁华的街道,

他的书院位置避开了热闹的街道,

是闹中取静的一块恬静之所。

了解涌泉街,从一家书院开始。

位于涌泉街58号的稻鸿书院书气飘香,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相互交流学习,每天还有不少游客来此拍照留影。书院负责人史坤是个爱书之人,因为自己从读书中获益良深,他特别想做一件与读书有关的事。于是他在涌泉街为稻鸿书院安了家。

“把书院开在涌泉街,是因为这里整条街古色古香的调性与书香气相符合,另外,书院的原址上曾经是西昌有名的张家大院,是建昌古城中极具特色的古居民历史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瓦顶于天,以石立于地,以木塑筋骨,每处建筑背后的人文历史,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故事。”史坤说。

涌泉街上灯笼高挂,彩旗飘飘,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时钻进窄窄的小巷寻觅更多文化符号。小巷的一砖一瓦皆是古风,只是因为往来行人少了一些。稻鸿书院就藏在这样一条小巷里,书院里不仅有各类书籍,还有风情万种的咖啡馆、一茶一味的茶室,现代与复古融合的展厅,古朴典雅的活动室,书气飘香的藏书阁,别有洞天的私家后院,在这里,你大可慢度时光,以欢喜之心邂逅那些关于文化的故事。

走累了,

街边的任何一家小店都能歇脚,

或者,去涌泉亭里稍做歇息,

一边有假山伴着潺潺流水,

一边是巍峨的北门城墙,

风景又是另一番韵味。

涌泉街散落着5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和3处历史建筑,每一处都有百年历史。建筑是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史书,它的艺术与人文价值是人类文化延续的瑰宝。我们穿街过巷,手掌拂过的每一处深浅不一的砖瓦,都是一次寻觅西昌文化脉络的体验。

2. 古韵中闪耀着民族风

古城修缮工程,

给予了涌泉街一次“重生”,

如今的涌泉街建筑更美了,

商业更丰富了。

与过去相比,

涌泉街以另一种鲜活的形态

回归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这里,

历史文化与活力未来交融再生,

悠悠古韵与文旅新风交织成画。

涌泉街何家大院,坐南朝北,

为上下两层木结构四合院,

两进两门楼,

大小房屋各9间,

四合院北面为正房,

东西有厢房,南面为倒座,

中间是天井。

整体由廊子贯通,

体现了一种天圆地方,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院内的“南省庄严”四字牌匾至今保存完整。修缮恢复后的何家大院入驻了一家名为开物斋的私人博物馆,为市民和游客

带来了一份藏文化藏品的展览。

这是一场古风古韵与民族风的相互融合。

在空间造景上,开物斋保留了四合院内一株老生石榴树与一株老生九里香。院落保留了庭院的传统布局,材质以及用料,用砂石、夯土、木头打造自然、温润的东方美学质感。设计理念糅合了西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元素,将植物、石凿水缸、陶土、石材等传统材料以现代美学手法于空间建筑中呈现。开物斋主人还将收藏的明清年代的石柱、石头门墩置于院落空间,让历史的器物回归历史的空间。


“开物斋私人博物馆在清代院落文化基础上对文人雅集生活场景静修了复原营造。集合了个人藏家20多年私人收藏之大成,其藏品来自上海、北京、藏区数地。是一座以收藏、展览和服务为一体,开展典藏鉴赏、公共文化活动及文化服务交流的私人博物院子。”开物斋主人介绍说。

未来这里将成为建昌古城内具有代表性的艺展、交流的重要文化空间。

离何家大院不远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的展示店——漆之光。走进店内,犹如走进了一场彝族漆器展览,玻璃柜里,陈列着彝族漆器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制作漆的原料,不少作品有着百余年历史。

在凉山,彝族漆器有家族传承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前,世代居住在阿普如哈的有吉伍、吉果两个家族,彝族漆器传统制作技艺也主要由这两个家族世代传承,吉伍家族尤为出名。非遗传承人吉伍巫且一家几代人为彝族漆器文化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

吉伍五呷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项技艺,如今他是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在店里,吉伍五呷向前来探店的游客介绍着彝族的漆器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彝族的文化历史。

传承和保护、创新和发展,在涌泉街处处能感受到历史记忆和现代文明,这条历史文化街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们在今天能够沉浸式体验建昌古城的厚重与繁华。

Part 2
涌泉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商业的融入、地标性建筑次第亮相、

品质生活新风尚在这里氲染开来。

这条古老的街道,

曾经因为老街老巷老房子

成为大家拥抱情怀、

追光逐影的焦点。

这里的每条小巷里,

曾经充满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嘴角上扬,内心温热,

把平凡的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涌泉街前世

老街烟火气 小城慢生活

如今,涌泉街的老街坊们已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启了新的美好生活。每当说起涌泉街,内心总有一个远去的画面渐渐清晰,小楼房、老土屋、旧木宅、豆腐坊、小商店……这些画面安静地在时光一隅,慢慢悠悠、缱绻依依地讲述着人间岁月。

在涌泉街,我们近距离聆听历史的回响,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古老的意味。


太阳出来了,一户人家在家门口晒豆腐块,为做豆腐乳做准备。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摄于2016年

1. 老街老巷老房子 温柔了古城旧时光

涌泉街,位于城东南,

因四季有泉水涌出而得名。

明代建有涌泉寺,

清代设左营守备署。

这里有一口明代的豆芽井,

远近闻名,水质清冽,沿用至今。

老城有名的豆花,

就是用的这口井水所制,

所以清甜美味,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过去,住在涌泉街的老街坊们的生活用水都在豆芽井里打水,后来有了自来水,大家就不太用井水了,但是停水了或者是洗洗涮涮这些大家还是会用井水。豆芽井的井水发出来的豆芽特别好,做出来的豆腐也很美味,所以慢慢地这里的豆腐有了名气,大家都喜欢来购买老城的豆制品。”西昌市文管所所长马玉萍介绍说。

很多走过涌泉街的人还记得,曾经的豆芽井边,每天都能看到有人把拴着绳子的红色小桶扔下井打水,有妇女们在井边淘米洗菜,有老人在一边洗衣服一边拉家常,欢笑声回荡在井边。这种生活画面,成为涌泉街邻里文化的一部分。

摄影爱好者王旭因为喜欢老街老巷,一有空就会来老城走街串巷,遇到喜欢的场景,便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他曾经看到豆芽井里养着几尾小金鱼,询问得知是预防有人在井里投毒,他也曾经看到一位老人家门前,放着七八个大大的泡菜坛子,走近便能闻到泡菜的酸香,还有的人家养着一大群鸽子,发出“咕咕咕”的声音……他说,那些低矮的房檐、砖墙上冒出的“多肉”、被各种颜色填满的小卖部都是涌泉街的印记,一走进这里,满满的烟火气便迎面扑来,让人忘却许多生活的烦闷和工作的压力。

涌泉街上的传统理发店。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摄于2015年

昔日的涌泉街,

总是有很多活色生香的画面打动人。

比如刘康梅笔下的一段记载,就很迷人——

“涌泉街20号老宅和对门子、上下隔壁的人,喜欢把午饭、晚饭端到大门口和街边边吃。

这一吃,就是几十年,就成了习惯。

这一吃,就是几辈人,就成了景观。

这一吃,就有了浓浓的街坊味儿,就有了直抵心灵的感情深呼吸。

涌泉街上的小店。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摄于2015年

涌泉街打造在即,涌泉街20号老宅临街面居住的人家和对门子、上下隔壁的街坊,因为房屋被征收、拆除搬走了,以20号老宅为中心的、在大门口和街边边吃饭的温馨场面随之消失。

旧日子带来的自然、宁静、开心、美好,永远留在了涌泉街的记忆里。

我怀念那些聚在一起吃饭的面孔,怀念那在单位上、小区里看不到的暖心场面。”

街边饭的画面,停留在了2016年,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却永远在大家心中。半街烟火半街文脉,老屋见证了历史也温柔了时光。

2020年,涌泉街也成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张家大院、马家大院、熊家大院、萧家大院、玉璧巷何家大院、涌泉街何家大院等这些历史建筑,构成了涌泉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重要支撑之一。

“这次建昌古城的修复改造升级工程,我们在马家大院做了一个茶马古道文化的展示,因为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商业繁华。在豆芽井旁边我们做了一个磨豆花的体验区,展示涌泉街的豆腐文化。整个古城有200多口老井,我们把其中8口古井打造升级,为古城注入井文化,把古城文化展示出来。”马玉萍介绍说。

2. 古风古韵古建筑 漫步街头与历史对望

漫步涌泉街,

我们总能看见社会变迁

留在它身上的痕迹,

世间万象在这里百转千回,

我们总能感受到

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气息,

即使岁月侵蚀

依然会努力焕发勃勃生机。

涌泉街自北向南,与最繁华热闹的南街相邻,却没有南街的商业气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街道两边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雕龙刻凤的小阁楼,清晨推开门,是邻居间最寻常的问候。

这些画面,犹如从老电影里走出来一般,却实实在在记录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古建筑马家大院坐南朝北,保存较为完整,现在还能看到大门、正堂、厢房2间,照壁1堵,古井一口,为穿斗式土木结构,是民国时期川西南特色民居建筑。

除此以外,涌泉街比较古老的建筑还有72号的“宝丰豫号”楼阁。明清时期是西昌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时代,据史料记载,城中“天增公”“复兴德”“永聚源”“恒泰盛”“宝丰豫号”等商号将西昌的羊皮、药材、生漆、蜡虫、板材等土特产品运往祖国大江南北,使古城“一带一路”的贸易红红火火。

“宝丰豫号”为祖上陈氏家族祖辈所创办,建昌古城陈氏家族一直在茶马古道从事茶叶、烟叶、羊皮、药材等货物交易,家境殷实。老祖陈积余于清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从马得贵、马安贵手中购置位于现今涌泉街72号四合院(有清代地契为证),并将“宝丰豫号”搬迁扩大至此。

涌泉街的熊家大院,又是一处古迹,建于清末民初,是当时涌泉街里较为兴旺的熊氏家族所建,属于典型四合院风格的中式建筑,两层木结构的土墙青瓦房、硬山顶、二进院布局;进门为天井,两侧厢房,有木制雕花门窗、垂花柱,雕饰精致。距今约120年,具有显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西昌

很多人都知道涌泉街54号的霸王鞭,

一树翠绿跃出围墙,

郁郁葱葱,与红砖碧瓦的

老屋相守数十年,

引来路人围观拍照,

霸王鞭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不少人特地来涌泉街

一睹这棵西昌霸王鞭之王的真面目。

霸王鞭是涌泉街居民徐和平姨妈家院中的一棵普通绿植。因为管理得当,霸王鞭长势喜人。姨妈把房子卖掉之后,霸王鞭也易了主,后来,徐和平买下了这座老院子,成了霸王鞭真正的主人。此时的霸王鞭,已经长成了粗壮的大树。

主干有水桶粗细,树顶超过了围墙,枝丫又粗又长,而且肉嘟嘟的,和时下流行的多肉植物类似,惹人喜爱。

说到对霸王鞭的照料,徐和平说,因为涌泉街的地下水源丰富,霸王鞭从未缺过水,加上西昌日照充足,所以即便没人照料,霸王鞭也长得很好。

如今

涌泉街的样貌已经发了改变

但霸王鞭被保留了下来

成为一处景点

每天游客如云的涌泉街

以一种迎来送往的姿态

焕发着另一种勃勃生机

策划 / 凉山广播电视报《新月》副刊 凉山日报新媒体

文 /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超

图 / 杨黎明 胡小平 余祥春 钟玉成 买锐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李晓超 张祺

编辑:雷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建昌   涌泉   西昌   彝族   霸王鞭   古城   大院   建筑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