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硕士用脱口秀花式打脸:谁说内向的孩子没出息?




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闭门读书 VS. 逼内向的孩子整天人前表现,都会令他们感到极大的焦虑和不适。孩子只有在舒适自在的状态中,才更容易打开自己,散发出独特的光。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长相普通、语气平平、表情木然,戴着个硕大的眼镜,站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其貌不扬的鸟鸟显得格格不入。


可是,就是这么看着气场极弱的她,却在一出场就选择了挑战超人气的老演员孟川。原因跟她的个人气质一样丧——“因为我太弱了,不想进车轮战。”



结果一开口,“又丧又嗨”的社恐式脱口秀就惊艳全场,斩获四盏爆灯。


“特别在乎别人的感受,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社恐族的心理状态,被她用一个遇见老虎的段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即使我现在被老虎咬了,我也很难立刻喊人来救。因为一旦有人来救,我就得跟他打招呼。”


跟人打招呼这事,比被老虎咬了还让她恐惧。



若是此时武松从天而降,她纠结的也不是要不要呼救,而是如何迈出打招呼的第一步:“我该叫他武老师,还是松哥?”


想太多,同样是社恐族的心中的痛。



鸟鸟的社恐式脱口秀被誉为“毫无感情的讲段子机器”。但慢条斯理的摆烂式表演,怯怯的每一句发声,都直击内向的社恐人,让深有同感的观众直呼真实。


全程不断的笑点,又让人爆笑过后引起强烈的反思。



如果不是李诞爆料,没人会想到这个讲话都有气无力的女孩,居然是北大的文学硕士。光彩夺目的名校头衔,与内敛又敏感的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她口中调侃的那个内向、社恐、细腻的自己,仿佛就是人群中的你、我、他。


内向的孩子总是被误解


这是个看脸的时代。这也是个看性格的时代。


外向的孩子总是自带光环,让人觉得更出众,更讨喜,更大气。而内向的孩子,却常常只能在被冷落、被误会、被训斥中,默默躲起来哭泣。


从小就憋屈,是内向孩子难以言说的痛。因为,这个社会,对他们的误会太多了。


鸟鸟曾经有段很出圈的“内向”人群的自白——外向的人如同太阳,内向的人就像月亮。


只要太阳存在,月亮就不被看见。晚上太阳休息了,月亮还亮着,因为它还在琢磨白天的事情,根本睡不着。



鸟鸟直言很羡慕外向的人,因为虽然贵为北大硕士,但性格内向的她,有着严重的社交焦虑。


从来不敢大声说话,担心嗓门大点就会打搅别人;笑起来不自然,眼神躲闪,跟别人对视会让她恐慌;内心敏感,总会为一点芝麻绿豆的事情辗转反侧,胡思乱想……表面看着冷淡,内心戏却超多。


她曾经讲过一件关于洗手的小事,因为错把水龙头当成是感应式的开关,伸手过去半天,结果发现毫无反应。为此,她就感到强烈的挫败感,仿佛自己被忽略被孤立。


渴望却不敢说,敏感还爱乱想,这些都是典型的内向者心态。


所以,内向的人常常被贴上“胆小”“敏感”“害羞”的标签,从小受到的评价都是——



诚然,内向的孩子确实看着唯唯诺诺,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着急。就像高学历的鸟鸟,看着却总是一幅无所谓的躺平姿态。


当大家讨论“躺or卷”时,她的回答一针见血:“躺和卷就像电车难题,我决定不了火车往哪开,因为我躺在铁轨上。”



因为她觉得,反正“人生重要问题的参考答案都是略。你想知道答案吗,就不告诉你。”潜台词是,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太多选择权,你想要的那个答案,看不见也摸不着。复杂的人生,她看得透透的。


不用大家吐槽她丧,她自己先承认“我很丧”。


小时候,别人学钢琴、学古筝,而她选择了二胡。二胡名曲《赛马》,一曲万马奔腾的欢快去渍,在她手下,却拉出了马失前蹄,一片死气沉沉。


她说:“比什么赛呢,每匹马,最后都是要死的。”



可是,这些听起来像破罐子破摔的自嘲,在她口中说出来,却莫名地带有治愈的力量。仿佛被人深挖到内心底处,释放出一股久久不敢表达的叹气和不满。


心理学认为:“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本能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完成自我保护;而防御机制越高级,心理就越健康。”


在这当中,低级的防御机制是退缩,中级的防御机制是回避,而高级的防御机制是幽默。用最平淡的表情,说着最高级的笑话,是“社恐”人在和生活和解的方式。


鸟鸟用绵里藏刀的隐性幽默,回击了“人人必须如此”的大众认知。你可以朝外张开怀抱,歌舞升平,我可以独守一偶,岁月静好。


人和人,何必一样呢?


内向不是缺点,偏见才是


内向不是缺点,只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说过:婴儿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这些秉性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性格。


他曾经追踪研究了 462 位婴儿长达十几年,结果让世人震惊——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那些四个多月时,经常表现出手脚蜷缩、惶恐不安,易哭黏人的宝宝,通常长到两岁时,表现也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长大到 18 岁,性格依旧偏内向。


这种表现,无关养育,而是与生俱来自带的神经化学特质。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首次提出“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他说: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内向者专注于思考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插画家Liz Fosslien 和Mollie West曾用6幅漫画,形象地表达了内向孩子的思维模式——


1、内向型的人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当他们加工信息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以看起来似乎行动缓慢,其实是因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



2、内向型的人容易被过度刺激。所以他们更愿意独处,因为太嘈杂的环境会让他们不安。



3、内向型人更擅长给自己充电。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深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获得满足感和能量。



4、内向型人喜欢稳定,讨厌变化。赌博或者冒险行为很难让他们获得快感。当他们面对惊喜或者冒险的时候,也没外向型人那么兴奋,表现更谨慎和保守。




5、内向型的人感官更敏锐。他们擅长观察周围的一切,更容易关注到环境中的细节,情感更细腻。




6、内向型人喜欢自我对话。他们脑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不会说出来。




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西尔维亚·洛肯在《内向高敏者》一书中,总结了内向者的优势:谨慎、专注、自我探索、善于倾听、安静独立、善于分析、擅长写作、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因为擅长深入研究一件事,能够静下心来,琢磨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内向者更容易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是出了名内向的科学家,他说“安静让我能思考”;


著名作曲家肖邦,人生中作曲最多、写得最好的时段,就是沉寂独处的落寞岁月;


领导了南北战争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神奇的“内向领导术”,曾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研究调查;


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著称于世的甘地,留下了名言“温和的方式,足以撼动世界。”


内向型代表的爱因斯坦就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不过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久。”


溪浅声喧,静水流深。



正如鸟鸟寡言少语的平静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洞察世间百态的玲珑心。


何志胜夸赞她:“鸟鸟的段子,我这辈子也写不出来。”


罗永浩力挺她晋级,因为她的表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鲁豫说,鸟鸟是典型的“显性社恐”,话刚出口,就火上了热搜。


那么内向胆怯的她,却站上了那么多人瞩目的舞台,用最平稳的语气说着最犀利的见解,调侃社会,输出观点,获得万千人的喜爱。


看着鸟鸟,谁又能说内向的孩子不争气呢?


所以,内向不是缺点,偏见才是。内向的孩子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逼着他外向的这个世界。


撕掉内向孩子的标签

小宇宙也能大爆发


很多家长对内向孩子的担忧,实际上是害怕内向的性格会带来怯懦、封闭自我、不愿表达和不懂社交等等问题。那“为什么很多内向的孩子都让人有种自卑怯弱的感觉?”


在《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在节目中,鸟鸟难得的吐露心声,承认自己的内向有一部分也源于外界的评价。


从小,在父母眼中,她就是个“不漂亮”“不出色”“不得劲”的女儿,所以她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听话、有用、不让父母失望的乖女孩。妈妈常说她的那句“女孩子不能要一头,没一头。”在她心理扎了根,让她对外丢了勇气,对内没了自信。


中学时,同学对她外貌的嘲讽,更让她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抬不起头。即便如今事业有成,依旧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为“别人看了会不舒服的人。”



对此,《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性格不满,时常打压和嘲讽,总谋划着要“改造”孩子,逼着他成为另一个性格相反的“自己”,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更焦虑,在怀疑自己中迷失方向。


苏珊·凯恩在《沉静:内向型性格的人在这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表现的能力》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能改变的程度有限。


比尔·盖茨再怎么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也成不了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而比尔·克林顿花再多的时间独自摆弄电脑,也变不成比尔·盖茨。


但这都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领域获得成功!


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闭门读书 VS. 逼内向的孩子整天人前表现,都会令他们感到极大的焦虑和不适。


孩子只有在舒适自在的状态中,才更容易打开自己,散发出独特的光。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自我认同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父母是孩子在寻求自我认同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只有父母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的过程,就从去掉标签开始。


尊重孩子的性格,欣赏这份上天赐予孩子独特的礼物。


“灼灼璞玉,静世芳华,洗去一身尘灰,方能精雕成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脱口秀   孩子   没出息   比尔   社交   北大   内心   性格   机制   父母   自我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