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全国第一,GDP排名却低了3万多亿,经济的晴雨表不管用了?

前言

电能不仅是可再生能源,而且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各地用电量的不断增加,限电政策也开始在各地实行,而且很多传统生产企业将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大部分都与电能息息相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的需求早就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晴雨表,然而过度的用电导致各地先后出现了限电、停产的现象,而这就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都面临着不得不面临着停产的局面。

之所以会采用限电、停产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在去年的上半年电力使用过度而导致的电力紧张所致。通过2021年上半年用电量统计可以知晓,我国电能消耗总数达到了3.91万亿千瓦时,比往年增长了16.2%之多,而且连续两年平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7.6%。

而我国实际的用电量中,第一产业的电能消耗比往年增长了20.6%,两年的平均增长更是超过了14%。第二产业的电能消耗比往年增长率也已经高达了16.6%,两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3%。第三产业的同比用电量竟高达25.8%,两年的平均增长在9.9%之多。

相比于这些不同的产业来说,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量只是同比增加了4.5%,而且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5.6%。不过产业用电量耗能的增加,也代表着我国上半年经济复苏的进度有所提升。

既然用电量与经济发展成正比,那么在全国来看各地的用电量分布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根据国家电网所统计出来的关于2020年用电量排行榜的城市之中可以看出,全国电能总消耗量排名中上海居于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苏州、滨州以及重庆,除了这些城市以外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的电能消耗也是很高的。

在此次电能消耗排行榜的前15个城市之中,除了滨州、唐山、鄂尔多斯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万亿或者是准万亿的GDP产值,而且这些城市中的大部分也都是国内公认的经济实力以及工业生产布局非常大的城市。

而按照我国不同的省份来看,在2020年山东省以累计用电量达到6939.84亿千瓦时的超在第二和第三位。但是这些省份的GDP值排行榜中,2020年广东的GDP已经超过了11万亿,使其成为了我国经济排名第一的省份,而山东省的GDP总值却仅有7.3万亿。为此,山东用电量居全国第一,GDP总值却仅有7.3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面对 GDP总值与用电量排名相差如此之多,不禁让人怀疑用电量对经济的反应的情况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其准确。

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像滨州、唐山、鄂尔多斯这几个城市的用电量之所以排名很靠前,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工业生产占比很高,其中滨州以铝化工产业更为发达,而这个城市就在山东省内。不过,虽然宾州的GDP总值并不高,但该地的6家企业均已经成为了2021年中国500强的企业之一。而另外两个城市,唐山与鄂尔多斯分别有着钢铁、煤炭、化工等重要产业生产,因此这些城市的用电量也会比一般的地区要高出很多。

从整体布局来看,山东省之所以电能消耗如此之大与其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从实际的各产业用电量占比可以发现山东地区的第二产业耗电量占比是比较高的,而这就导致该省份出现了用电量高但GDP总值却较低的情况。

反观广东等一些GDP产值较高的城市,其第二产业的占比其实是比较低的,这些省份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如互联网、科技、金融等拉高GDP总值的,而这些行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却比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行业少很多。

所以综合上来看,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总体上来看都很不错,但用电量的比重分布却并不均匀。而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的重工业虽然也能够带来较高的收益,但相比于第三产业来说,这种传统工业的能源消耗等方面占比也是比较高的,而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崛起,就会出现用电量对于经济发展情况晴雨表的“失灵”现象。但如果细分来看,其实用电量对经济的发展情况的显示还是正相关的。

结语

随着我国碳中和、碳达峰计划的实行,这些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省份及市区将会逐步的开始进行转型,那么在未来电能的消耗仍然会发挥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晴雨表功能。不过,因为碳中和、碳达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符合当代经济格局的变迁,虽然在短期内会给很多企业带来停产等各种不变,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这种限电、停产等政策的推行会加速企业转型,使我国整个经济布局出现更好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用电量   鄂尔多斯   滨州   晴雨表   电能   总值   消耗   省份   情况   产业   城市   经济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