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翻红」的供销社,团餐一二三产融合愿景加速了

任何行业出现重大发展机遇,一定都是时代赋予的。

团餐业也不例外。

在经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两次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巨大行业发展红利后,国资混业经营的兴起以及新型供销社的出现,正在给予中国团餐行业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特别是已取得一定发展规模,并基于一二三产融合作为下一阶段发展愿景的中大型团餐公司,新型“供销社”的形成,为其扫清了诸多“障碍”,降低了特别是产业链上游的整合难度。

在此之下,团餐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了。

针对团餐项目的业务延伸布局,还不能完全构建起自身企业的“护城河

中国团餐行业在经过30多年部分业态市场化发展后的今天,做出一定规模的团餐企业都已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而其现金流最稳定、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当属食堂承包和食材配送,这也是他们着力重点发展的两大主营业务。

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红利的另一面,则要面临的是日益加剧的竞争。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9.4万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团餐相关企业。

近五年,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外,团餐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年注册企业数量破2万家,企业年度注册数量年增速维持在20%左右。

在企业类型上,其个体工商户占6成以上,3成以上为有限责任公司,此外,75%团餐相关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

而上述数据也正印证了,团餐行业尚处高速增长期,但规模化并未未给团餐企业带来绝对的竞争优势的现状。

特别是高校团餐市场中的食堂承包业务上。

在今年8月7日,2022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团餐产业大会上,河南、贵州等多位区域龙头团餐企业一把手在演讲时,都公开表示,高校团餐市场已经是团餐竞争最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而所谓的国内“团餐100强”,在全国市场或者在区域市场已经丧失了规模带来的品牌优势。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团餐企业已经改变了业务布局,力争把已承接服务的食堂项目,进行纵向深度服务。

拿下一个食堂项目后,不仅提供大餐、风味档口等餐饮服务,还提供包括书店、花店、咖啡店、水果店等作为业态的补充。

甚至还将装修改造、物业服务、保洁、智能软硬件开发售卖等团餐场景相关的业务,有条不紊地承接过来,自己做。

这样做一方面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增值业务和增量利润,另一方面也确实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赢得了甲方单位的好感度。

但从本质上来看,团餐企业针对团餐项目的业务延伸布局,还不能完全构建起自身企业的“护城河”,这样的经营模式,仍然很容易被模仿、替代。

为此,体量较大的团餐企业以谋求向整体第一、二产业转型,来谋求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和企业估值提升。

这也正是当下团餐行业,团餐企业最热门的转型方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策略。

一二三产融合下的城市保供,团餐企业的转型愿景

所谓团餐一二三产融合战略概括来说就是,围绕团餐企业的食材配送、供应链能力,整合上游农业资源,依托三级厨房(一级厨房是分布在专有种植基地中的净菜加工厂, 二级厨房是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食品加工园区, 三级厨房是分布在各餐饮业态的不同应用场景)联合政府,来为特定城市提供城市级保供服务。

这样的布局,不仅促进了农产品在一二三产的流通效率,同时对当地的一二三产都有带动,实现了餐饮产业链的完美闭环。

最终,企业和整个城市形成强绑定,创造最大化价值,也实现终极的不可替代性。

上海麦金地集团董事长孔德顺就曾在公开分享中曾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与政府去合作“三产融合”的模式,做城市的保供,团餐企业是有巨大机会和价值的。

团餐最后的出路是什么?就是平台加产业,因为团餐太大,自己做不了,只能是为社会建立一个平台,当然还要有自己的产业。

而团餐一二三产融合战略落地达成的重要一环以及重要节点则是,聚合净菜加工厂、中央厨房以及多方产品的产业园建设。

为此,我们能看到,包括麦金地、千喜鹤、德保、中膳等在内的团餐公司,近两年,都在围绕产业园进行积极布局。

2020年7月11日,中膳优链云供应链项目正式启动,2年内,已在广州、重庆等地落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2020年,10月12日,上海麦金地与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乌鲁木齐)丝路天山国际食品城中央大厨房产业园暨三产融合系列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目标立足新疆特色美食,构建一座食品关联产业集群的现代产业新城。

此后,麦金地又与四川平昌县、百色市等多地政府达成三产融合的中央厨房产业园建设合作,并开工。

2022年9月19日,千喜鹤与张家口市张北县人民政府签署“张北县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园&乡村振兴产业互联网生态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了开工仪式。

……

但往往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座大山。

同样,团餐企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城市保供服务愿景,实现起来也困难重重。

而困难不止一点点。

实现城市保供愿景,困难重重

首先团餐企业要完成城市级保供的产业园建设,需要天量的资金投入,且一般该项目投资周期较长,因此对企业资金承压能力考验较大。

上海麦金地集团董事长孔德顺就曾表示,如果没有百亿规模的企业,想做这个事情压力挺大的。

第二,对政府、行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一般企业和个人难以具备这样的整合及动员能力。就算有足够的资金让项目落地,但无法引入较多的企业入驻,最终使得产业园在空转,无法发挥出产业园的规模优势。

第三,最难也是让最棘手的就是,中国农业产业链上游“小农生产+中游多层级”的现状,无论是采购还是运输成本都很难有较大让利空间,农产品的定价权始终不在企业手里,同时如果再去大规模并购、整合投产农产基地(个别单品除外),所需资金会更高,经营压力也会陡增。

这也是企业层面,特别是民营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外,包括仓储、物流体系的搭建,以及信任背书等,都是想要完成一二三融合,转型产业园,实现城市保供的团餐企业所要面临的困难。

但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在这次意外“翻红”的供销社出现后,似乎让一切迎刃而解。

供销社+团餐,在未来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

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

同时,截至2020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有基层社37652个;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92460个,入社农户1515.7万人;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建立起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和流通体系。

而我们能看到,此次供销社“重出江湖”的意义非凡:

一方面通过国家的力量,可以最大程度整合广大农村地区资源,减去中间环节,平抑农产品价格;

另一方面,掌握流通体系的供销社,可以倒逼上游农业生产体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生产误判导致的生产资料、生产力的无故浪费,提升生产效率;

同时,供销社通过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形成的现代县域流通网络,打通了农村物流、仓储的“最后一公里”,让农产品、日用品上下流通畅通。

此外,新时代背景下的国有供销社,又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而是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和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开展一系列工作。

因此,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城市提供保供服务愿景的团餐企业,与其业务和目标完美契合:

借助和供销社合作,既省去了农业上游繁琐的种植、采购等事宜,又只有一个“中间商”,最大程度地减去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同时,在供应社庞大的流通体系下,运输又得到了保障。

反之,具备稳定且庞大销售渠道的团餐企业,又是供销社消化大量农产品,急需且重要的销售通路。

所以,供销社+团餐,在未来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

为此,已有团餐企业率先开始行动,和供销社展开合作,那么谁将率先“吃下”这波红利,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张北县   供销社   翻红   农产品   产业园   厨房   业务   项目   城市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