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今探古旅行记(东行记)(56)

石卷桥东侧是钟楼,再东有明月楼;西侧是鼓楼,再西是老人堂,其北有学戒堂。

钟鼓楼为明崇祯六年(1633)建,1936——1937年重建。钟楼上保存巨钟重约2吨,以铜为主,掺金、银、铁、锡合金铸成,声悠扬洪亮,外表镌刻佛号,整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及铭文,计6372个汉字,钟名“金刚般若钟”。鼓楼上,是一面用两整张片皮蒙制巨鼓。

下石卷桥即大雄宝殿,唐末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始建,宋仁宗赵祯皇祐元年(1068)重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二年(1152)、宁德赵扩嘉定二年(1209)重修并增设殿前廊庑。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烧毁;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重建又筑月台于殿前,兼修东西两侧台阶;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再度焚毁;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建;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1642)遭飓风摧塌,翌年(1643)再建,并重修月台及大庭石板。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1882)重建,保存至今。

殿内正面是释迦牟尼三世佛巨像及弟子迦叶居左、阿难在右塑像,造于明嘉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三大佛披汉装,风貌异于梵味。左右两侧列十八罗汉,塑于清世祖福临顺治(1820——1850)四年(1647),经仁宗颙琰嘉庆(1796——1820)、宣宗旻宁道光(1820——1850)年间重修。佛像脸型微胖,乃当地人之特征,与吴越湘粤异也。

殿后保存清圣祖玄烨康熙(1662——1722)年间铁铸佛道儒三圣像,每尊重约2300斤。三圣像安放一张康熙五年(1666)以铁木制成的供桌。

殿内仰板保留了清光绪八年(1882)绘制的242幅祥龙、丹顶鹤、白象、麒麟、白马、金猴等图案。

大雄殿东侧,前有白云堂、客堂,其后是斋堂与香积厨并列,隔餐厅右侧有观音阁。香积厨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存有四口于1934——1936年用铜、铁铸造的大锅,可供千人炊食,其中最大一口铜锅,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容水20担,一次可煮熟5包大米。阶前几条供洗涤大石槽,凿于宋宗天圣三年(1025)至五年(1027)。

大雄殿西侧前有弥陀厅,后是展览馆,厅左有旦过堂。法堂在大雄殿后,是涌泉寺三座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最后一座。唐末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始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九年(1139)重建扩大二十九年(1159)被山洪冲倒又复建。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烧毁,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1448)年间重建,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再度焚毁,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重建。清圣祖玄烨康熙(1662——1722)至高宗弘历乾隆(1736——1795)年间大修,加砌石栏、月台、殿后天井等。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1887)又重建,连同仰板上75幅佛画,保存完好。

法堂是佛教进行法事之处,在此念经、供佛、施僧、拜忏,为人追福等佛教仪式,修行佛法,利乐众生。

法堂东侧有祖堂,西侧有圣箭堂,圣箭堂前有三株铁树,其西有八敬堂。

铁树于此原有两株是雌铁树,分列左右,据传一株为开山僧神晏手植,一株是五代闽国主王审知手植。另一株于1972年移自福州西禅寺古雄铁树,植于原两铁树中间。雌花丛生,色金黄,瓣布绒毛,果实朱红;雄花则如松毬。此三株铁树,近年岁岁花发,或与雌雄相聚,乐而生花也。

铁树生长极其缓慢,是地质史中生代所遗留古老祼子植物,所以珍贵,开花亦不易,“铁开了花”来形容难得之乐境。铁树学名凤尾蕉、凤尾松,或称铁蕉。其茎布鳞片,叶生茎顶,长大坚劲,羽状分裂,类似“凤尾”,故名之。

涌泉寺四周岗峦起伏,生长着几百年松、枫、樟树,蔚然成林,形成一围挺拔参天绿屏。野生树兰高挂,林丛香气絪緼,坡地芳草如茵,四季景色宜人。

出涌泉寺沿路左向往东寻蜈蚣巷往北至“灵源深处”,穿拱门、蹴鳌桥,傍崖拾级而下。桥建于唐末,据传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1633)有巨石从岩上坠下击桥而毁,翌年(1634)重建。于灵源洞其上峡谷壁立,陡峭嶙峋;其下深涧开裂,苔痕斑驳,乃谓“谷中谷”,自然景物回异。建业源洞上端有弥陀阁、大力士殿,清高宗弘历乾隆初(1736——1746)建,1975年改建。再上是喝水岩。

附近摩崖题刻聚集,喝水岩有“渴想”、“遐想”、“寻乐处”、“心游极乐”等。我亦渴矣,乃饮一杯麦乳精,0.15元。相传,开山僧神晏在喝水岩于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在此诵经,水声暄聒,乃喝叱,于是岩下西涧河水干涸,改东涧龙头泉出水,人称“喝水逆流”。此乃神话题刻有:“一声喝断水之源”、“于此坐禅处,喝回流水声”、“谁云水是无情物,一喝回头万籁空”、题诗七绝“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徐锡之,宋理宗赵昀淳祐九年(1249),清世祖福临顺治(1644——1661)年间刻题:“......大地山河,缘何喝得?点滴也难消,何况潺潺水.....”北登松亭,过树桥,达白云亭,南望闽江帆船妙影,山峰在云雾中飘渺神移,梯田树海沉浮轻动,寺院微露秘如仙境魂往也。东过水云亭,福州太守元绛于宋仁宗赵祯嘉祐(1056——1063)年间建,取名元公亭。南宗高宗赵构绍兴(1131——1162)年间,鼓山僧本才重建,更名临沧亭。南宋孝宗赵昚淳熙(1174——1189)年间,鼓山僧元嗣为时任福州太守赵汝愚再建,改名水云亭。元惠宗顺帝脱欢铁木儿元统元年(1333)重建。传称宋理学家朱熹曾在读书,有题刻:“天风海涛”,以此饰亭楣,故称“天风海涛亭”,俗呼朱子亭。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八年(1719)。1972年改建。亭内有黑白镌刻朱熹像一幅。横楣刻字:“宋徽国文公,朱晦庵先生遗像”;左侧刻字:“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右侧刻字:“绍熙五年(1194)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大清道光十四年(1834)仲冬吉旦三山魏杰敬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崇祯   弥陀   水云   开平   法堂   后梁   铁树   绍兴   凤尾   年间   旅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