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想(下)

续前文。

5.对科学别迷信

科学“战胜”宗教,是现代以来的大事。但现在,特别是在中国,科学正在成为“新宗教”。

越来越多的人盲目信奉“科学教”,但他们忘了,科学的起源,正是一种基于可被证伪的研究态度与方法

科学也会犯错,甚至“可能会错”正是科学的标志之一。牛顿说,时空是绝对的,在17世纪及后来的200多年间,它就是“真理”。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横空出世,颠覆了绝对时空说。

类似案例无数,堆积出科学的前进范式:科学总能放下过往,从容迈向新认知。

这种“真理的可累进性”正是科学的最大优点。前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实验数据可信度被科学家群体所接受的前提下,提出“当前科学理解”。那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我们目前所能获得的最接近真理的认知。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假设、做出新实验、获得新证据、证明新理论,同样的“程序正义”前提下,科学步步逼近真理。

所以,别盲信科学,它并不负责给出终极真理。盲信科学和盲信宗教一样,都是对思考的放弃。

同时,也别犯“虚无主义”的错。“连牛顿都可能是错的,还要科学干什么?”这是蠢话。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科学,包括其他任何信念,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避免“奇迹思维”),而科学可能是其中,最有效率、最扎实、最能日拱一卒获得指数级认知增长的方式。

科学的研究终归要回到具体的情境中。低速的宏观世界中,牛顿经典力学依然百试百灵,能用就继续用,等到必须面对高速环境时,科学自然会迎来新的理论。这道理,做其他事时,可能也成立。

总之,对待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

6.不要“个案论证”

接着说科学。

科学最闪光的地方,是它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大量因素中,利用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在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安慰剂效应的前提下,定位出两个因子可能存在的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只是相关关系)。

这当然很复杂。这里只讲“大规模”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市面上的保健品大概率(95%以上)是骗人的。

但我们一定也遇到过或者听说过,有人靠吃保健品,真的变得更加健康。

很可能,那个人并没有说谎,保健品真的促进了他的健康。

但是,光凭这个个案,不能得出“这种保健品很有效”的结论。这是不科学的(真实原因很复杂,比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健康的因素很复杂、有的人对这种保健品产生了安慰剂情绪,等等等等)。

任何严谨的讨论,都必须排除这种“个案分析”的冲动。

“谁说吸烟有害健康,隔壁的王大爷一天三包,活到了99。”

“有个同事,第一个月就做了百万业绩。你也行的。”

“交往过三个男朋友,发现男人真是没一个好东西。”

这样的傻话、气话,听过可以一笑置之。

总之,严谨的判断和严肃的破案一样,永远要记住“孤证不立”。

7.不要被数字骗

寻求具体数字的支持,避免主观情绪的介入,这是现代人分析能力进步的标志之一。

但要警惕,数字也会“说谎”。尽管表面看起来,数字是最客观公正的。

排除刻意编造数字的情况,真实语境中,我们对数字常常缺乏精准的解读能力。

“这款车的自动刹车功能将把由刹车故障引起的交通事故率降低50%!”

这则广告并没有提供虚假数字。或许,50%这个数字已经让你心动了。但如果我告诉你,其他车辆因为刹车故障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0.005%,而这款车,概率为0.0025%,你的心动感,是不是降低了一些?

数字的误导,来源于我们定位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能力不足。

有个技巧,听到数字,就多问自己一句:这个数据的“背景数据”是什么。

政客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已经到了“危机”的程度,现在有9400万人正在失业。你要问:那么去年这个时候,失业的人是多少。(有可能这个数字比9400万还大)

客户一直对你的服务很满意,但有一次,一个客户突然给你打了9分。你要问:这个客户打分的平均分是多少,他给其他同事的打分又是什么规律。

找到更多数据,是科学思考的扎实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的明白,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总之,既然要让数据说话,就得听出它的“弦外之音”。

8.开启批判性思维(这部分之前写过,可参看;此处文字为求简略,多来自万老师原文)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立场出发,选取事实,通过逻辑推导,形成观点(理论是把事实串联起来,形成观点的逻辑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良好的检察官,但做到批判性思维有几个难处:

①事实问题,常取决于视角。

——事实和观点两者并无特别明显的分界线。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事实还是观点?要知道从宇宙中“俯瞰”这两个天体,它们各自划出复杂的运动轨迹,如何整顿、解释这些轨迹,会形成不同的“事实”。事实上,哥白尼之前,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一致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才是事实。以此类推,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的事实,在未来,可能也只是观点。

人们的思想越开放,越能认同一些陈述为观点,而非事实。

②立场问题,不得不妥协(寻找更高的立场)

但是,有些观点却不来自事实,它们就是“立场”。

观点还可以反驳,但立场不容质疑。“豆腐脑就该是咸的!”是我坚定的立场,基本无法被人撼动。

智识上不诚实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容易从立场跳到观点,而非从事实开始推导。这就引出一大堆麻烦。比如,如果一个人和我一样,是坚定的“咸豆腐脑派”,而他又以卖豆腐脑为生,那他很可能会造谣:“甜豆腐脑根本不是人吃的!”

③逻辑问题,常受制于语言;

波义尔说:使用语言就像用脏抹布擦桌子。而逻辑的展开,又离不开这块抹布。

想到一个经典案例:

父亲一生吃喝嫖赌,一生气就打骂两个孩子。他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终成魔王,死于狱中。

两个孩子长大后,老二走上父亲的老路,最后也锒铛入狱。被抓的那一天,老二无奈叹息:摊上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怎么选?

逮捕老二的,正是他的亲兄弟。老大也恨透了父亲,从小立志当个警察,抓尽世间的阴暗污秽。亲手抓住弟弟的那一刻,老大无悔:摊上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怎么选?

同样一句话,背后的逻辑迥然。

最后给个公式:批判性思维=明确思考的目标(立场)+智识上诚实

对于前者,再深、再潜意识的立场(甚至是信仰)都值得你明确它、推敲它、丰富它、乃至提升它。

对于后者,还是那句话:别骗自己

总之,要理性。

9.关于前面8点,最后要说的话:

“不思考才是人的本能。”

我们其实挺理性的,特别是在面对熟悉的人与事时。那些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逛淘宝的人,在双十一的时候,当然更加从容、精明。他们能轻松看破哪些商品是“真划算”,哪些优惠是“假打折”,无需(有意识的)思考,举重若轻间,他们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当我们面对陌生的局面和不熟悉的事物时,我们的理性思考力通常就不够了。

很遗憾,时代推进到这一步,世界的陌生多变将成为我们最熟悉的新常态。

好在,“这不是一个骗子横行的世界。世界终归是讲道理的。”

学一些科学思考的方法论,你能更好地和这样的世界互动、在其中前行。

和科学一样,科学的思考也是渐进的,它不一定每次都能带你到达那个叫做“正确”的地方,但它常常可以帮你避开那些显而易见的“大坑”。

路漫漫其修远兮,好在路在脚下。

祝你我在“科学思考”的大道上早日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批判性   豆腐脑   保健品   真理   事实   立场   思维   观点   数字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