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苏州的日子里系列故事之一留园揽胜

我怀揣着对江南生活的向往,曾在19年前,到苏州待住一年多,领悟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的风韵。解读了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余丰富,故事跌宕起伏……关于苏州,“东方威尼斯”一类蹩脚的比喻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泛泛而谈,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真爱与追问。它是一个草木芬芳、杯盏温热、脉动安详、幸福在握的宜居之地,一方繁华照眼、丝管悠长、书香弥散、衣锦食美的热土。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每天吃过饭,会沿江走上一段路,江边是公园,有锻炼身体的老人,有学滑轮滑的小孩,有谈情说爱的情侣,有时分还会看到一个飘逸衣服的美女,扶在栏杆上看江面沉思,她是来应景的吧,正如卞之琳《断章》里写道:你站在桥上看景色,看景色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他人的梦。

所以,关于苏州的面那个滋味念念不忘,小街道里的小吃还是全国各地,苏州的面滋养了一个流浪游子的胃,比起的饮食,这里更多会有让人留恋的特别在于——食物实惠,把戏还多。



《姑苏繁华图》局部


我在苏州的日子里,一个人走遍了苏州老城的大街小巷,记录梳理苏州宗脉、描画苏州风韵、探索苏州精神,不妨就从“何为苏州?”设问开始。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连串新问题的产生和纠结的开始。在专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补课后,我很快就发现:原来苏州故事已几乎被人说尽了、说绝了、说死了,同时也让听的人听烦了、听厌了、听得不想再听了。于是,一千个人的笔下就会有苏州之千般滋味、万斛喜忧。这些林林总总或平淡或精彩的叙述纵使是吉光片羽、绚烂耀目,抑或是诗思隽永、令人神往,然并未从总体上回答“何为苏州?”这个简单的设问。我在苏州的日子里系列故事之一留园揽胜

于是,苏州便成了人人口上有、个个心中无的支离破碎的苏州,一个淹没在概念之水、浮泛于似是而非认知的苏州。到苏州看园林,其实,苏州古城古街就是园林,拙政园的小桥流水,石头竹木,曲经画廊,当是属于春天的,秋冬的风太硬,秋冬的雨太冷,看上去通透空荡,只有烟雨蒙蒙,轻纱薄雾,弥漫着那样的一个样子,才会透出江南水乡之柔润,让人浮想联翩去感受她的气息与美丽一一羞答答的笼罩着轻纱的梦。

仅管是初冬时节,大街小巷依旧熙熙攘攘,处处盈门,只有胡同里弄显得有一些闲适安静。来苏州品味江南美食,琳琅满目让人接应不遐,苏邦菜咸甜爽口,润肤养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姑苏女肤白柔嫩,性情温和,连男人也清秀,漫步街头巷尾,黑瓦白墙旧时光,偶遇大娘热气蒸腾的大锅蛋,令外地游客望而生畏,浸泡在酱色卤渍中的鸡鸭鹅蛋是孕蛋,被人为的夭折,无毛的叫婚蛋,毛茸茸的叫喜蛋,婚喜从何而来?近之真的不敢。

我更喜欢苏州园林,特别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比较有名的留园。经过一番游览感觉果然是名不虚传,留园体现苏州园林的特色,真的是一步一景,回想古人的设计真的是非常精妙,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是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安,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4月留园荣膺国家“5A”等级旅游景区称号。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留园全景图留园全景图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

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

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漫山枫林,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留园留园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古之苏州以园林胜,以文化胜,今之苏州又添加了科技胜、教育胜、制造胜……今天,作为现代城市的苏州前程似锦,繁华更甚,体量更大,体魄更强。苏州有足够的资本笑傲群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苏州   东区   组合   苏州园林   假山   园内   景色   园林   建筑   故事   系列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