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不如一静,心躁使人劳而无功,心静则使人卓有成效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我们也多是这么认为,不少人更是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虽然如此,但是我们的先人,却有“一动不如一静”的说法。


其实,这并不矛盾,需要你用哲理的思维来看待,因为任何一件事情,一动就有好有坏:好的就是吉,坏的就是凶、悔、吝。



任何一种行为,必然可能面临四种结果,好的结果只是其一,坏的结果却有其三。得到,当然人人都会趋之若鹜,但是失去、忧愁和焦虑则是人人都会退避三舍。


用今天人们的话来说,坏的概率就更高,那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所以儒家主张谨慎,慎独、慎思、慎动;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其实,古人告诉了我们:无论天道,地道、人道都有一个千变万化,非进则退的过程,古人的主要思想,还是想告诉我们,做事要思考周全,有一个清楚的规划。


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动,不要妄动,如果非要盲动和妄动,就不如不动,一动不如一静,表示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静的含意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要有准头,要平心静气地理智思考,要慎于决策,要把心沉下来,把头脑理清楚。


正如在投资界,更是凸显“动静的区别”,看看那些东跑西蹿做短线的,每天不动动,心里就难受,可到最后几乎没有一个能赚到钱的,反观那些在前期调查建仓后,就一直静观其变,到最后往往都会赚得盆满钵满。


不论是官场,是文坛,还是商场,多少人奔波忙碌,轻举妄动,争名夺利,跑官要权,枉费心机,丑态百出,终成笑柄。


反过来看看,凡是有所成就的,又有那几个不是心静得下来,不慌乱、不冲动,坚信一动不如一静,尤其是对自己有关的事务上,不许动,举起手来,往往或是最佳的选择。



有人道:“树挪死,人挪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当然不是,看看那些隔三岔五的跳槽者,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说是自作小聪明的一败涂地。


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一颗浮躁的心,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换了多少种环境,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依然会一事无成。


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处处暗流涌动,唯有守住一颗安静的心,即使换了环境,清风也会自来。


心躁使人劳而无功,心静使人卓有成效。唯有心安静了,才能把持自己,掌控未来,才能看到,被这嘈杂世界所蒙蔽的一切,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大多数的人,在达到瓶颈或者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下,就轻易的换一个环境,并以为换一个环境,就能找到出路,其实,往往却是从零开始,毫无进展。



我们再品读下“一动不如一静”这句话的真实内涵,是告诉我们不是不让我们动,而是让我们慎动,三思而后动。


任何一件事物,一动就会有好有坏,而好坏的概率又是无法把握的,既然如此,在行动之前我们就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


做好周全的安排和打算,有计划地去执行,这样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什么都没搞明白,就匆忙行动,还不如不动,因为你所干的事,十有八九会以失败告终。


写作是一种修行,渡人亦渡己。


如果写得对你有所帮助,或者看完有所醒悟,感谢你的关注和分享,因为下一篇更精彩。


有缘相识,愿我们一起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心静   自来   儒家   劳而无功   都会   卓有成效   嘈杂   概率   人道   古人   出路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