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丨哪种家长最容易“毁”孩子?从教近40年的校长做了这份总结​

记者丨樊英

开篇语

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焦虑的情绪下,采取的一些教育措施也可能会是失范的。轻则伤害亲子关系,重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如何对抗无谓的焦虑?如何用更理性的心态面对正在成长的孩子?在那些失范的教育行为中,哪些错误行为最值得吸取教训?校长专访系列第二篇,记者邀请到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校长李俊。


可能有家长不熟悉李俊。到今年,李俊从教已近40年,当一线老师18年,教毕业班13届,当班主任8届,任教学校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到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再到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在成都教育圈,李俊称得上是一个现象级人物。在学生圈,他还有一个绰号——“俊爷”,在很多学生的“回忆杀”里,除了班主任,提到最多的人也是他。他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故事和段子在学生当中流传。


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李俊跟学生的直接交流是非常多的。无论是早期当一线老师,还是后来当校领导,李俊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习惯,就是非常喜欢跟家长、学生打交道。他不仅记得教过的特高分学生,更记得那些“问题学生”“个性学生”。因此,近40年的教育经历,让他累计了大量的家长样本,不夸张地说,他太知道什么样的家长能成就孩子,以及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毁掉一个孩子。


今天这篇专访,李俊校长将结合其近40年从教经历,并通过真实案例讲述的形式,给家长们给出一份教育行为“负面清单”。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的一句名言。


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李俊校长把这个说法换了一个更通俗的表达:童年是给人生打底色的。他表示,人成年后的行为,基本是童年经历的重复,每个人的性格品质大都可以从童年时代找到原因。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相反,不幸的童年经历,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枷锁。


父母要“表达情绪”

不要“情绪化表达”



无论是《欢乐颂》当中的“樊胜美”,还是《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近几年,随着一些现实风格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等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讨论。


电视剧《欢乐颂》截图


原生家庭的概念来源于西方近代婚姻家庭治疗理论。弗里曼在《婚姻家庭治疗:原生家庭法》一书中明确了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的概念、指出了二者的影响。弗里曼在该书中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让大家了解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这五项重要角色包括,“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人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人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等等。


根据弗里曼的理论,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早期家庭教育观念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严苛型的家庭教育,或者让孩子过早独立,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低自尊感,缺乏自我满意感和安全感,缺乏积极的自我认知。这种孩子容易因低自尊感而变得自卑或者自负,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完善自我的价值感。


而谈到中式原生家庭,随着近年影视作品的热播,不少人开始吐槽甚至控诉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不利影响。综合网友们的意见,这些不好的家庭关系,主要集中在扭曲、压抑、打击,永远没有距离和界限感。父母有浓重的自怜情节,总是觉得自己养你是忍辱负重了,掌控欲强到连家里空调开几度,抹布要怎么摆放都要管。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李俊对此也非常有共鸣。他回忆,曾经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以当时的成绩,要考取985高校根本不在话下。但是,有一次放假回家,她本来是在学习,而母亲误以为她在看小说就批评了她。因为被“冤枉”,孩子就跟母亲辩解了几句。而那个母亲的反应,不是因为冤枉了孩子而道歉,而是更为激烈的批评,“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跟我顶嘴!”。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跟母亲争吵完,几分钟后,这个孩子锁了门,选择坠楼。


李俊说,或许会有读者不能理解这个孩子,觉得就算母亲冤枉了你,但也不应该走极端,“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母亲向来高压,“绝不允许”这样的字眼,在家庭教育里,意味着对孩子的毫无包容,孩子犯错没有退路。”


李俊由此特别提醒,家长们当然可以管教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管教的过程中,搞错了方向,往往是在“情绪化表达”,而不是在正确地“表达情绪”。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毁人不倦”的父母大概有这些



在李俊几十年的从教经历中,见证了无数优秀学子成才,也见证了部分家长的“毁人不倦”。


以下均为李俊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一名初二学生感冒了,家长找到学校,要求学校报销治疗费用,理由是因为学校运动会“选在阴冷天举行,娃娃在外面吹感冒了,所以责任在学校,学校应该承担责任。”


一名高二借读男生,在食堂暴力威胁低年级同学,被学校处理后,家长在未经班主任同意的情况下,强行把学生送进教室,并且威胁到“谁敢把你怎么样?”。李俊跟这位家长沟通,并以李天一为案例告诫家长不要溺爱孩子。结果,家长上告教育主管部门,说李俊内涵他们是“二婚家庭”。


还有更夸张的,学校某个班有班规:“(如)不遵守寝室作息制度,一周内被生活老师扣分两次,则罚走读一周”。有个学生因违反该条规定受罚,但家长拒不接受,声称自己“是律师”,并指出这个班规“违法”,该家长威胁班主任不成,又来李俊的办公室要求严肃处理,声称“要找媒体曝光,要起诉”。


……


以上每一个案例,读者是不是都会觉得太夸张了?但事实上,从教几十年,这样的案例累计起来也不少了。李俊说,学校并不是说家长和学生无权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更欢迎的是理性探讨,而不是盲目护短,更不是以大吵大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相对极端的案例,还有一些家长行为,虽然不极端,但是对家校共育、对孩子的成长实际上并无帮助,反而帮“倒忙”,也非常值得注意。


(1)过度溺爱型

李俊表示,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确实自我意识、法律意识相比上一代强了不少。学生在学校身心受到伤害,权益受到损害,家长采取正常方式维权,无可争议。“绝不允许学生被无端伤害,这一点,学校的立场和家长是一样的”。然而,李俊也指出,有的家长在维护孩子的“权益”时,过了度。比如,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手背上抓了一条口子就要调监控,要园方、校方给说法,要求严肃处理对方家长和学生,总之,孩子绝对不能吃一点亏,甚至,更有家长据此“漫天要价”。不能说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2)横加干涉型

有一部分家长,可能是在某方面有成就,总认为自己才能卓著,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有时候会不自觉把干涉的手“伸进”课堂。方式也不是以建议的形式,而是要求老师“你应该这样教”。


事实上,包括李俊在内,不止一位校长近年来都遭遇过类似经历,也不只是在私立学校,部分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情况,“有家长直接告诉我英语课的某个单元应该怎么教”。


在这类家长中,部分家长的要求或许还有一些理论基础,但更多家长的意见来源,是“我朋友的孩子在某个学校,他们就是这样教的”“我有个亲戚的孩子,他们就是这样教育的,孩子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


李俊觉得,这类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教育行业现在也普遍鼓励家校共育,但是,这样的粗暴干涉不是家校共育该有的样子。

(3)过分紧张型

另外,李俊注意到,现在不少家庭对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过度养育”,即恨不得孩子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真空环境。


比如,幼儿时期无法接受孩子任何可能的意外伤害,哪怕是摔个跟头这样的意外。上学后,对小孩的教育过分重视,经常电话问老师小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细到中午在校有没有吃饭、吃了多少、吃的什么、是否按时喝水等等;再者,成绩哪怕有一点波动,家长就非常紧张,赶紧询问老师,要求采取补课、补差等措施。


李俊说,这样的所谓“爱”,其实只会让孩子有窒息感,也只会有百害无一利。

(4)甩手掌柜型

一种是手伸太长,一种是完全不伸手,“孩子我都交给您了,您是专家,您随便管,我管不了。”


李俊说,这句话看似是尊重老师,但是未免就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家校共育”,其实体现的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并且,这不仅应该是共识,甚至已经入了法(注:《家庭教育促进法》)。教师肯定有教师该做好的事,但家长也有家长该做好的事,最好的合作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等着对方全部做完。因为二者的角色就决定了这是不可替代的。


(5)缺乏主见型

还有一类家长缺乏主见,迷信专家,迷信鸡汤,迷信各种“我有个朋友”这类传言,而且看不得别人家孩子做个啥。人家补习,他就想给孩子补习;人家请家教,他也心痒;人家孩子学钢琴考了级,就觉得我家孩子肯定也能行。


这种家长,一是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比如热衷传播毫无根据的“牛娃传说”,或者是拿着一个不经证实的自媒体文章链接,截图,聊天记录等等就开始当成事实,二是缺乏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


此外,还有利益贿赂型——娃娃有问题,但又舍不得让孩子受处罚,赶紧悄悄给老师递上一个红包。“真是哭笑不得,这哪里是爱孩子,这是害孩子啊!今天老师可以不罚他,但今后成年了,进了社会了,你还能这样一路发红包为他犯错甚至犯罪开脱吗?”

李俊最希望家长们能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其实好比是农业,每一个菜园没有相同的两颗菜,每一棵果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颗苹果。这是教育的难度,也是教育的魅力。但是现在,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甚至个别教育从业者,总希望把教育打造成流水线,能够批量生产精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功利,二是懒惰。


事实上,面对每一颗不同的“菜”,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让这颗“菜”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他非常遗憾地聊起2019年发生在上海的一起悲剧,17岁男孩同母亲争执后跳桥,仅用5秒钟时间,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发生在外地,尽管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李俊每每举到这个案例,言辞间全是叹息——


“面对这样的悲剧,有的人很不能理解,觉得孩子没有抗压能力,无法面对挫折,但有的网友却对高压的原生家庭感同身受。同样的情况,在A家庭是一件小事,但到了B家庭,或许就是可以让孩子轻生的导火索,这里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每个家庭、每对父母、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不要总是想着在别处寻到教育的捷径,而是多想一想,怎么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想要长成的样子。”



下期预告——

如李俊校长所说,面对那些无法挽回的悲剧,总有人觉得“现在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关于这一点,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西区执行校长李兰表示,很多时候,家长总想着让孩子学会“赢”,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输”,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智慧。


那么,我们是否该去人为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体验?面对生活真实的风雨,我们又如何让孩子以更平和的心态接受失败、接受被拒绝、接受生活的不如意?下一期专访,我们就将深度对话李兰校长,聊一聊如何为孩子树立一个更强大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校长   家长   孩子   专访   童年   母亲   父母   老师   家庭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