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心人,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每个成年人,回首过往自己的人生轨迹,多少都会有遗憾留下?甚至追悔莫及的事情,所以才会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说无二三的感叹…

但事实上,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越过越好,更上一层楼,可现实却大多未必如愿。

人从呱呱坠地学走路,迈开第一步起,人生的帷幕也徐徐拉开,开锣登场了…

有的人人生开局拿了一手好牌,无论是家境还是天资天赋,先天后天等等,都可谓是高配置的豪华版,毫无疑问的高开,但却妥妥的低走,最后一地鸡毛甚至落魄穷困潦倒

清朝首富盛宣怀的孙子盛恩颐,这个“颐”字还是慈禧太后老佛爷亲自赐给他的,这么位家境显赫的贵公子,最后的结局却是异常的凄惨,竟然混到没钱吃饭饿死了,让人嘘嘘不已

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也差不多

估计他们的首富爸爸、高官爸爸知道了孙子的遭遇,坟墓里躺的都不淡定,要从坟墓里站起来啊…

有的人恰好相反,开局拿的牌不怎么样,典型的低配版,妥妥的是低开,但却持续的积累精进,踏准节奏,逐渐柳暗花明,甚至完全翻转逆天晋级…

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放牛娃、乞丐,到万人之上、九五至尊的皇帝…抗日神剧的剧情也不敢这么编,简直是世界级的样板工程,放牛娃和乞丐解界引以为傲的人才和经典案例

刘邦的崛起也差不多…

无不让人热血沸腾,励志打鸡血妥妥的绝佳教材,最好的鸡汤。

从古至今,探讨人生成败的书籍思想,文章不计其数,总结出来的原因观点多如牛毛,主观的、客观的、先天的、后天的、时代的、大环境的等等

但抛开各种高大上的理由,主因还是个人的认知水准高低造就的,用一句话来说,我是一切因,一切是我心

短期来说,可能有时运等客观的因素影响,但长期来说,自己身边拥有的一切,大多都是自己的心力给吸引过来的、和自己的认知相匹配的,心力是有射程的,射程之外的东西吸引不来。

人格上,人是平等的,人的身份地位不分369等

但不可否认,认知上的差距却是明显的。

认知上的差异,无非就是看清人性,看清事情的底层逻辑和本质、看事情事物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的能力不同,见识上的差别,认知上的差异,造就了结果的巨大差异。

所以电影《教父》当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的精辟,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认知问题解决了,剩下听拼的是践行、执行的能力了。

最后取得的成就,就交给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了。

整个人生成就,就是一个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并且不断累积起来的显现。

而认知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只有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工作等中间,有可执行和操作的层面,并且能够指导生活、工作、情感等等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再具体到普通人身上,具体到日常现实生活工作当中,无非是想明白人生中经常面临的几种行为、几类事情

一、该做还是不该做的事情-(管好自己的时间、精力等能量)

在开始一件事情之前

1/明确自己的出发点,你的初衷是什么?(还是自己没想过?)

2/这件事情成功了,你能得到什么结果?这结果是你迫切想得到、真正想佣有的东西吗?(还是自己只是为了面子争口气,或者证明自己行?或其他不重要的理由)

3/把事情做好了,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个逻辑行得通吗?是否有因果关系?(还是关系不大,甚至是有点背离的)

3/把事情做好了,就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逻辑行得通吗?是否有因果关系?

...

等等

而不是一件事情盲目的拿起来就去做,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之后才发现,自己要达到的目的目标和做事情做好了能达到的目的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那时候就傻眼了...。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除去必须花费在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时间之外,还有人生除头去尾(出生和死亡前躺床上几年)的时间外,所剩无几(人类社会最公平的可能是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了)

你选择去做一件事情,是有机会成本的,一定是牺牲了做其他的事情的机会为成本的

想成事,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经常会面临的是想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不一致。

比如在兴趣爱好和挣钱养家的之间,是否应该先做好该做的事情,才做想做的事情呢?

人的能量有限,每个行业要取得比别人大的成就,除了个人的天赋之外,时间精力的投入多少就成了关键,长期深耕一个正确的行业,一万小时定律,已经成了规律,在自己的安身立命谋生的行业上(最多加一个副业)重复、重复、不断的重复,经营好自己的能量,深耕一个行业,假以时日,必有成就

反之过多的兴趣爱好,过多的关注其他不重要的东西,一定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主业(做企业同样道理,什么行业都涉足的,大多是不务正业)

所谓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同时,挖多口井找水喝,不如集中全力挖一口井,挖的够深,一定会有水喝

所谓多才多艺的人,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凤毛麟角的少数人能达到之外,一才一艺已经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天花板了,终极一生也未必能达到!

二、该花不该花的钱-(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这个命题范围太广了,人的消费观念差异太大了,每个人的答案可以说千差万别。

自己的钱自己做主

但平时花费花在自己投资充电、学习上,花在自己的健康和形象改善上,总归还是没错的吧?

但是在投资上,做事情是否尽可能的做大概率能够赢,有赢面的事情呢?

比如炒股

股市的本质是关键Gj为了解决企业资金融资的问题而产生,在企业上市圈钱为目的,高管减持套现成风、黑庄横行,还有和大量公募私募基金专业之间的博弈下,还有这事不能说的太细的其他原因等等,散户和以上博弈者的差别,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信息差等等,差的不是一丁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两者手里拿的武器的区别不是汉阳造和三八大盖的区别,简直就是大刀长矛和洋枪洋炮的区别,散户能有几成的胜算呢?

何况还有税收和养证券公司等一帮人各种税费,作为个人普通散户参与其中的零和博弈,最终还能有几成的胜算呢?

结果已经不言而喻,悬念不大!

选择大于努力,有些事情一开始就错了,跟努力无关,还不如不做(你当然可以把它当做人生的试错成本,但是如果你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和底层逻辑,就不会去贸然开始)

而努力研究股票中的技术技巧,只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意外胜出,它属于小概率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

三、该交不该交的人(管好自己的圈子)

人是群居动物,人生在世必然会形形色色的人有所交集,或合作共事,交友、甚至发生利益交集,身边会形成一个圈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近的人才能长期的聚到一起,同频共振。

心理学上有一种看法,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就代表了你的个人水平,自己的圈子平均水准,决定了自己大约是什么层次的人?

身边的人大多是赌鬼,自己大概率也是赌鬼,身边的人大多是酒鬼,自己大概率也是酒鬼,身边身边的人大多是色鬼,自己也大概率是色鬼,身边人大多是酒鬼、赌鬼、色鬼,自己大概率是魔鬼!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孟子还是原来那个孟子,但环境氛围改变了,最后造就了不一样的孟子。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想办法多跟这样的人混在一起,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所以管好自己的圈子,该交不该交的人,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四、该说不该说的话-(管好自己的嘴)

好马长在腿,好人长在嘴。

人类有了语言表达之后,信息的流通、沟通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真话假话的问题

该说不该说的话

...

等等

东西不能乱吃,话不能乱说, 管住自己的嘴就成为一种必要。

如果沉默的价值大于说话,还不如闭嘴

什么话不能乱说呢?

欢迎大家评论区里面探讨评论说说看!


凡事三思而后行,总比不经审视的盲动或者仅凭一腔热血行动来的靠谱

该做不该做的事-管好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能量资源

该花不该花的钱-管好自己的钱

该交不该交的人-管好自己的圈子

该说不该说的话-管好自己的嘴巴

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孟子   赌鬼   孙子   目的   人生   掌舵   有心人   概率   认知   事情   身边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