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产业大转移之下!国家定调了,中西部和东北将迎来重大机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近日,国家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

该文件明确了将统筹组织“跨国公司地方行”等活动,重点推动邀请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优先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持续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更好发挥制造业引资带动作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在这个时间节点,国家印发这份文件颇有深意,目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欧洲很多产业和产能都在向外转移,近段时间,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不少来自欧洲的产业,欧洲的化工企业和制造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加码布局,我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怎么办?

欧洲资本的嗅觉是很敏锐的,其实从俄乌冲突以来就开始在我国加大布局产能了,而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城市也分到了一杯产业转移的羹。

比如今年3月,荷兰工业巨头飞利浦投资100亿在安徽滁州建设空调产研基地。

比如今年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总投资26亿欧元,是奥迪在我国首个新能源车生产基地。

比如今年9月,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军企业之一的法国艾菲集团,在武汉经开区追加投资,建设艾菲中国研发中心及武汉新工厂。

比如今年10月,全球知名的汽车动力总成企业德国FEV公司正式牵手沈阳,将FEV中国东北区域工程中心项目落户沈阳中德园;另外据媒体报道,宝马集团可能将再投资百亿元人民币扩建其在沈阳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入。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承接了一些欧洲的产业转移,但是跟我国沿海地区来比就太少太少了,所以在如此难得机遇之下,国家出手了,国家将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布局,还会积极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坦白讲,我想的是欧洲这一波能源危机,导致欧洲产业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然后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再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就形成了完美的产业转移闭环。

但是国家的决策明显高明多了,直接引导外资跨过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虽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东部地区比还有差距,但是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沈阳、大连、长春等大城市完全有能力承接欧洲的产业转移,不过外资肯定会优先选择东部沿海的大城市,所以国家的引导和支持就非常重要了。

这是一次欧洲的产业产能大转移机遇难得啊,不要忽略了外资投资的重要性,上海浦东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

曾经浦东的发展比浦西差远了,而且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才有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民间俗语。

但是到了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后,外资开始大量涌入,快速推动着浦东的发展,仅1990和1991两年间,就引进外资项目数120家,是浦东开发前的数倍。

而如今,浦东吸引外资在上海市占比超过4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比近50%,外贸总量占比约60%,以2021年为例,就一个浦东新区的GDP就仅次于天津,高于宁波、青岛等一众大城市。

而苏州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

因为苏州抓住了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当时苏州很多乡镇企业和工厂都是给上海做配套和加工的,随后苏州也开始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兴办各种开发园区,同时对外贸的发展与改革也在同步进行,然后招商引资就搞的风生水起。

比如苏州太仓的德企一大堆,高新区的日企一大堆,苏州昆山的台企一大堆,在当年,光一个昆山市的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就占全球30%。

所以综上所述,外资和台资的大量涌入快速推动了上海和苏州的发展。

如果说上海和苏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以理解,那么此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更不能再等了,虽然国家会组织引导跨国公司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布局,但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也不要被动地等商上门,要主动出击,叩门招商。

比如合肥和成都就是叩门招商的典型例子。

除了中科大埋了科技立市种子以外,合肥的招商引资对合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年,合肥几百支招商团队在全国四处奔波、叩门招商,这些团队常年驻扎在外地考察,回合肥的时间都很少,为什么长时间要深入考察,因为合肥是有目的的招商,比如考察一个零件生产商或者一个设备生产商,招商团队会分析这家企业会对合肥产业链布局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到了2008年,在大家都不看好京东方的时候,合肥引进了亏损的京东方,既给贷款又给土地等优惠政策,还加码投入90亿,随后京东方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2011年,合肥拿出100多亿投长鑫赌半导体,2019年又拿100多亿投蔚来赌新能源,不仅仅是合肥赚得盆满钵满,更是吸引了大大小小的上下游企业入驻,合肥就是这样一步步开启了逆袭之路。

而成都作为中西部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没有坐着等商上门。

当年成都为了引进富士康,从2004年开始谈,四川和成都的领导层以及招商团队曾多次前往深圳与鸿海集团磋商。

直到2009年,富士康才落地成都,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五年,成都的决策层和招商人员为了引进富士康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汉水。

当年成都为了引进英特尔也是谈了三年的时间,才宣布在成都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当时成都专门成立了英特尔办公室来对接英特尔投资项目,为了解决英特尔提出的要保证电压稳定,不能有毫秒级的波动,成都高新区还专门为英特尔修建了一座变电站。

而英特尔的到来,吸引了国内外芯片业上下游企业跟进,聚集企业近百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合肥和成都的例子都告诉了我们,作为中西部城市,开放较晚,地理位置也没有东部沿海有优势,所以要走出去找商,要走出去叩门招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如今欧洲产业大量向外转移的机遇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能再等了,赶快行动起来吧。

除了这次国家明确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外,其实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早就开始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2010年,国家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其目的是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样既能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国家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其目的是推进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使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通过市场化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资源共享、园区共建等等。

2022年,国家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

那么这些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了什么产业呢?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重庆承接了福特整车产能转移,并通过福特的产能效应,带动了不少重庆本土企业进入配套体系,然后因为配套能力的增强,又促进多家本地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当年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宏碁因为昆山的工厂产能饱和后,就马不停蹄在内地寻找迁出地,最终宏碁的中国第二运营总部和制造基地落户重庆。

比如我上面提到的成都同样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当年深圳富士康向内地转移,其中就去了成都,还有英特尔当年关闭了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将产能整合到了成都的工厂。

比如安徽省的苏皖合作示范区、黑龙江的深哈产业园,都是以共建园区作为产业承接载体,其实中西部和东北很多城市都在搞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园区。

综上所述,在今天和未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既要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要主动出击在国内外招商引资,我相信在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未来是可期的,加油。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欧洲   东北地区   英特尔   业大   国家   合肥   苏州   成都   产能   外资   机遇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