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龟蒙景区:沂蒙福寿地,齐鲁第二峰 连载(2)

“网红打卡地”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山水田园情怀的民族,名川大山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青睐之地,蒙山当然也不例外,读书、公务之余,他们于此游历,在这古朴神奇之地留下鸿篇巨作、妙事佳闻,让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辉,变得鲜活立体起来。用今天的话说,那可是响当当的“网红打卡地”。

龟蒙景区现有东、中、西三条登山道路。东路,是依山势开辟的全长11公里的车行盘山公路;中路,是登临蒙山的主道,由一条蜿蜒曲折的大峡谷形成,共5888级石阶;西路,被称为东蒙古道,为古人登临的羊肠小道,历史上,历代帝王名人多沿此路履峻越险,攀援上山。

2500多年前,孔子从曲阜启程,一路沿泗水、泉林、仲村、保太,到达万寿宫,这一路,近100公里。他当年登临蒙山时,曾途径平邑县保太镇子宿村,并在此住了一夜,村庄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子宿”这个村名,从春秋至今,一直沿用未变。

龟蒙顶西侧崖畔有一株1700余年的古松,曰“卧龙松”。松上方有一石亭,曰“孔子小鲁亭”,亭中立青石碑,上刻有孔子画像和“孔子小鲁处”五个大字,亭周围红带纷飞,纪念着这位至圣先师与蒙山的情缘。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率群臣登临蒙山,举行祭祀,仪仗百里,声势浩大。

公元744年春末,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遭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寻师问道,在经过洛阳时,与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的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这次相遇后,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同游开封,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结伴在齐鲁大地观光游览。三次会面后,两人一生中再未见过面。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和杜甫的第三次会面,两人结伴来到蒙山,寻道访友。相逢的喜悦和蒙山的瑰丽风光使他们诗兴大发,杜甫作诗曰: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位诗界泰斗,集现实主义风格于大成的杜甫却对浪漫狂放的李白不吝赞美:相约来蒙山,我如亲兄弟般仰慕你,开怀畅饮、酣醉而眠,在秋夜中还要盖同一床被子而寝,一觉而天明,接着携手同游。寥寥几句,其情之浓,跃然而出,英雄间的那种惺惺相惜,化在蒙山的山山水水中。

李白亦留诗:

君道蒙山好,余吟秋江情。

流水夕阳去,客马归林鸣。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传说在蒙山“得道不死”的后晋水部员外郎贺亢的弟子乔仝,到汴京拜访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受到苏轼的热情接待,言谈甚欢,并写下了《送乔仝寄贺君六首》相赠。

其实,苏东坡一生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但经历1079年的“乌台诗案”而险些丢掉性命的劫难之后,明显转向佛道,力图解脱人生的烦恼。在滚滚红尘中,这个人一生被政治戏弄,迁徙多地,好在他自得其乐,每到一处,要么开一块山坡,要么修一条长堤,然后用文字让后世一直不能忘记他。《送乔仝寄贺君六首》洋洋洒洒,亦让蒙山永久记住了他。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对于贺亢,苏轼感叹道,您生在乱世(晚唐五代)之中,早早地求仙得道,长生不老到了宋朝元祐时代。看惯了沧海桑田之变,悠闲地来龟蒙山一带观看漏泽湖的春光(指修道蒙山)。

除了感叹和羡慕,苏轼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听说贺仙人您原来是晋代(五代)的郎官,已经得道升仙。听说您在蒙山有修道的居处,我愿意打柴提水而帮助您炼丹。其情切切,令人感喟。

蒙山的盛景,亦引得康乾盛世两位主角的流连,在南巡途中,数次登高咏怀,并留下御制诗多首。康熙诗赞蒙山:“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乾隆皇帝六登蒙山,赋诗作对,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优美诗章。

1999年,中国环保之父、世界著名环境学者曲格平游览蒙山,赞口不绝,并欣然题词:“蒙山集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壮、长白山之翠于一体,神山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齐鲁大地   平邑县   蒙山   山龟   孔子   齐鲁   居处   洛阳   福寿   惺惺相惜   景区   杜甫   李白   公元   沂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