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良古建筑

电白区小良镇的小洋楼据称是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当地人梁诞初投资兴建的。邓建青 摄

骑楼下的连廊。邓建青 摄

陈 远

近年来,小良的古建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洋楼、大宅院、骑楼……这些沉淀着历史痕迹,深具沧桑厚重感的古建筑,吸引人们来探访、考察。前些天,我约上几名文友,也兴致勃勃前去探访。

首站到达岭圩村委会里园村。在偏僻的小山村见到古旧的小洋楼,无不令人称奇。还未走近,这栋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旧楼,其神韵就扑面而来了。它有两层高,优雅、别致、经典。刚才在外面被太阳晒得冒汗,走进去,从各个断壁残垣处吹来的风,把我们凉爽个透心。小洋楼红砖墙瓦顶,外部欧式设计,一楼门廊方形砖柱,二楼门廊为圆形双柱,典雅别致,极具艺术美感。室内为敞开式设计,木板阁楼,方形天井,两边回廊环通,西面为一亭阁,加上罗马式圆柱,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一目了然。

小良镇副镇长梁华中称,这栋小洋楼是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当地人梁诞初投资兴建的。这就奇怪了,大名鼎鼎的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设的梁思成,怎么会为一个边远小山村设计一座私宅小洋楼呢?

原来,梁诞初是电白区小良镇人,也是从里园村走出去的大画家。因缘际会,他与梁思成相识并成为挚友。受到请托,梁思成为梁诞初设计了一座私宅小洋楼图纸。从1929年至1931年,梁诞初历时三年,终将小楼建成。进宅吉日,梁思成是否前来道贺已无从考证。小楼宽21米、总进深23米,占地面积483平方米。建筑材料中的钢材、水泥和屏风门的花玻璃,都是远渡重洋从英国运回来的。这是粤西地区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也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这座小洋楼饱经风霜近百年,见证历史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初,它曾作为当时茂名县第八区区政府的办公楼,后来又成为小良人民公社办公场所。

我们环绕着小洋楼内外转了一圈。它建筑框架结构尚在,但整体破损严重,里面杂物乱堆,屋顶还生长出浓密的树木,树根盘根错节,楼前杂草丛生。

走出小洋楼,周围都是崭新的农家小楼,把小洋楼衬托得更破旧。小楼若再不修复,真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了。

在粤西边远的乡间,看到这样一座留存下来近百年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的确令人大开眼界。而在小洋楼不远处的另一个古建筑群,则闪耀着中国古建筑的风采。

这个古建筑群坐落在离旧小洋楼不远的小良村,它们分别是梁道荷宅、梁端桢宅、梁端桓宅。

小良村的梁氏宅第,是梁氏十三世祖梁道荷及其后代开辟的家园。它曾是一片占地200多亩、园林式的传统建筑群,有亭台、楼阁、走廊、复道、亭榭、院落,墙上飞檐碧瓦,室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梁道荷大宅建于乾隆年间,建筑坐西向东,砖木结构,是四进三开间布局,其中二进处为敞开式天井,南西部分建筑可惜已崩塌了。但从中仍可见清代建筑特色和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影子。

梁端桢大宅建于清嘉庆年间,该建筑坐西向东,呈三进西廊庑五开间布局,砖墙,瓦顶,墙面均用黄沙、石灰和红糖夯实,十分坚固。其面阔为36.94米,纵深为22.4米,总建筑面积达827平方米。处处显现出梁氏宗族及清代古民居履痕。可惜,其建筑物瓦顶,内部屋脊、悬梁处均损毁严重,西南角房间墙面崩塌,门口建有照壁一座,但已半边崩塌损毁,处于荒废状态。

仕途上,梁道荷敕赠儒林郎;梁端桢曾任嘉庆应州学政,海康县、新宁县训导,海康县、遂溪县教谕;梁端桓更厉害,乾隆年间任广东省布政使司。他是梁道荷“六房头”六子中排行第二。他也是在任广东布政使司期间建造了寓意为“天圆地方、十全十美”的大宅。

大宅南北向分别排列成五套房子,共十套,寓意为“十全十美”。南北中间对门两套分别为圆门和方门,寓意为“天圆地方”。方门又为“积善堂”。

据说梁端桓其人乐善好施,若遇上天灾和有困难的求助者来“积善堂”,他便会出手援助。新中国成立前,梁家后人还利用“积善堂”人来人往的环境作掩护,设立革命地下联络站和地下农会,支持革命事业。

该大宅有东西长廊,并在两处长廊的门楼处刻有祖训:“视履考详,其施元吉”字样,墙体为椿墙,即由沙、石、泥、红糖、草纸等捣烂浇灌而成。墙上或可见雕有花饰。门槛有石板、石墩,并雕有花饰。屋外墙顶上沿着尾檐有一排排的排气孔,排气孔早上呈淡黄色,中午为橙黄色,下午则为深黄色。梁华中是本地人,对当地风土人情异常熟悉。他驻足排气孔墙前介绍时,我们啧啧称奇,忍不住追问原理。

此刻,站在梁氏大宅屋前,人去楼空,只留岁月空转。虽已残旧,但气势尚存,当年的兴旺发达仿佛犹在眼前闪动。

祥坡村的骑楼,则是另一种神韵。它作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上楼下廊,楼下是商铺,是商业繁荣的一种象征。

梁华中说,当地有一个叫梁锡权的族人出去当兵,军衔至副团长。他在上海看到骑楼的景观,很是痴迷,叫人拍摄下来,画成图纸,于1940年回到村里,发动10多户村人出资统一按图样风格,建起了这条骑楼街。

当年,建成后的骑楼非常漂亮。作为街墟,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做买卖,各种商品陈列,繁华一时。骑楼南边有一条河,从祥坡流经吴川出海。民国至解放初期,水路货运都在祥坡埗头上岸,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后来,河流水流减少,码头没有了,街墟渐渐没落。旧码头旧址现在满目是树木和水田里扬穗的水稻。

炎炎烈日下,我们沿着骑楼街道一间间地观看。整个骑楼占地近1500平方米,统一两层楼高,共有18间门面,每间宽有4.5米,有三进共有19米深。骑楼外墙由红砖所砌,墙柱、纹饰、栏杆都尽显上海旧街风格,楼内里则用泥砖砌成。

文化站干部黄涛对小良镇文物如数家珍。我笑问:“你是小良当地人?”他说:“我是羊角人,但对小良的古建筑很有感情,希望介绍详细些,让你们妙笔生花,让更多人了解它,从而得以修复它,保护好它。”我听了肃然起敬。

探访小良这些古建筑,时时让我有岁月交错的感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凭证。它的每块砖,每片瓦,都藏有故事。它们不言,任由我们想象和解读。

我发现,每个古建筑墙上,都挂有文物保护的公示牌。但由于缺少维修专项资金,这些古建筑的现状令人担忧。小良镇宣传委员林珊华说,他们正全力向上级文物部门反映,积极开展抢救工作;修复后,将作为镇的旅游景点适度向游客开放,以助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骑楼   电白   古建筑   康县   私宅   气孔   中西合璧   寓意   当地人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