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寺:明清两代冠以“白水异浆”房山八景

白水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燕山境内,为西虎岭山地的一部分。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18——208米,自然落差90米,;西北——东南向长900米,东北——西南向宽400米,呈倒置的蚌壳形。

依托白水寺形成的白水寺森林公园,连绵的山、深邃的谷,突兀的石、清澈的溪,无不令人神往,形成山水相连,相互呼应的山水园林特点;巍峨古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蜿蜒曲径盘桓在花丛中,满山红叶与璀灿朝霞交织、鸟雀啼转与铁马长鸣协奏;雄鹰在崖畔逡巡,蜂蝶在花草中飞舞;远观燕山石化卫星城与锦绣风景交融。

按着导航沿着房山区大件路、走房东路、过双泉路、经双泉西路,到了一个类似进山的山口处,导航提示到达了目的地。但目的地周围没有“白水寺森林公园”的任何标志,只是看到山口处相对较为宽敞的地方,停着几辆车,山口处一条柏油路看样子可以进进车,也有行人进出。但不熟悉路况,没敢往里走,找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地方停好车,决定步行进入。本来也是为了遛遛腿脚而来。

进了山口的路右侧,立着在一块指示牌,标明直行是车道入口,可直接到达白水寺;右侧是登山道入口,走龙脊路,到虎云亭。既然已经停好了车,索性就登山吧。于是顺着右侧的土路奔了登山道的入口。

进了登山步道的入口处,左转就见到路边矗立的一些大石,绕过巨石登山步道略有爬升,但整体而言坡度不大。

早上八点多钟,路上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天气晴朗,步道平整,外侧立着仿木的护栏,视觉效果不错。

大约走了5分钟,看到了路边的景观牌提示为“半月泮”景观——踏入小路,犹如置身星河,不觉间“曲径似月”涌上心头。借金银花与斑驳光影,打造出一幅“泛月游于星河上,满地碎梦身后流”的壮美画卷。

继续前行3、4分钟的样子,步道略微向右转弯,转弯处的景观为“空悬观潮”景观——此处保持自然生态原貌、岩石自然裸露,清晨山间云雾犹如潮水倾泻,拍击石滩,加之遍布桃杏,更有波兰壮阔之感,远观嫣然一幅清雅俊秀的山水画。

绕过“空悬观潮”向右登山,山路明显有所爬升。继续走了不足十分钟,到达了一个山梁。路边的景观牌提示为“山隔因堤”景观。

“山隔因堤”处是白水寺景区和西虎岭北园区交界的闪亮位置,向西南远眺,静谧的白水寺与燕山石化的工业建筑形成了一幅颇具视觉冲击的壮丽画卷,展现出燕山地区这个历史明镇特有的蓬勃朝气。

“龙脊路”景观——有奇石神似笔砚,借“天造石砚”,营造“神来之笔”气壮山河的“谱写春秋,展现文化”。诗意化的景观空间,展现园林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无限遐想,突出了文化建园的思想。


“虎云亭”坐落在西虎岭山脉之上,因此得名。此处为燕房郊野公园白水寺园区的至高点,

向南可远观燕山石化生产厂区,

向北可眺望燕山石化公司的发源地“东方红炼油厂”: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保障北京成品油供应,中央决定在北京西南建设一座现代化炼油基地。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前夕,东方红炼油厂建成投产。

“一亭一湖”游人驻足其间,可以幽静,可以喧嚣,“山林风景”两相得宜。灌溉蓄水池采用最先进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蓄水量达到750立方。

过了虎云亭基本就是下行的登山步道,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山下的公路口。

白水寺森林公园的山景部分主要特点就是石头。这里的石头风化得厉害,棱角较少,而且沙石居多。游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景区内的石头想象成各色的造型,也给登山增添了一些乐趣。

顺着公路向西行走不远,是一个生态停车场。如果只为了游览白水寺,可开车从西北山口处直接开进来,到此停车。过了停车场顺着岔路往右前方走,就是通往白水寺的山路。从公路与白水寺交界的路口前行,大约8-9分钟的时间就到达了白水寺。路旁立有北京市文物局所立的“白水寺石佛”的文保碑。

白水寺位于房山区城关街道西北12里处的歇息岗,原名白水兴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故称白水兴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称。白水寺中有3尊石雕巨佛,俗名大佛寺,建寺年代不祥。据明人郑民悦《重修白水兴隆寺记》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僧智莲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年),住持净广再修,并树碑寺中,碑文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间北殿,后为樵火所焚。万历四年游僧常缘途经蝎息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于是为之募缘,再建白水寺。

(网络照片)

清有诗云:玉洁波光信异浆,旃zhān檀林外尽闻香,描述的就是白水寺“白水异浆”别致景色,也是它在明清两代就冠以“白水异浆”,列入房山八景的理由。寺内石佛是北京保存最大的石佛像。

建寺就山取石,建造无梁石阁,以安俸3尊石佛,并将石佛涂饰金粉,又于阁内绘制壁画。次建弥勒殿、禅堂、山门,山门题额“兴隆”2字,又建钟楼、库厨等,在寺后的石岗顶上树花岗岩石塔一座。万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国以后,白水寺山门、弥勒殿、禅堂、钟楼及寺前石桥诸建筑皆倾圮,仅存石阁、石佛与岗颠的石塔。1993年,房山区人民政府筹集资金修复了白水寺残损的石阁顶,并重建白水寺石桥。

白水寺“石阁”为明万历年间“长缘”重修时所建,它是一座花岗岩构筑的仿亭阁式无梁建筑依山面水,灵秀如画“石阁”坐北朝南,其外观为两重檐四阿顶方阁,砖石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弯庐顶,中央雕龙头藻井。两侧开两洞对称的卷形石牖,石牖恰与阁内释迦石佛头顶齐,光线从三个不同方向透进阁内,三尊巨大的石佛轮廓清晰。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石阁”内三尊石佛,背北向南合掌垂目,立于盘形石雕莲花座上。石佛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中间为释迦牟尼佛,5.8米。螺髻,无高肉髻;面部丰圆,两耳垂肩,身着袈裟,两手持印,微露足尖,脚踏椭圆形莲座。两旁二胁侍,左阿难,右迦叶。前者双手合十,后者合撑弯指,均两耳垂肩,身着迦裟,亦路椭圆形莲座。

网络图片

三尊石站像神态安详庄重,线条清晰,衣纹流畅造型古朴,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但明代重修时,均覆以泥皮彩绘,今大部剥落,方显出雕像原貌,是北京较大型的石雕像。据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等专家学者判断,石佛为元代雕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白水寺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佛,是研究北京佛教文化与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

有史考证,白水寺的建寺年代可以追溯到金代,北京燕山石化地区古时属于燕云十六州的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被拱手送给了辽国的契丹人。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为争夺燕云十六洲的地盘归属,杨家将在此地与辽国契丹人开兵见仗那是完全可能的。

网络图片

传说杨六郎曾兵败之此,深陷辽军重围,后被战马驮于白水寺,度过难关。杨六郎许下诺言,打败了辽兵,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待破辽之后,果然兑现了诺言,重修了白水寺,其当年的拴马石柱依然矗立在山顶。沿着新修的爬山道路,就可以找到拴马石。

游览了白水寺之后,原路返回到停车场,停车站不远就是为了记载植树造林活动,树立的西虎岭绿化纪念碑。该地零星分布有椿树、山桃、紫藤、黄荆、酸枣等,1984年以来,燕山办事处在保留原有木本植物的同时,陆续栽植了垂柳、刺槐、侧柏、桧柏、油松、五角枫、火炬等大规格的乔灌木,还定植了一部分苹果、桃等果树。几年来植树万余株,“八五”期间,树立了西虎岭绿化纪念碑。

过了西虎岭绿化纪念碑,就是栈道汀步,顺着栈道汀步就进入了白水寺森林公园的水景区。

白水寺森林公园因白水山溪流淌,有着潺潺的流水常年流畅,顺着水流,沿着栈道汀步公园深处走,谷底绿草茵茵,置身其中,仿佛走进原始森林,也算得上是柳暗花明又一景。

顺着白水栈道汀步的右侧,大约走了10分钟,就到了白水桥。1993年,房山区人民政府筹集资金修复了白水寺残损的石阁顶,并重建白水寺石桥。从白水桥上也可以到达白水寺。

过了白水桥一直前行,到北端向右前行百米左右,栈道就没有了,可以步行进山。因为刚刚从山上下来,所以转到白水的外侧,沿着水路往西南方向行走。

白水沿着山势从东向西流淌,然后拐向南向。转弯处水中有许多红色小鱼,时而排队前行,时而一团一簇。

南行不远就到了白水桥。白水桥头有碑亭印记:木栈道延绵在白水河畔,山丘环抱,头顶青衫,脚踏白水,带给游人亲水体验。“乐山乐水,亦人亦智”。

再往前行就看到了一块“白水寺森林公园”的标识碑。这里就是公园的南门。

顺着公园的南门往生态停车场方向回走,大约7-8分钟的路程就是芳菲谷,由于季节原因虽然看不到芳菲,但行走在芳菲栈道穿越芳菲谷,也极为惬意。

出了芳菲谷回到了进山的山口处。整体行程大约两个小时左右。既欣赏了山水美景,也感受了白水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感受了从金代算起,八百多年风雨浮沉,白水寺乃至整个燕山地区发生的变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批燕山石化员工来到这里,靠着“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的奋斗精神,在燕山地区建立起了一座位的工业丰碑,也用汗水在燕山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10月5日


谢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白水   石佛   房山区   房山   燕山   山口   栈道   步道   森林公园   明清   北京   景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