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和黄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为曾祖父那样的人

10月18日,是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诞辰。这两天,黄山举办了“重走行知路·行知在屯溪”——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媒体联合采访采风活动,我在上海通过视频送去了祝福。


黄山是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出生地,是他的第一故乡,是他立下志向的地方,更是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的地方。作为陶行知先生的曾孙,看到家乡仍在传播“火种”,令我倍感自豪和向往。

媒体联合采风活动启动

自17岁从徽州走出,直至55岁在上海去世,在这期间,曾祖父很少回过他的家乡黄山。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当时中国时局下的平民教育、国难教育、抗战教育使得他没有时间回去,这或许也是他终身的遗憾。


但是曾祖父之所以有后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志向,与他在徽州所受的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的人文环境、乡土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作为“无徽不成镇”的发达地区,既有儒家文化思想,也有当时先进的教育文化输入,形成了早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他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土壤。换句话说,没有徽州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成就。

陶行知启蒙馆

曾祖父在徽州求学时期,家境贫寒,数次搬家,但所到之处的老师们都愿意免费供他读书,从而打下了其成为一代伟人的扎实基础。这是徽州文化中大爱精神的体现,也对曾祖父后来的“爱满天下”精神的培育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早在崇一学堂求学期间,曾祖父就在学生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的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以铭心志,这说明他在少年时代,深受徽州文化,确定了献身祖国的抱负。

陶行知在学生时代立志报效国家

他写过“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件“大事”,就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他为之鞠躬尽瘁。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名言

去年,正值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我出版了《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一书。作为陶家的后人,我希望通过自己对曾祖父的了解,把更多的故事和更完整的陶行知呈现给世人。

陶侃和《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

今年,我所主编的《陶行知语录》一书即将问世,邀请了周洪宇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陶研专家撰写十个篇章的导语,也邀请了中陶会朱永新会长和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王荣华会长作序;集陶馆全体教师之智撰写语录的感悟。本书的出版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

《陶行知语录》

上海,被称为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乡”,尤其和宝山有着不解之缘。1914年,曾祖父便是从吴淞码头东渡大洋彼岸求学,回国后又在宝山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作为先生的后人,我们家四代人躬耕于教育。如今,我传承曾祖父的衣钵,大学就读于师范院校,曾工作于曾祖父当年创办的重庆育才东迁后的行知实验中学、上海市行知中学。无论是过去从事的一线教育工作,还是现在在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担任副馆长,都行走在教育路上。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和陶行知公园

我所在的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很好地展示了曾祖父的生平,但我认为,纪念馆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当代的青少年进行是非价值判断观包括志向的培育,此外,进一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挖掘陶氏家风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探究陶行知思想与精神对大思政课堂的打造,陶行知小故事、家信、诗歌等助力“双减”后的课后服务等,是我来到纪念馆后要做的事。


作为他的后人,我想努力成为曾祖父那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黄山   曾祖父   徽州   宝山   上海市   诞辰   志向   纪念馆   中国   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