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供楼族」注意:刷屏的“降息转贷”可能是割韭菜

两天有朋友在微信上火急火燎地问:


最近他刷短视频经常能刷到所谓的「转贷广告」,号称能将房贷利率通过“正规途径”降低一点,这事靠谱么?

作为在商贷利率6%点多时的高位入场者,看着如今遍地4.1%甚至更低的贷款利率,我这位朋友本身就心酸得不行。


而倘若真能按视频宣传的那样把利率降到3.85%,那他每月可以省下两千来块,整个可以省下三十来万,够买一辆好点的车了。


这不可能不心动啊!


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给他泼去了一盆冷水:


这些广告宣传的转贷很可能涉嫌违规,且风险巨大,后续还可能伴随数不清的麻烦。


名为“降息”的诱惑


“不能给你买宝马,但能帮你省下一辆宝马”


“先生您需要转贷吗?房贷利率直降到3点几,帮你每月少还几千块”


最近,无论是朋友圈、还是推销电话,各类声称可以帮忙降息省钱的转贷业务席卷而来。


在楼市整体疲软之下,动辄涉及几十万到上百万利息的转贷生意,成为市场里为数不多的“香饽饽”。


推动转贷兴起的一大契机,正是8月22日最新LPR数据的公布



5年期以上利率大降15bp,到了4.3%,而各商业银行的首套执行利率更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下探至4.1%。


这让前两年上车的购房者纷纷感到了银行的“背刺”,愤慨之余又着急寻求挽救之道,于是就有大批人慌不择路,动起了房贷以外各类低息贷款的脑筋。


而部分嗅觉灵敏的黄牛和中介,一看市场需求这么大,而且有利可图,立刻做起了这门号称“让客户真金白银少花钱”,同时也让自己真金白银多赚钱”的生意。


在以“大额降息=省大笔钱为核心的推销话术下,很多平常对“备用金”“低息贷款”早已免疫的客户,也按捺不住诱惑,饶有兴趣的了解起来。


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得到“手续正规、靠谱大银行放款”这些承诺后,选择一试。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出在


“很多转贷操作本身存在问题”



实为“违规”的操作


目前主流的转贷方式有:


1、通过运作将房贷直接转为利息更低的经营贷;


2、通过虚假转售套贷,重新办理利息更低的房贷;


01先说说经营贷。


作为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推出的融资产品,借款人可以通过房产抵押等担保方式从银行借款,用来暂时纾困或扩大发展,这本身是非常好的政策。


但因为远低于房贷的利率,经营贷近年来也与“违规流入楼市,助涨炒房势头”紧密相连。


而“以贷换贷”的逻辑,就是购房者经过贷款公司一番包装后,将年利率在3.6%-3.84%的经营贷与年利率在5%~6%左右的房贷进行置换。(贷款的额度要看房子的估价,实际享受的利率也要看客户的征信等综合情况。)


单看这个利率确实“很香”,但这本质上还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经营贷流入楼市”。


当然除了违规的事实,经营贷也并非没有投入成本隐性风险


成本上,经营贷需要以房子做抵押,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先全额还清贷款才行,这一步要找过桥垫资,收费标准一般是1‰-5‰,按天计算,以100万的贷款为例,每天的费用在1000-5000元之间。


还有一点要注意,经营贷每1~2年需偿还一次本金,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你还将承担多次过桥费用。


从长远的角度一想,没准眼前的利息钱是少花了,但算上后续的资金成本,和中介收取的服务费,可能也省不了多少。


除了成本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断贷”的风险。


银行关于‘经营贷’的贷后审查工作一直都很严格,会不定期调查资金流向,关注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将要求个人立即返还贷款资金,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严重者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就算运气好没被查到,但是经营贷的期限最多也就10年,而10年之后能否续贷也存在很大的变数。


02再简单说虚假转售套贷。


以夫妻间为例,双方通过一份假的房产买卖合同,从银行套取贷款,先偿还原有房贷,再用更低的利率向银行申请新贷款。不光省下了契税过户费,还大大降低了每月应还的利息。


这种操作实际能不能成功先不说,但显然也是违法违规的。一经发现查实,不光会被判买卖行为无效,面临银行解除合同并要求提前还款的局面,甚至还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难逃“被割”的后果


在查询了很多“转贷纠纷、被骗”新闻报道后,小编愈发肯定除了“商转公”这一靠谱途径外,其它号称能帮客户降息省钱的,基本都是抱着“割韭菜”的目的而来的。


要么是在转贷成功之前就套路你,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而且以上种种毕竟是违规的,万一你遇上个不靠谱的公司,收完钱就跑路,或者贷款办不下来。那钱也大概率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连正当维权都很难。

当然这或许还是“比较幸运”的一种结果。因为对于有些毫无底线的公司来说,接下去的操作称得上是敲骨吸髓


还记得前面说过,这几年经营贷贷后审查的异常严格么,有些公司就故意在帮你操作时留下马脚,时间长了一旦暴露出来被银行发现,那客户就随时面临被“抽贷”的窘境。


这时候,客户大概率会先找当年的转贷方寻求解释和帮助,而这时候他们表面上假意安慰,转头就把你推给了利息高出很多的贷款平台让你应急。


很多客户从此掉进了“以贷养贷”“套路贷”的深渊无法自拔……


写在最后:


天上不会掉馅饼,希望各位正在供楼的朋友,再看到类似的转贷广告一定要擦亮眼睛,三思而后行。当然小编也由衷希望,有关部门能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让那些已经被高房贷压的气吹嘘嘘的人们,远离悬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过桥   下款   平湖   韭菜   利息   利率   贷款   成本   操作   客户   银行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