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何以颁给这三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徐蔚冰

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压轴发布,今年也不例外。

10月10日,2022年(第54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分别是美联储前主席、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本·伯南克,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银行和金融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金融危机及其应对,并将奖项授予对此有研究和实践的三位美国教授,既是对过去理论探索和实践应对的认可,又是对未来的担忧。

伯南克在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的指导下学习了宏观经济理论,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大萧条。后来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伯南克认为,相比货币供给的下降,金融系统的失灵是造成大萧条的更本质原因。2002年,伯南克进入美联储,2006年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后,伯南克进入布鲁金斯学会,他选择的研究话题依然是“从大萧条中促进经济强劲复苏”。

相比于同期的宏观经济学家,伯南克认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评论称,伯南克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有两个: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BGG模型清晰地告诉人们,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经济冲击是怎样通过金融市场放大的,而金融市场的效率又是如何影响金融加速器的大小的。

伯南克近期的观点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大萧条有本质不同,前者源于实体经济,后者源于金融市场,然后传导到实体经济。只要保持好金融体系的运作,疫情的影响就是短暂的,疫情一结束,经济就可以迅速恢复。戴蒙德在谈及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时说:“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我们今天的准备当然要好得多。”

戴蒙德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在金融中介、金融危机等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比如著名的“代理监督”理论。对于银行挤兑引发的资金断裂等问题的讨论也是他首先发起的。迪布维格也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还在中国的西南财经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长长达10年之久。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在1983年提出了戴蒙德·迪布维格模型,解释银行存在的原因,分析银行挤兑行为。

曾是迪布维格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同事,现任罗汉堂总裁的陈龙对本报记者表示,迪布维格和戴蒙德写下的最经典的文章,是解释银行挤兑是如何发生的,也就解释了如何降低挤兑的逻辑。这次和他们一起获奖的伯南克,聚焦研究大萧条,以及宏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后来做了美联储主席,用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把美国金融体系从崩溃边缘救了出来,并且让美国经济很快复苏。所以这三个人并列获奖,是解释了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风险,为宏观金融危机和管控理出了一些重要脉络,并且从监管法规和宏观政策层面,影响了全世界的实践。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奖者的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不同于美国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尤为关键,保持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基础。因此,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加大大型银行改革力度,加大对中小银行支持,稳妥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促进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更好地发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的核心作用。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可以理解为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研究流动性和金融危机方面的经济学家备受诺贝尔奖委员会重视,因为这是全球都关注的课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表示。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弱化“猪周期”波动 9月物价水平或维持温和

聚焦假日旅游(2)丨站上“风口” 边境旅游业亟须转型发展

热点丨缓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保市场主体力度再加大

市说新语丨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海外市场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芝加哥大学   耶鲁大学   中国经济时报   萧条   银行业   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   银行   金融   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