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抢占科创赛道?长三角城市“创新策源”发展图谱发布

作 者丨胡丽华

制 图丨胡丹凤

图 源丨图虫

作为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04家,在全国占比约20%。同时,这里汇集了全国17%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及1/4的“双一流”高校。

但从城市角度来看,长三角各城市的科教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代表的“科教名城”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过去多年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加速转型与升级。

与此同时,苏州、杭州、宁波等先天科教实力相对不足的经济强市,多年来则抓住与“大院大所”合作路径,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努力“补短板”同样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近年来,上述城市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动作频频,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苏杭甬三地已经累计引进各类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超过250家。

“科教名城”的先发优势

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不含港澳台地区),长三角地区拥有462所,约占全国高校数量的17%。此外,根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长三角地区有37所高校进入了“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序列,约占入选高校数量的1/4。

不过,从城市分布上看,长三角区域高校资源分化明显。如江苏78所本科高校中,南京拥有34所,占比达43.6%,随后是苏州8所,无锡、南通、常州和扬州则各有3所。

在浙江,省会杭州共有28所本科高校,其次宁波有8所,台州、丽水、衢州则都仅有1所本科高校。在安徽,省会合肥拥有19所本科高校,芜湖5所位居第二。

进一步来看,上海拥有的“985”“211”高校仅次于北京,南京共有13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全省3所“双一流”高校均在这里,三地科教实力强劲,位居长三角前列。

在此基础上,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到,上述城市近几年也体现着与之对应的产业发展逻辑,即将科教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科技创新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安徽在科创方面发展迅速,离不开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的突出贡献。2012-2021年合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增速高于全国(6.3%)近6个百分点。

尤其是战新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十年来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2012-2021年均增长19.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021年的54.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从1989年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全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到2005年作出“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可以说,依托科教资源禀赋带来的创新发展动力,正在让合肥以“2833”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还发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区域内产学研对接融合趋势不断加速升温,不少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城市也正积极对接上述城市的创新资源。

如去年4月22日,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分别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将组建江南大学(阜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农业大学阜阳研究院。当地媒体报道,这也是阜阳市政府层面首次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共建。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先后举办安徽工业大学科技成果(新材料、装备制造)专场对接会、沪马科技要素专场对接暨上海“大院大所”专家牵手企业系列活动上海大学专场等对接活动,为百余家企业与专家教授进行牵线搭桥。

从当前长三角区域内产学研对接融合的趋势来看,这一现状对带动非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实际作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长三角部分城市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常州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31.0%,泰州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17.5%,马鞍山、阜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了12.5%。

“大院大所”补强科教短板

科创资源禀赋是先天有利,与之相比,科教资源并不突出的经济大市要如何抢占科创赛道、实现产业“换挡超车”呢?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长三角内包括苏州、无锡、南通、杭州、宁波等城市的高校资源,与自身经济实力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反差。

从经济体量来看,苏州、无锡、南通、杭州、宁波同属于“万亿俱乐部”城市,苏州GDP更是跨入2万亿元台阶,但苏锡通甬四城的本科高校数量仅为各自省会的23.5%、8.8%、8.8%、28.6%。

较为明显的例子是,杭州与同属于省会城市的南京、合肥相比,原本的科教实力并不突出,仅有一所“985”,也仅有一所“211”,都是浙江大学。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的城市,正不断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大力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大院大所”落地发展,成为补强城市“科教短板”,加速产业创新策源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这其中的代表城市,当属苏州。作为工业制造业“最强地级市”,面对科教资源相对不足,苏州在依托上海产业辐射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借助“大院大所”合作实现产业创新领域的“弯道超车”。在2020年底举行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苏州就提出“加快锻造苏州高端科创资源的‘新长板’”、“把深化院所合作作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各类院所超130家。

“十三五”期间,“大院大所”与苏州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苏州经济迅猛发展的加速引擎,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形成了十大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同样近年来,杭州、宁波也明显加快了引进“大院大所”的步伐。2018年,杭州启动“名校名院名所”的“三名工程”,截至目前已先后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到,也是在2018年,宁波提出把“科技争投”作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重要“一争”。目前,宁波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达71家。

依托高端创新资源加持,城市创新能力同步增强。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分别位居第2、4、5、15位。

与此同时,随着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也释放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强烈渴求信号。

如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及要“大力引育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5月,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成立,将加速推动高端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日前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等。

当下,杭州则明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首要任务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

近期发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特色院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等在大走廊建设分校、校区、研究生院和基地的,予以专项支持。未来这条城市科创的“黄金走廊”对“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或将持续增强。

综合来看,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聚力科教赋能、提升产业能级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相呼应,长三角区域内以杭州、苏州等为代表的城市正处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加速期,持续加码引进“大院大所”,未来在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比拼中,或能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跃迁的关键一招。

E N D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梅乐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城市   合肥   苏州   宁波   赛道   杭州   图谱   大院   科教   高校   产业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