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的角度(如冷热)看中医,不难

关于中医的话题,太多了。从中西医并存之后,就没有结束过。那么中医该怎么解释?该怎么对待?几乎是莫衷一是。


实际上,对于中医可以有复杂的一面。比如经络学说,到现在怎么产生的,没有人解释得清楚,但解释清楚的意义是什么呢?经络现象就是客观存在,发现了也就发现了。但经络之间的关系如何,经络上穴位的分布以及关系,确实是一般人解释不清楚的。

作为中医,自感遗憾,据我看到的从古到今的所有医家,没有搞清楚经络的发源。这个问题,还在纠结,那么就会让中医变得非常复杂。


关于阴阳五行脏腑的理论,对于中医来讲,会者不难。但是对于群众来讲,理解起来就会很费脑力。就比如中医一看这人生气后肚子胀,拉肚子或者便秘,觉得很好解释肝郁乘脾了。而这个问题,其他医学解释不了,只能说是一种情绪诱发的身体反应,所以现在大力提倡心身医学。

中医有很多无法解释的,或者至今也没有能力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个可以作为学问继续去探索。而日常来讲,中医并不是显得十分深奥,简单的中医遍地都是。

比如中医讲人有寒热之分,疾病有寒热之分,病邪有寒热之分。寒热什么东西?中医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其他人却不理解。医生看过病说病人体寒,那么哪里寒呢?细分一下说脾肾阳虚。这样脾肾阳虚又怎么就寒起来了呢?病人可能就没迷糊了。

这样的病人就要问,我是什么寒,医生说脾肾寒,那病人问究竟是脾寒还是肾寒,我的心寒不寒?

遇上个较真的,你说他肾脏虚寒,他说大夫我肾脏在体内怎么会凉了,凉了不就死了?还有的医生问病人,你小便热不热?病人尴尬地说,小便不都是热的吗?难道还能解出来冰水?

如此这般可真就没法解释了。


而单纯地理解寒热,只要让病人知道一次,可能就会刻骨铭心,但医生和患者,中医和百姓有时候不能够对应。一些科学家和病人一样,认为说尿热尿寒绝对无稽之谈,说体质寒体热简直胡扯。这是没法交流的事情。

但让老百姓知道寒热体质其实很简单。比如这几天国庆节,郑州的天气突然冷了起来,还下了雨,很多人都穿上厚衣服,甚至一些姑娘还穿起来棉衣。这时候,人的体质其实就已经清楚了。

一种是不怕冷。就这样的天气,竟然还穿着单衣、短袖、凉鞋。除非没衣服或者精神不正常的之外。

一种是怕冷得很。手足冰冷、全身都冷冰冰的,所以穿得很厚。但是还是抵不住寒气,尿量增加,上厕所机会增加,手足冷,暖不热,喜欢取暖。

这样简单的冷空气就把人的体质分开了。那些一阵风就冷得受不了的,怕冷,属于偏寒性体质。那些反应不明显的,不怕冷,属于偏热性体质。适当加些衣服就可以的,可以算常人。

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很好地理解了中医对人的认识,如果见到医生问怕冷不,这样简单的描述就可以分辨出来了。阳虚则寒,就会觉得很冷。阳虚性体质或者得病后判断为阳虚的患者,这时候就可以温阳送温暖了,这种人一般穿厚些,靠近火或者暖气,或者空调就会舒服了,简单言之就是得温则舒。

这样的例子可以反过来,在炎炎夏日有些人还觉得冷,那就是冷,还有人天一热就觉得热得受不了,一般就是热。

冷热就是中医的标志。这其实很简单,但是要分清楚寒热的变化多端,虚寒虚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真热假寒,真寒假热,或者表寒里热,或者身热不扬等等,这就需要中医出场了。

实际上人与自然是相融相通的,这种自然的道理被古人总结起来就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理论,什么是热的,什么是寒的,逐渐的贯穿到所有的存在,包括中医药药性、食物属性、人的属性、大自然的属性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简单   寒热   经络   肾脏   冷热   体质   病人   属性   角度   中医   衣服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