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残垣断壁,终究是文化传承的根基 留住根基,便不会漂浮

国庆节第一天,去游北京法源寺。扫码进门后,发现十分冷清。因为疫情的缘故,寺里游人只有十多个,不复当年盛况。松柏、海棠、丁香不管人间事,依然枝繁叶茂,掩映着这座千年古刹。

好多年前,我们带孩子来过一次,那时人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年轻的游方和尚,讲他在另外一个著名的寺庙里怎么受排挤,他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募捐建一座庙,有自己的修行之地。不知他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一进门,便见到几排斑驳的石碑。这些石碑见证了法源寺历史的悠久和出身的高贵。细看碑文,可知有的石碑是明代立下的,有的石碑留下了皇帝的御笔。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元代皇帝的圣旨。看到这些古物,不禁让人顿生千年一瞬之感慨。

一些石碑文字漫灭,难以辨认,有的则历历可见。崇祯十四年立的一块石碑记载了法源寺的兴替。这个寺庙最早建于唐代,原来叫做悯忠寺。当年,唐太宗征讨高丽时,收集了阵亡将士的遗骸,造了一个大坟,并建了一个焚经台,可见当时建寺庙是为了超度、纪念阵亡将士。不过整座寺庙到武则天时才建成,女皇赐名为“悯忠寺”。明代正统年间皇帝赐名崇福寺。但是,直到崇祯年间,民间仍然称它为悯忠寺。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现在悯忠寺还在,从外观上看,似乎新近维修过。雍正年间,这座寺庙被定为律宗寺院,赐名“法源寺”。后来,乾隆皇帝给法源寺赐匾“法海真源”,现在寺庙里还有他写的《心经》石刻,字迹仍然清晰。

在民间,法源寺最出名的是丁香花,繁花盛开,香气袭人,是京城著名的一个景点。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会吸引文人墨客来吟诗赏花,为旧时京城风雅之事。据说,当年泰戈尔到北京时,徐志摩等人便陪他到法源寺赏花,在丁香花下做诗。历史上,龚自珍、姚鼐等不少文人在这里盘桓过,留下了诗文。

现在的法源寺虽然有点落寞,倒也回归了寺庙的本旨。一个姑娘跪在大殿前的蒲团上,对着手机在念经文。一只黑猫悄悄走过来,蹲下,盯着大殿看。大殿上挂着一对楹联:“常清常净性海无波帆正满,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一个人能够做到性海无波、心头有愿,确实可以称得上圆满了。

李敖写了一本小说《北京法源寺》,其中把“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地点,写成了法源寺。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能当史实看。李敖之所以这样虚构,主要基于谭嗣同的故居离法源寺不远,位于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从法源寺的位置来和双方的地位来看,袁世凯顿然没有跑到这里和谭嗣同见面的道理。

我进故居看了一下,除了供人走路的狭窄小道外,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搭建了低矮的房子,满满当当的,杂乱无章。如果没有门口的牌子指示,谁也不会想到曾有一个震动全国的人,为了国运而在这里栖息过、思考过、斗争过。

西城区正在打造法源寺文化街区,一些会馆正在维修腾退。谭嗣同故居也挂了一个房屋腾退的牌子,准备恢复浏阳会馆的旧观。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在浏阳会馆被捕,在菜市口刑场被杀。浏阳会馆离菜市口不远。如果在这里建一个纪念馆,纪念当年为改革而牺牲的人,是很有价值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改革殊为不易,往往伴随着牺牲。

对历史建筑的维修,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追述和阐释。历史建筑是传统的载体、精神的寄托。哪怕是一段残垣断壁,终究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根基。留住根基,便不会漂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菜市口   崇祯   浏阳   残垣断壁   京城   石碑   故居   根基   会馆   寺庙   北京   当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