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好这四步,步步登高入佳境

——对人生成长的思考



知“道”吗?


撰文:心德

审阅:李月

序言:人呱呱坠地时,外无资产,内无认知,如何把这个小生命培养成人,是父母、家庭、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千百年来,一代代有识之士,包括父母、教师、教育专家,对此进行过卓越的探索,不乏有成功的范例。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私塾教育、科举制度等,这些都透出了教育对人成长的成就。现如今,对人的教育己形成了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体系和教育原则。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但为什么面对一代代新的教育对象却总是问题重重,不知所措呢。


纵观古今,我们可以对教育培养人的目的进行这样简单地描述:教育是为社会、为时代培养有用之人,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可预期的。


实际上,人成长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步骤,亦即:明道,立德,笃行、建业。这四步走好了,人生基础就打好了,就能使人成为明白事理的人,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有建树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明道


《素书》云:“道者,人之所蹈”。意思是:道,是人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古人关于道的论述。


《易经》中的阴阳图


《易经》中的阴阳之说,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辩证之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老子唯一遗世著作《道德经》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宇宙中的自然和合之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创始人孔子行教像

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人伦之道。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释家三界六道一真法界图

释家(佛家)将三世因果作为宇宙万物的循环之道,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规律,众生随业三界六道轮回。

《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三字经》和《弟子规》图片

《三字经》是宋代大儒王应麟所撰,巜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编写。两篇著名都是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 。

巜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弟子规》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到了宋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对“道”的认识己延展到科学领域。从此科学技术逐步进入了“道”的范畴,《三字经》中对历史知识也有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成为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启蒙教材。


到了近现代,“道”的概念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细化,产生了科学体系。实际上科学体系不过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总结和运用。


近现代对道(科学)的标志性认识,略举几方面例子


近现代宏观科学

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而其它的星球都环绕着地球而运行。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近现代微观科学

量子纠缠理论

量子纠缠主要意思是几个粒子在互相作用后,最终各自的特性成为了整体的性质,单个粒子的性质没办法更好描述出来,只能说出整体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


近现代人文科学

国家社会科学组织标志

现代人文科学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人文科学分出不同的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细化为不同的学科,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科书。


1、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等都是现代人研究和探讨自然规律的结果。


2、哲学、法律、历史、经济学、伦理学等都是现代人研究和探讨社会法则的结晶。


统而言之,那些自然的、物理的、技术的等理论、方法以及操作程序等都是自然规律的运用;道德、伦理、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法规、职业规范、各种守则等等都是社会法则的具体体现。


诸如此类,都是对“道”的新认识和具体化,但这些认知都不是“道”的全体,而是“道”的冰山一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的认识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必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其真相。


人类对"道"的认知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能完全等同真相。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就是“明道”的过程。


二、立德


《素书》云:“德者,人之所得”。意思是:德,是人对道的获得。


明白了“道”,知道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则,就有了“立德”的资源。用“道”充实自己的理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就建立起来了。


孔子对自己“立德”有一段精辟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处《 论语•为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立志得到大学之道。三十岁就建立起了美好的德性了。四十岁对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就没有迷惑了。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就是指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六十岁的时候就对“道”弄通了,心里明明白白的,听什么都顺耳了。七十岁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已被“道”格式化了,做起事来从心而欲,而不会违反规律和法则了。这是古人立德的最经典的例子。


现代人应该建立起那些“德”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道德:它突出强调的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人要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发现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破坏规律。


2、仁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是博爱、仁慈、善良、尊重等情怀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感情体验。


3、义德:它突出强调的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是对社会秩序和生活状态的保证,树立法制观念,知晓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条例,就是“义德”的体现。


4、礼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人伦秩序和礼节,对领导,对父母要知进退;对同事,对下属要尊重,恭敬,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信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信誉积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人生第一品牌,得到它,诸事顺意,毁了它,寸步难行。


6、谦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人的胸怀,表现出低调,谦卑,礼让,恭敬,温和,善良等素质。是令他人认可的品质保证。


7、职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人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所从事的职业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追求卓越,不甘落后。农、工、商、学、兵各行各业都要有职业操守。


8、廉德:它突出强调的是人廉洁自律的品行。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奉公,无私心,无贪念,才能做大事,成大业,后及子孙。


立德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易经•乾卦》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对个人而言,这里说的“龙”就是德性,龙的变化就是德性的渐进成长过程,有大德的人,才能够承担重任。《易经.坤卦.象》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积累起足够的德性,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财富、权势、地位、名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必然会得不偿失,功亏一篑。


儒家对此有最为精辟的论述。儒家经典《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命是自然界中的本性,遵循这些性(规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就是育德、立德。


道为本,德为用,道德一体。道是本源,德是道的运用。顺应道,则随心所欲;违背道,则步履艰难。德不立,无以成人,无以建功,无以立业,无以报国平天下!


三、笃行


“道”决定德性,德性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


道、德、行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道德”成为人的思想理念时,它就成为人的言行的指导原则,就和人的言行成为一体。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就是这个道理。“行”可细化为以下几种:


1、心行:心行是人内在的行为表现,体现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行是个体行为,要有辨别是非、对错、好坏的能力,要能抵挡住不良诱惑,保证正见、正念、正思维的形成和内化。慎独是心行最优良的品质。


2、言行:是人内在品德的外化出口,内化于心外显于言。说话要谨慎,不可以信口开河,“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3、践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理想成为现实的真实操作,是“德”的外在体现,一个人道德是否确立,是否高尚,就体现在行动之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笃行”要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不断学习的功夫。学习——认识——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是“道”不断内化为理念的过程。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面对如此丰富而包罗万象的学习内容,不可能样样都学,不可能穷其一生去专门学习。要抓住规律,悟透宇宙人生真谛,面对繁杂多变的现象要做到不迷惑,将“道(规律)”内化为理念,用以指导行动,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笃行”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践的功夫。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树立德性要脚踏实地。


实践中,坚持很重要。《易经•乾卦•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有了成就目标的底气,就会养成奋进的习惯,就会得到良好的命运。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不竭的动力,推动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做事,不断地去完成既定目标,并将理念升华为行动,行动成就事业。


四、建业


有了良好的德行,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建业”的初心就指日可待了。


1、意业:就是完成建立意念的造作过程。就是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就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2、身业:身业就是修养自身的过程,就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3、家业:家业就是治理家庭的事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家是一个人建业的重要方面。


4、治国:一个平凡的人,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尽到应尽的义务,就是对治国的贡献。有宽大胸怀,能全局谋事,不以小处之失为失,不以小处之得为得,一心谋大事的人,要坚定不移,勇敢果毅,必能建功立业。


建功立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抓住规律,不违初心,终会成就事业。


建业要学会抓住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凡是能干的人以及品德高尚的人,都能够看清事情发展的规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知晓进退的方法。机会来临时躬身而动,不失时机,一举成功。


建业也要学会等待。当机会不成熟时,要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立即行动,则能建功立业。


假如生不逢时,要静守正道,不要贸然行事,才不会有大的损害,造成窘境,不造成损失而守住事业,也是一种建业,宁静方能致远。如果明白这些道理,智慧就高人一筹。


建业是艰辛的,不要企望及时行乐。“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才是事实。小富则安,小业则享,是事业前进中的障碍,是要不得的。


建业也要学会及时止损。有些应时而起的事业,时过境迁,不会重来,莫要死守不放,要学会放弃。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建业。


建业,不要追求大而全,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纸上谈兵。万丈高楼起于垒土,路要一步步地走,事要一件一件地做。急事紧办,缓事慢做,只要按规律、按规定办事,事业必会成功。


结论:现代人不要认为古代人的认知已经过时了,宇宙间有亘古不变的真谛,古人理论的精髓处处皆是,诸如《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五常”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释家的“因果报应”法则等都是具有普遍规律的认知。也不要认为现代科学是无懈可击的,是无缺陷的。我们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整个大象的面貌还需要全方位认识。因此,现代人要在“明道”上下功夫,更需要甄别、继承和抉择。要在“立德”上有建树,更需要筛选、定位和鉴别。抓住自然规律,明确社会法则,懂得人情之理,丰富思想内涵,按道德行事,才能成就人生!

参考文献:

《素经》、《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庸》、《三字经》、《弟子规》、《天体运行论》、《量子力学概论》、《人类学百科读本》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明道   易经   儒家   步步登高   佳境   德性   自然规律   建业   法则   规律   过程   人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