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生孩子就严惩?专家的建议为啥不考虑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文:麻辣新语吴能恩

前不久,针对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的问题,有专家建议,除了向丁克家庭征税外,还应该向单身的人征收额外的“单身税”等等。

而最为可笑的是,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严惩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到底该不该严惩这些不生孩子的有年轻人?专家的建议有可操作性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当前我国的整体生育现状。

九月底,全国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从各省数据来看,多个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创下了数十年来的新低。

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平均大约下降了40%左右。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其中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

对比2020年的数据,出生人口下降约138万人。

一、我国人口生育率现状:

目前我国大陆人口14.0005亿,不包括港澳台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18.5%,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老龄化人越来越多,而愿意养育孩子的妇女越来越少,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

虽然我国人口呈增长趋势,但是新生儿出生率却大幅降低。

这种成反比的情况对我国的整体发展是致命的。

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也就是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3个孩子,而理想状态下的生育率应该是2,一对夫妇养育两个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确保上下两代人口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死亡人口高于新生人口的情况。

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3,低于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2.41,也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总和生育率1.6,还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1.9。

一旦总和生育率低于1.5,那么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扭转生育率下降将会变得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2019年我国人口增长率仅为0.39%,预计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会持续下降。

二:我国人口生育出现四次“断崖式”下降。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出现过四次“断崖式”下降。

第一次是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没吃没喝导致人口生育下降;;

第二次是1977年,文革结束后经济崩溃导致人口生育下降;

第三次是1999年,金融危机导致人口生育下降;

第四次是2018年,“全面二孩政策”热度过后面对现实,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根据《世界各国人口展望2019》,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亿,2035年为14.3亿,2050年为13.6亿,2100年为10.6亿。

  1. 各地已出台的相关人口生育刺激政策完全失效

去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优化人口政策促进长期综合发展的决定》,开放了三胎政策。

随后,全国人大常委就修改了生育法,从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一系列支持措施鼓励多生。

在今年,国家又加大了鼓励生育的刺激措施。

随后,包括安徽、云南等地均采取予以资金补助、延长产妇假期等诸多措施予以鼓励多生。

然而,这些看似很有用的刺激措施,却被今年的实际数据打了脸。

以上海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生育率下降20%;预计今年上海的出生率可能会跌破0.5。

而上海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生育跌破0.5,与一个地区的正常人口出生率必须保持在2.1以上相比,无疑相当于这个城市已经没生育。

由此看来,即便各地出台了育儿假、生二孩、三孩“发钱”等刺激性政策,但人口生育率下降趋势仍旧难以逆转。

当初二胎政策实施后,就有专家分析:

未来中国人口会呈现一个峰值,每年约有5000万的婴儿出生,3~5年后全国人口可能会超15亿。

可是真实情况却是,2015年10月决定放开二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的四年中,

2016年出生1883万,2017年出生1723万,2018年出生1523万,2019年出生1465万。

连续四年都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持续下降。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公报显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其中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与2020年相比,无论是出生人口还是二孩占比,都有所减少。

四:专家破解生育率下降的“奇思妙想”

已经有不少人口专家警告:尽管现在人口仍在增长,但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增大,而人口出生率又在减少,照这个趋势下去,自然增长率很容易跌破0,出现人口负增长。

如果我们的出生率一直保持在1.3的话,那么在2023年,就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如果说再严重一些,如果我们的出生率降到1%,并且一直无法提高的话,那么在世纪末的时候,我们的人口将会不足5亿!

并且这5亿人里面,超过60%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持续的人口负增长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国防都具有极其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更会以多种形式影响到到每个人的生活。

所以,只有把出生率控制在2以上,才能满足国家高速发展的总体目标

如果不采取更激进更严厉的措施,将会对国家带来很严重的不利影响。

对于如何刺激人口增长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各路相关专家纷纷进言。

前阵子,就有专家建议生育基金制度,将个人工资提取一部分拿出来存入银行,生了二胎才能拿出来使用;

还有专家提议对不生孩子的丁克家庭征税,严厉杜绝不生或少生孩子的现象。

还有专家建议,除了向丁克家庭征税外,还应该向单身的人征收额外的“单身税”等等。

而最为可笑的是,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严惩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五、导致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现实中,很多夫妻生一胎都很难,别提二胎三胎了。

甚至有的年轻人直言:我自己都不能照顾好自己,还生孩子干什么?把孩子生出来跟我一起受苦受罪吗?

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直接,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况。

毫不掩饰地说,“住不起、生不起、读不起、病不起、娶不起、活不起、死不起”,这些因素才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多生的最主要原因。

如正是由于就业难、收入低、花费高等具体原因,才导致很多年轻人到了二十七八岁了都还不愿意结婚生子。

而结婚了的大部分家庭又大都是4-2-1的结构家庭,即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

所以,每个年轻人在婚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夫妻俩人却需要抚养4个老人+至少1个孩子。

而在大部分城市中,虽说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在花销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就算是最基础的消费,基本上培养一个孩子18年至少也需要50万元到100万元。

此外,孩子结婚需要彩礼,需要买车买房,一揽子下来,最少也得上百万,甚至更多。

再加上一家人的医疗费用(虽然现在都是全民有医保,但是很多费用还是要自己掏腰包)等等,所以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给绝大多数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正是因为如此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才致使很多年轻人选择生一胎或者不生,所以响应三胎号召的意愿非常低。

就目前来情况来看,这已经是一个根本就无解的问题。

六、破解生育率下降的法宝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解决根源上的问题。

说到底,就是要首先降低房价;解决看病贵;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年起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等。

只有让他们有同等的经济支撑能力了,让他们生二胎三胎才会成为事实。

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当然,要解决以上问题,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竟这是一个很费钱的浩大工程,同时也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的互相联动配合。

但是,与生育率严重下降后给国家造成的不利结果来对比,肯定是利大于弊。

只要能让年轻人有力最基本的经济实力供养老人,养育孩子,哪里还会不愿意生孩子!

就像广东省的老百姓一样,只要有了经济实力,别说生育两个三个,就算是生育四个五个又何妨!

所以,对于专家赵燕菁提出的“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严惩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的建议,那纯粹就是拍着屁股想问题。

不知他想过没有,如果真要按照他的建议对没有经济实力才不生育孩子的年轻人进行严惩,那么,在迫使那些没有经济实力养育孩子的年轻人生下孩子后,谁给这些孩子吃喝?谁给这些孩子好的教育?谁给这些孩子娶媳妇买房子?等等。

国家不是一直提倡优生优育么?要生,也得优生;要养,也得优养。

而不是逼迫这些无经济实力的年轻人像下猪仔一样生下一大窝,却连为给他们孩子的食物都没有!

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那反而会给每个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甚至是不幸!

所以,这位专家赵燕菁的很愚蠢。

这样的建议,完全没有考虑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现状。

为鼓励生三胎,全面落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8月17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家部门联合发布了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

这个最具诱惑力的大礼包共有20项具体措施,涵盖了教育、住房、医疗、工作等7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奖励生育方面的良苦用心。

在这个文件中,要求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持续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次的联合发文,可以说力度之大非常罕见。

这一套鼓励生育三胎的组合拳,体现了国家在推动生育方面的强大决心和力度。

应该说,这个文件精神才真正触及到了最关键最核心的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具体问题。

只要把这些具体问题逐渐解决了,让年轻人生二胎三胎也就水到渠成。

哪里还用得着像专家赵燕菁说的那样去严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生育率   年轻人   专家   出生率   人口   现状   措施   建议   孩子   我国   家庭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