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你就说他,一天到晚说他

生活中很多父母希望通过反复地说一件事,让孩子改变,但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聆听牧师的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真是感人至深啊,准备多捐点钱。

可不到十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十分钟还没结束,他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

等演讲结束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捐钱,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超限效应”。


之前有一档《老师请回答》的家庭教育公开课,节目里有这样一对母子。

其中孩子爆料,自打上小学起,妈妈的唠叨声就不绝于耳:没考好,被唠叨;写字慢,被唠叨;字没写端正,继续被唠叨。

当儿子让妈妈少说两句,给他喘息的空间时,妈妈又会连环珠似的对孩子展开新一轮的唠叨:

“要不是亲生的,我都懒得管你!”


“你就变好一次给我看看,行不行?”


“如果实在看不惯,就让你爸给你换个妈去呀,你当我愿意管你啊!”

面对这些刺激性的话语,儿子也是针锋相对,不断的在表达:

“能不能让她不天天唠叨我呀!”


“我怕我妈在我上初中后还这样继续唠叨我,然后我跟我妈说,别再继续唠叨我了!”


“她不听,反而更多的唠叨我。”

这个13岁的男孩,最终选择了“摆烂”。不仅学习失去了自觉性,还说谎成瘾。

据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儿子经常抄答案,不认真写。有时候答案都抄串行了还在嘴硬。

而且自己跟儿子说的话,儿子也完全听不进去。学习上态度也非常不认真。

母子俩每天都要大吵,家里也因此总是乌烟瘴气的。

闹得最严重的一次,是她发现儿子的英语练习册完全是胡乱写的,凌晨2点逼着儿子去数小区楼下的垃圾桶,一直数到早上7点左右。

她不断告诉儿子,如果不学习,还不如去捡垃圾。儿子在唠叨和压力下,已经几次哭着讲述不下去。

但妈妈也非常委屈,她觉得自己真的尽力了,却还培养不好孩子,那种满满的挫败感,让她一度想要带着儿子去跳楼。

儿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心里感觉非常的害怕。

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这对母子深深的绝望。

儿子用叛逆告诉他的妈妈,是你的教育方式错了,你不该这么管我。

就像《不管教的勇气》所说的:唠叨会让孩子明知道对,也不去做。

父母的长期唠叨,会降低孩子的自尊,破坏他的内驱力,同时也杀死了他的进取心。因为从内心来讲,他也不想让父母好过。

两败俱伤后,亲子关系必然是一地鸡毛。

如果说唠叨的出发点是爱,为人父母,有太多操不完的心,总怕他忘记,总想着能多提醒他一下,父母总希望通过唠叨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爱。

生活中很多父母希望通过反复地说一件事,让孩子改变,但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的。

01

我周围也有不少爱唠叨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走弯路。

但是会发现,凡是父母唠叨的家庭,孩子像是自带了屏蔽功能。

为什么唠叨了很多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因为唠叨是一种重复的单一刺激,就好比持续不断的“疲劳轰炸”,会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是逆反,就像马克·吐温气得从盘子里拿走钱时的心情一样。

当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或时间过长时,就会产生逃避倾向,这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即便我们说得再对,但因为“超限效应”都会让孩子心生逆反,甚至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02

唠叨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的大脑。

因为唠叨最大的特点,就是负面情绪和每日重复。

父母长期唠叨会导致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改变大脑结构,从而影响孩子的记忆中枢。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被爱、被关注、被看见。

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折,最期待的是父母的包容和引导。

如果我们对孩子有一丁点不满意的地方,就对未来充满焦虑,不停讲大道理、唠叨的话,只会让孩子想加速逃离,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发现,你越唠叨孩子哪方面,他反而在这方面就表现得越差。

因为孩子慢慢就相信自己天生就是个磨蹭的孩子,是一个改不了马虎的孩子,是一个永远学不好英语的人。迟早有一天,他会想这大概就是命吧!

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和抱怨,最后全让他活成了现实!

唠叨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不知不觉剥夺了孩子的内在生长力,连带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判断力、责任感一并挖走了。

03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调查,问题是:

每天回家后,你看到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我问过身边很多人,大多数回答是:

“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写完作业不能再学点别的吗?”

只有我们心里最清楚,平日里唠叨最多的,往往也是关心最多的,孩子又怎会感受不到?

每每听到这样的唠叨,他就会想:爸爸妈妈到底是关心我,还是关心学习啊?

然后孩子不得不表现的叛逆,其实他只是为了让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注。

你可以体会一下,孩子放学回家,见到你的第一句话,不是“妈,我回来了!”,而是“饿死我了,饭做好了吗?下班这么长时间,饭怎么还没做好?”,你听到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多少会有些不开心吧。

同样,当孩子听到父母唠叨“作业做完了没?”之类的话后,也会在内心反抗父母,产生厌学的情绪!

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着做那种“兔子型”的父母,少说多听。

因为话不在多,有用才行。你要明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说,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

1.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三次,且就事论事。

喜欢唠叨的父母,就喜欢拽着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批评。

当你第一次批评时,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内疚、反省,其实就已经达到了批评的效果。从第二次起,孩子就会不耐烦,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他内心就会燃起愤怒的小火苗,直接由逆反演变为抵抗心理!

而且批评要避免东拉西扯,切忌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心里想:

“反正我也不可能全部改好,改一个你又会唠叨其它的,索性抗争到底,我啥也不改了!”

2. 限时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的唠叨源于孩子的磨蹭和拖延。可能不少妈妈挂在嘴边的就是:

“快点起床!”


“快点写作业!”


“快点吃饭……”

解决这类问题特别好的一个方法就是限时管理。

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为孩子做出简单的规划,比如规定上午写作业,下午去游乐园。

慢慢向更细的维度进行限时,比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洗衣服等需要多长时间,事先与孩子一起制定好,同时可以辅助一个时间管理器。

根据超限反应,父母提醒次数多了,孩子反而不会往心里去。但是设定了倒计时,孩子对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也更容易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有紧迫感。

等孩子适应之后,就会有一个固定的节奏,作息更有规律,我们就不必跟在后面唠叨了。

3. 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我女儿以前经常赖床,为了帮她改掉这个毛病,当时用的就是让她自己承担后果这个方法。

我就告诉她:“闺女,你现在上一年级,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明天早上开始,妈妈只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能按时起床,上课迟到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结果第一天,小家伙起床之后一看表已经迟到了半小时,她哭着闹着怪我怎么没叫醒她,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最后被我生拉硬拽到了学校。

白天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最近在训练孩子起床,如果明天再迟到,就请老师帮着教育一下。

当天晚上,我又告诉孩子,明天早上妈妈还是只叫你一次,结果第二天女儿又迟到了。

但是第三天开始她就再没有迟到过,现在不但起床不困难,而且还会定好闹钟早早叫我起床。

想让孩子自律、高效,长大后有成就,我们家长就要闭起嘴巴,停止唠叨,让孩子在“吃亏”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孩子   作业   牧师   马克   内心   批评   儿子   父母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