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孩子的幸福人生,从远离强势的人开始

2017年,发生了这样一件悲剧事件:某“985高校”的19岁大一学生王某某连喝6杯酒后,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实上,王某某平时在家里从不喝酒,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陪家人喝点小酒,有一次才喝了一杯啤酒,便满脸通红,其实这样一喝酒就脸红的状态是属于容易酒精过敏的体质。

透过现场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出,王某某十分勉强地在喝到第五杯的时候,干呕了几声,然后踉踉跄跄地走下台阶,做了个摆手的姿势。

当时他完全可以拒绝带给他灾难的第六杯酒。

是朋友的呐喊和加油,让他不忍扫了大家的兴致。王某某在走下台阶后,重新回去,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想法:“对不起,我实在不能再喝了”,而是端起了那杯让他生命终结的第六杯酒。

仔细追究王某某的经历便会发现,这些不懂拒绝、没有自我的人的行为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就打了基础。据说王某某一直是个在父母和别人眼中的乖乖孩子。绝大多数人说的“乖”,而且一直乖,其实就可以约等于长期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主见。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领路人,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不做他们生活中的强势者,自身也要多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孩子从小就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坚守自己的底线。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如何与强势的人相处》(以下称《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本书的作者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她三十多的经验,为我们全面的剖析了“强势者”的普遍和“强势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读完不免令人震惊;幸运的是,书中给出了应对“强势者”时见招拆招的方法,让我们掌握与强势者的相处之道。

面对多款强势者,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明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却在一次次迁就别人的过程中,被羞辱、被侵犯、被嫌弃,度过了悲惨的余生。

松子小时候,因为姐姐身体有病,爸爸几乎把所有的关爱全部给了姐姐,对她这个健全的女儿却非常冷漠。松子为了讨好爸爸,所有事情都听爸爸的,完全没有自我,以致于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性格。

根据《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书中的描述,松子爸爸这种行为就是属于六种强势者中的“专制型”,即“他们不会赞美别人,反而常常表现得盛气凌人、专横霸道,言语之间毫不客气。周围的人都畏惧他们。”

除“专制型”以外,强势者还有另外五种类型:

伪善型:这类强势者如同笑面虎,一心想要同化你,变得跟他们一样,一旦遭到拒绝或违背,他们立即恶语相向,翻脸不认人;

诱惑型:熟练掌握取悦或迷惑对方的所有技巧,得逞后便会收回原来的殷勤,露出庐山真面目;

利他型:懂得经常给予对方一些小恩小惠,只是在一定的时候,会冷不及防地要求加倍奉还;

“学霸”型:利用别人在某一方面的劣势,让自己的学历、专业知识、地位等等这些因素向对方施加影响;

“羞怯“型:表面上装作人畜无害,背地里却经常做着煽风点火、挑拨离间的事情,对别人的事情妄加评论,按自己的喜好造谣生事;

由此我们对各种类型的强势者有了很清晰的区分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帮助他识别身边的强势者,从而“对症下药”。

抵挡身边强势者,我的人生由我作主

01 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与强势者之间永远不存在正常的交流!”《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本书中明确地提醒我们这个结论。

因此,让孩子明白这个既定事实,让他知道我们不要费精力去改变身边的强势者,但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拥有以下几点认知。

我们不必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我们不必懂得所有的知识;

即使有时候做了错误的决定,还可以重头再来。

相信大家也经常听到这样一些新闻:新生军训猝死,死前身体已经出现不适,但仍坚持;学生在参加校运会长跑过程中,体力不支,导致死亡…..。 他们在最需要说“不”的时候,选择继续忍耐前行,为了不让大家失望,忽略自己身体的承受底限,危及生命。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可能还分不清谁是强势者,最简单的办法是告诉他:凡是让自己感到不开心、疼痛的人,都要大声说“不”。强势者都找软柿子捏,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首先在气势上就要硬起来。

比如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很喜欢画画,有一次她在课间画了一幅画,同桌指着她的画说:“这画好丑!“,女儿回来说到这件事,很委屈的样子,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画得不好。

我立即意识到那个孩子也是一种”专制型“的强势者,用不恰当的言语攻击别人,显然,女儿是被影响了。

这时候,我就可以用到书中的建议了:教孩子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首先告诉她:“那位同桌的说话方式的错误的、不礼貌的,他说的话让你感到伤心难过了,下次你可以当场对他大声说’我不喜欢听你这样讲话,请走开!”。

然后告诉女儿:“自己的画自己喜欢就可以。有些人不懂画,他们还会不懂礼貌地乱说。再说啦,你看画画老师都说你的画很有创意,很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因为画画老师很懂画啊。”

记得教孩子回应的时候要根据其年龄,用一些她能理解的话语来教她,切记不要讲空洞的道理。

02 惹不起,躲得起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一书中说:“为使自己免受强势者的伤害,最终极的策略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强势者!”

接着上面的例子,如果同桌不听劝告,继续这么口无遮拦、用攻击性言语评价女儿,作为家长,有必要向老师反映情况,要求调换座位。

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就很好的说明了”惹不起,躲得起“这个道理吗?孟母深知她无法改变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强势影响”,一次又一次的搬迁之后,终于搬到了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那里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后来,母亲将孟子送进了学宫,小孟子长进很快,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儒。

有句古语是这样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辨别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的孩子来说,一个好环境的重要性更是勿容置疑的。

03 自信从容,适当反击

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对孩子干巴巴地说几句”你要自信,你可以的“就会立即见效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的陪伴和爱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要让他知道,无论他做什么,我们都会爱他,但是,当他想要的自由超出了边界时,是需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

自信的孩子是不缺爱的,也是懂得行为边界的。如同这本书里说的:”所谓自信,就是一个人能够在不贬低对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可能要承担的风险,明确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请求、感受或拒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对孩子表现出的每一点耐心与信心、每一丝关爱,都会最终转化为孩子的自信、甚至是他的创造力。

当受到强势者的威胁时,适当的反击很有必要,所谓适当,就是要全面衡量对方的能力或位置,如果感觉自己明显不是他的对手,这时候最好找家人或老师,寻求帮助。

如果能力相当,那就要采取理直气壮的言语和坚定的行动,让对方觉得,我不是好惹的。

自然界也有这种通过这种”展现实力“的自我保护行为。 ”动物世界“中曾播出过这样的画面,在非洲大草原上,瞪羚发现有猎豹在它附近,它马上会蹦着高走,而不是撒腿就跑。

瞪羚这样做,是在向猎豹展示自己的体力多好、多灵活。要知道,猎豹跑得快,但耐力不行;瞪羚不仅跑得快,耐力也很持久。因此,猎豹还真会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选择不去追瞪羚,少做无用功,还不如转换目标去捕别的动物呢。

写在最后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一书中提醒我们:”强势者不分男女老幼,以各种面孔分布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手段繁多,能潜移默化地对别人施加影响。“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就事论事的培养他对待强势者的能力,也许会让他在以后的与人相处中省去很多纠结。因为他知道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他知道“爱自已”是一切爱的前提。

只有让孩子爱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会懂得如何不受身边强势者的影响,内心坚定、宁静而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孟子   强势   孩子   松子   猎豹   自信   女儿   身边   能力   老师   幸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