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越来越内向,原因只有一个

在一次聚会上,小北默默缩在角落吃菜,看大家热络地聊天说笑。


一个平常没有太多交流的同学突然走近她,说:“你真的好内向啊。”


小北在那一刹那陷入了错愕,她确实很久没有主动地交朋友了。


Pexels


但明明小时候的自己,也算是个孩子王,下课后总是走街串巷地和大家玩耍。


邻里间的叔叔阿姨,也没有几个不认识自己的。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了一个内向者呢?


你可能,不是真的内向


问题的答案,藏在童年创伤里。


12岁那年,小北进入了初中。


本来很高兴和几个过去的伙伴分到了一个班,她却发现一切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般发生。


她开始感受到朋友们对自己隐隐的疏远与抗拒。


Pexels


他们会在午餐时提早走掉,当小北问起怎么没等我呀时,就回答说忘记了很抱歉。


然后在第二天,继续这么做。


他们会看着小北窃窃私语,偶尔发出笑声,却告诉小北:“我们没说什么呀。”


年幼的小北几次忍不住落泪,也渐渐地和他们断了交往。


自此,虽然她的内心依然渴望与人的连结,却也因为恐惧而开始抗拒社交,变得自闭、独行。


她再也不会主动接近别人。


当有人想要和自己交往时,也会犹豫再三,而后常常选择躲避、拒绝。


Pexels


事实上,创伤确实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类型,尤其是当它发生在生命早期时。


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形成完全独立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小北就是这样,经历过曾经的伙伴的排挤,她将自己等同为一个被社会排斥、没有社交魅力的人。


所以,内向表现,不过是这个受伤的外向者手足无措时,无奈的转变。


而这转变的巨大,常让小北自己都乍舌。


她好像是完全否定了过去的自己,认为自己外向的性格就是一切创伤的来源。


自己只有摆脱外向,才可以摆脱创伤。


Pexels


在心理学上,这叫作解离——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精神的解体。


社会性威胁尤其可能会引起解离。


这是因为,许多人倾向于将社交方面的创伤经历内向归因,怪罪于自己概念化的人格状态(Nijenhuis, van der Hart, & Steele, 2017)。


解离在其主要形式中,一方面是一种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涉及物种生存的系统。


小北像内向者一样避免主动,确实可以直观地免除被拒绝、被分离的风险。


Pexels


防御式解离就是这样,通过否认、逃避或者其他扭曲现实的方法,去减少由不可接受的潜在有害刺激引起的焦虑。


除此之外,小北性格的转变,也是一种适应未来所有混乱环境的方法。


人生要面对的改变,除了从小学升上初中之外,还有太多太多。


在小北看来,这意味着,带着创伤的自己,还要走过太多未知。


只有一直“内向”、否认过去的自己,才能在任何新环境中都了无波动。


研究也表明,在足够复杂的环境中,解离确实能够提高个体的适应力。


假性内向,有多痛苦?


然而,假性内向并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解脱。


小北的青春期,是一场漫长的痛苦进程。


对真实自我的恐惧和排斥,她本应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哪些是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和自己灵魂契合的朋友,都变成了不可能。


Pexels


她只能不断地回避,陷入一种麻痹状态,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


心理学家荣格将如此定义外向和内向:


外倾型指的是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做出反馈,需要从社交中获得能量。


而内倾型旨在人的内部世界进行沉思,更珍视在独处时充电的时光。


所以,假性内向,只会让需要社交的人们收获莫名的疲惫。


长此以往,焦虑和抑郁会接踵而至。


彼时,就算他们想要摆脱假性内向的状态,也已很难有能量去应对外界世界了。


同时,假性内向还会加重人们对社交的负面体验。


Pexels


其实,小北的内心并非不在渴望着认识到真诚的朋友。


然而,把自己限制在“內向”的定义里之后,她习惯性的对一切示好表现拒绝。


在长期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场后,他人也渐渐很少与她拉近距离了。


如此一来,小北愈发认为自己是被排斥的,人生都被笼罩于“被抛弃感"阴影下,故步自封。


Pexels


这一切,都可以用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解释:


人们的内心预期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处事方式又会导致别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其成为现实。


如何自处?内向的外向者


荣格认为,极度内向和极度外向的人极少存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同时具备了外向与内向的两种特征。


这就是说,我们每分钟都在变化,也必须学会顺从于这种变化。


而不是用经验形成的内向、外向的标签绑住自己。


所以,我们该如何接纳性格不恒定的自己?


1、珍惜体验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有自我同一性的需求——渴望形成内外稳定的人格。


所以,“我不是曾经的自己”这种感觉,可能是压倒性的,极度令人恐惧、沮丧。


然而,对于有创伤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人格的变迁是正常的反应机制。


Pexels


而要达到一种稳定的自我,恰恰是需要这样的探索和生活体验。


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关键要做到下面几点:


(1)定义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个人信仰是稳定自我的基础。


你的信念系统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并确定你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


Pexels


(2)考虑如何实现理想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是个好的开始,但这还不够。


研究表明,一个人理想的自我状态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满情绪,甚至抑郁。


一旦你对自我追求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考虑一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你的生活与它保持一致。


例如,如果你需要好的人际关系,那就从自己出发,友善的对待别人。


2、活在当下


对社交不适和焦虑的假性内向者,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分配的偏差(Rooijen et al., 2017)。


比如说,他们在接受到聚会邀约后,可能会通过分析别人是不是真的想邀请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去考虑自己对这个活动感不感兴趣。


Pexels


但是,我们的归属不是过去存在的创伤,也不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此时此刻。


练习正念,就是一个能帮助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专注于当下感受的好方法。


正念冥想,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


找一个不会被打扰的安静地方。


理想情况下,这是自己家中的一个房间,或者其他能带给你独处和平静的空间。


你可以尝试盘腿坐在垫子上,或者躺下。


Pexels


(2)呼吸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正念冥想,可以设置一个五分钟的计时器。


闭上眼睛,然后先做几次深呼吸。


通过鼻子自然地吸气,然后通过鼻子或嘴巴呼气——以自己感觉更舒服的为准。


让呼吸一直向下流入你的腹部,注意自己的呼吸声。


当你吸气时,就会吸入周围所有平静和快乐的事物。


当你呼气时,你的头脑和身体就会摆脱所有带来困扰的压力和毒素。


Pexels


(3)注意力拉回


在正念练习中,思绪难免会飘忽不定,不必责备自己。


你要做的只是承认这一点,然后将注意力带回中心,回到呼吸上。


注意周围的环境——你听到什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尽量不要沉思过去或担心未来,而是要活在这个纯粹的时刻。


Pexels


作者:Eva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可能会   创伤   社交   人格   恐惧   呼吸   确实   性格   定义   自我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