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41:绍兴,贪吃了酥鱼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用郑愁予老先生的这首诗为今篇的“绍兴”开拔,感觉并不为过,江南有的,绍兴都有。


去过的唯一一次绍兴,是2016年4月。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日子,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不偏不倚,时间刚刚好。

对绍兴的印象,长久以来一直是鲁迅的家乡。那次去了之后才发现,绍兴可不止鲁迅那么简单,不是鲁迅点亮了绍兴,而是绍兴成就了鲁迅。

在绍兴有个朋友,叫小帅,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据她介绍,自己从小就在鲁迅故居旁边的老台门摸打滚爬。去之前,我特意咨询她:绍兴最烟火、最市井的地方是哪里?她笑了笑,“其实,几乎所有的地方都那样,即使景区,有些也是嵌在市井中的。”

这种随性的心态,让我在后面的旅程里收获颇多,目的不功利了,整个过程就尽量放松和享受了。


最早到的地方是仓桥直街。至少走过的一个小巷是它。

当时就是随意的走着,哪里有路就去哪里,不通了,再转身找路。哪里人少就去哪里,特别是游客多的地方,尽量不去扎堆,所以我就这样穿了好几条小巷。


印象中的江南小巷,长得都好像,建筑风格很统一。巷里很安静,人不多,过往的人,多半又是当地人,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出现而有不适,我也时不时希望他们出现一下,做我相机下的“模特”,爱死了他们的“背影”。


记得巷口贴了一个温馨提示,大意是让大家注意一下自己平日的着装,不要穿着睡衣就进胡同。为什么我倒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情调,好放松、好享受的一种生活状态,江南的小巷和随性的睡衣,百搭。


江南建筑,除了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小巷外,另外就是丰富的水系,以及横跨在水系之上的石桥。

它们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被刻下来的生活。房子依水而建,生活起居方便了很多。水的两岸,架上一座桥,生活便更方便了。而且拱形桥,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美学,与周边的环境保持着时间上的友好。


走在桥上,站在垂柳枝下,看着从眼前撑伞走过的人,世界的颜色丰满了,心里也平和了。有时我在想,这方世界好有趣,脚下的水已经流淌了千年,脚下的桥已经矗立了百年,而桥上走过的人,却是一团团跳动的新生,三者虽然不在同一时间轴线上,却在同一物理空间里演绎着美丽的相遇。


除了石桥,对江南水乡来说,还不能缺的便是船,诗歌里的乌篷船。还是那句话,不仅方便了水乡的日常生活,而且也为这方水世界增添了情趣。

一方小舟,在安静的河道里划着,快与慢,完全任由自己的心绪,想想都是一种顶端生活。


我特别好奇水中的那个戏台,应该是有戏的时候,众多乌篷船会从四面划来,然后在戏台前的水域停好。虽偶有摇晃,但船上观戏一定是一种好特别的体验。


傍晚时分,天刚蒙蒙亮,还没黑尽时,江南小巷是最美的。

远处墙檐下的一盏孤灯,虽然有些昏黄,照不亮整条小巷,但并不影响行人走好脚下的路。


此时脚下的青石板上铺满了一层灯光,再加上刚下完的一点雨水,格外有诗里的画境。顺着灯光走去,丝毫没有黑夜里走小路的害怕,相反是一种悠然自得。

据说,我走过的那条小路,就是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绍兴的地方,三生有幸,亲临过。


晚上,和好友小帅约到了一家临河的茶馆里,坐了一会,喝的什么茶,早忘了,也不重要。我们是2015年,在青海省唐古拉山镇,参加绿色江河组织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志愿者活动时,认识的。结束至今,已有7年,也就2016年又见过一面。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下次再见,改天再聊。其实谁的心里都明白:下次是哪次,改天是哪天,以后是多久……


那一次的绍兴之行,我还去了鲁迅故居。即使人多,也要亲自去看看,自己也终于从小学课本里“读到了”现实。

那些年还能在路上旅行时,就爱上了集邮戳。到了绍兴,就马不停蹄的来一个,然后带到孔乙己经常光顾的咸亨酒店面前,显摆一下,感觉两者都有时间的厚重感。

当然没有进咸亨酒店坐坐,也没点一盘茴香豆,大贵贵的样子,吓走了我^_^


又去了百草园,还有三味书屋。

透过旧窗棂看到了“三味书屋”的字样,不过没有找到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关于这里,我的直观感觉是:遗憾没有机会真正走进当年的那个学堂。


当年还有买明信片的习惯,在绍兴就买了一些“老物件”。然后饶有情趣的在鲁迅画像前,“合了影”。之后又抽空贴了邮票,给还在联系的小伙伴寄了出去。


现在很少做这事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寄给谁了。最初,我们还是大学生,有一个学校地址。中间,我们毕业回到了家,有了一个工作地址。后来,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慢慢就失去了联系,地址也变了……


从鲁迅故居出来后,在小帅的指引下,我来到了一个叫八字桥的地方。她说,我一定喜欢这里的烟火气。

不过在说八字桥之前,先表扬一条鱼,因为它太好吃了。当地人叫酥鱼。临街的一个小店,面积不大,怎么做的,透过玻璃,也能看清楚。但我们肯定做不出那个味道,因为我们看不见的有“酱料和火候”。

据说那家店还上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所以门前排了好长的一个队。有当地人也有游客,我就听到一个中年姐姐说:今天回娘家,买点回家,爸妈喜欢吃。

我到现在还惦记着这一口,后来曾有朋友向我索要绍兴的吃喝玩乐攻略,我就毫不犹豫的推荐了酥鱼,还有小帅推荐的“面波波”“糯米饭”“咸豆浆”……


说说八字桥。

这应该是和仓桥直街一样,一个原始的生活区,不同的是,这里有一座亮眼的桥。

八字桥。桥如字解,形如八字,巧妙地连接三条汇聚于此的小河,它的精髓之处在于顺应绍兴千百年的建筑格局,不拆房,不改街,尊重人与自然,故八百年过去后,老桥依在,风采依旧!


桥的尽头是已叫不上名字的老台门,每一个台门都是一段老绍兴故事。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像样一些的都叫做台门,大家往往聚族而居。绍兴的老街三五一步就会有一个台门,里面居住的人很多。


小帅告诉我,台门里面还是台门,当你感觉自己马上就到走到尽头时,却会发现前面又是一个台门,又是一户人家,别有洞天,所以里面具体生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台门里的天井是小孩玩耍、左邻右舍家长里短聊天的地方,对于从小就在台门中长大的小帅来说,这里承载了她童年所有的记忆。


走在上面,我的感觉就是静,不慌不张。特别是看到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起居的样子,很有生活的暖感。逐水而居,傍河而依,每天在河里洗衣、做饭、生炉子、晒干菜,和相熟的老街坊聊天打趣,其乐融融,让人艳羡!

当然,有一点我接受不了,那就是这里的潮湿。如同海边,海景房固然好,但时间久了,那种潮乎乎的感觉,也会让我退步^_^


走到八字桥的尽头,就来到了“现代文明的边缘”,目及之处便是高楼大厦,古今对此很明显。所以即使现在看来,我也觉得绍兴是个包容、多元的地方,如同其他的江南古镇一样。

一步之隔,两个世界。前一脚滚滚红尘,后一脚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也已经习惯两种生活的转换,没有受到太多干扰。台门里的人,继续过着水乡生活。楼宇里的人,继续享受着现代文明。哪一面都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能慕名来到这里的游客,也受到了这种生活状态的感染,不论是走在桥上,还是泛舟水上,大家都很自然的入乡随俗,除了身上的背包“出卖”了身份外,其他的一切都那么和谐。


江南还是应该多来,特别是像绍兴这样的地方。我很期待再访绍兴,吃一份酥鱼,然后再去我未去过的地方看看,把绍兴的烟火味,品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绍兴   鲁迅   江南   贪吃   故居   当地人   小巷   脚下   感觉   时间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