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从小就有一个疑惑:人这个动物真的很特殊,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它们留下的痕迹:开车需要大半天才能穿过的城市,全部铺满和堆满了人造的东西,其中有杰作,也有败笔;即使去郊外,那些划成方块的田地,里面豢养着人类迟早要收割的植物;再往远处,仍然分布着人们树立在那里的电线杆,还有夹在中间的柏油路。

深夜野外寂寥的路灯容易引起我莫名的惆怅:它们带着人类文明整体的温度,帮助偶然路过的生物对抗自然的荒蛮和危险,路灯在暗示它不要怕,这里并不荒凉,因为有人早已来过,并且在此设置了文明的灯塔。

当堵车的时候,当旅游黄金周出游的时候,我甚至会想,人就像病毒,在地球这个可怜的脏器上势不可挡地扩散。

为什么人会有如此伟力,能够殖民了整个地球?

是因为人能够团结吗?蚂蚁、蜜蜂这些社会性动物配合的比我们要好,同一个蚁穴的蚂蚁至少不会发生内讧,互相厮杀。

是因为人聪明吗?聪明这个词太虚、太笼统,到底怎么个聪明法?或者说,为什么人这么聪明,聪明得不像话?

人是从猿变来的,猿也是一种动物,我们是怎样从动物形态中脱颖而出,跃居地球统治者地位的?

据说第一个从猿过渡到人的群体叫做“南方古猿”。它们的过渡是怎么发生的呢?

南方古猿很聪明,它们捕猎效率很高,最终成为“入侵物种”,森林里的食物快被吃光了,于是产生了人口压力(应该叫“猿口压力”),一部分古猿为了吃饱肚子只好从树上下来,离开森林前往广阔的平原觅食。

在森林里,长长的胳臂有利于攀援,超强的机动性就是最好的防身术。但是在平原,它们没有獠牙、没有利爪,只有无用的长臂。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抬头,这样看得远一些,以便于及时发现危险——他们开始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使得长长的前臂更显累赘,慢慢地前肢不负责行路,只负责抓取,人的第一个劳动工具——手诞生了。

身体的变化刺激了本性中的潜在能力,他们开始学会了劳动,因此,南方古猿是第一批人。

马克思是这样定义劳动的: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劳动是为了在自然界寻找和制造食物并生存下去而对自然界的加工改造,但这事动物也会呀!他们不也是在加工和改造自然么?但依马克思看来,与动物的求生活动不同的是,劳动具有反思性。

动物的生命活动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殖而发生的,它们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当一只青蛙在抓蚊子的时候,它的所有技巧都是经过遗传获得的,而当它意识到背后有蛇,它的逃跑行为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本能,当它被蛇抓住吞到嘴里,它的挣扎也是出于基因的自我保护本能——动物的所有动作都与自己当下的生命活动紧紧贴合,没有一个例外。

因为不具备反思能力,动物当下的生存和繁殖需求全权指挥行动,它们只活在自己的肉体里,或者说他们只有肉体。但是人类的反思性使得他可以超越出自己当下的生命活动来思考和行动。

当一个原始人觉得随地找来的石头在砸螺壳的时候不够趁手,他会及时放在另一块石头上磕出一个棱角,于是,旧石器(即打制石器)出现了。

石器产生,乃至其他生产工具、生产力的进步源于什么?源于人类对自己劳动过程的反思。反思活动是第一个不以自己当下生命的存续为目的的活动,这是地球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地球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智能生物,他跳出自己,并以自己或自己的活动为对象进行审视和改进——一个可以自我超越的物种诞生了。

而且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反思,还是对上手的劳动工具的反思,当一个原始人凝视自己手中的石器并思考该怎样改进才能更趁手时,他自己正在从一个浑全世界中脱身出来,而把那个世界当作外在于自己的客体去观察和研究。他不再仅仅是世界被动的参与者或牺牲品,而是主动地加入到对世界和自我的塑造工作中来,它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整个世界。

当那个原始人若有所思地凝视自己手中的石器时,他可能想不到自己已经带领人类悄然坐上了万物灵长的宝座,以后的历史都只是对他的成就的守成而已。

带着这个反思性,人类超越了当下,因为他的思维可以在未来的每个时刻间游走,对未来所有的可能利益进行预估并提前做好准备。它甚至因此学会了舍弃,并战胜当下的生存冲动。他可以忍受当前的饥渴去往更远的荒野寻找更大的猎物;他可以不怕麻烦地把石头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以便提高以后打猎的成功率。

他造出了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样子是从他的脑子里出来的!而他脑子里的样本是从他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入,人类已经能够超越生存本身。因为劳动的本旨是生存和繁衍,而劳动所激发的反思最终却把劳动的目的也当成了反思对象。

劳动一定要为生存而发生吗?那么生存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物种的繁衍和壮大吗?如果这样,“我”自己的意义只是整个物种存续的附庸?好吧,我认了,那么物种的延续和壮大又是为了什么?

没有答案了。

于是,个人想开辟出一些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除了生存,“我”还要追求真、追求善甚至要追求美。

对美的追求是对所有价值的超越,因为美没有任何实用性和功利性可言。对美的创造使得劳动被升华为最纯粹的创造。这样的劳动,其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劳动本身——我之所以创造就是为了遂现我的创造力,没有任何其他目的。

如果仅从上文看,反思只是一种抽身、一种脱离,通过主客分离实现主体性超越。但其实,反思同样也能带来认同和交流。

在观照世界时,个人认识到他自己并不特殊,当然也不孤独。他有很多同类,跟他一样可以反思,他自己在别人眼里变成被观察的客体。他们对同一件事有相同的感觉甚至相似的价值判断。他发现如果认可了自己,就不得不认可别人;如果自己有权利满足自身的利益,就不得不承认他人也有同样的权利。于是道德、习俗、法律出现了,他们被称为秩序。

由自我认同进阶到对他人的认同,这是文化得以挺立的根基。人道主义也成了所有活动甚至所有价值观的试金石。它关系到种的存续,也关系到种的升华。

反思性引发了自我和他人的确认,也导致全世界向主体的敞开,而后者反过来也促使反思越来越趋向本质,越来越精细。

简单的喉头震动早已经无法表达人类越来越复杂的反思成果,发音越来越复杂,词汇越来越多。语言的发展反过来帮助我们交流,帮助厘清我们观察到的细微的差别,并识别各自的意义。当交流和表达想要突破及时性和在场性,想要获得更广阔、更永恒的影响力,文字便产生了。

秩序、价值、语言、文字——文明由此初见雏形。

作为进化的成果,我们不需要经历开创的艰难,但是有必要站在文明的高地细细追究当年那些看似无意但却影响深远的变化,它们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反思的能力和劳动活动,谁在先谁在后?是谁产生了谁?

在现实层面,他们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从逻辑上看,反思的能力应该是一种先天的潜力。它隐藏在古猿身上,他们对此似乎浑然不知。等到迫于人口压力而“猿落平原”。与陌生环境的搏斗中,这股潜力被激发了起来。有了反思能力的加持,这些家伙的生存活动就与其他动物产生了本质区别,后者叫“生存”,而前者却叫“劳动”,因为后者比前者多了一项创造性——马克思称之为“主观能动性”。

所以,劳动在前还是反思在前呢?

答案是:没有反思的劳动不能被定义为劳动,而没有劳动的反思根本就不会发生。

说到底还是人口压力导致了人的产生。

人口问题还真是个大问题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古猿   马克思   动物   目的   原始人   石器   物种   本质   区别   人类   自然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