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如何做到不焦虑-《自卑与超越》教我们的那些事

你是否希望自己很重要?

你是否希望自己有价值?


生而为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个人价值,当有了孩子之后,这种追求又会转移到孩子身上,所以小花生上才会有“鸡娃路上,我好焦虑,该怎么办?”这种问题出现。


我以为作者会安抚我们,焦虑源于内心的自卑感,而自卑又会成为超越自我的力量。


所以,放在过去,我会认为,焦虑是正常的,谁带娃不是一边焦虑着,又一边努力着呢?



可是一开篇,作者就告诉我们: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上。



这就相当于告诉我们,我们所焦虑的很多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意义。


阿德勒认为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归结开来不过是职业、交际、和两性的问题。而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不会与别人建立链接,合作能力的缺失。


而在培养孩子的路上,很多人都跑错了方向。


我们喜欢比较,从一个小宝宝出生起就面临着各种和同龄人的比较。几天会笑到几个月能抬头,再到几个月会翻身甚至多大会出牙,以及多大识字多大会数数。


上了学之后的比较更多更直观,从各门考试的分数到各类竞赛的名次,别人家的娃就是扎在老母亲心上的一根刺,无论孩子处于哪种水平,都有比他更强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培养孩子竞争的能力,而忽视了合作。这样的结果,就是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争夺优势资源获取更多的关注,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过分强调丛林规则的最终下场,就是培养一个自私自利,冷血无情的小孩,这样的人即使真的爬到了顶端,对社会和家庭,都是一场灾难。


作者用整本书的篇幅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对于这一段,我的理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人只有对别人做出了贡献后他的存在才会对别人有意义,进而别人才会认为他很重要。当很多人都认为他很重要时,个人的价值才会有所体现。纵观人类历史,那些留下名字的人,一定是推动了整个社会进步的。


而过分强调竞争,滋生出的利己主义,只会本末倒置,令人生厌,严重者还会破坏社会秩序,人人喊打。


利己和利他,本来就是并不矛盾的两方,聪明的人,会找到平衡点。


所以,从一个小孩出生起,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和他建立链接,培养他与人合作的能力。毕竟教育小孩,绵延后代,也是我们要为整个人类社会延续所必须尽到的责任。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难道不比教出一个考试机器更重要吗?


不与别人做比较,但可以思考,我们在培养的,是一个未来的科学家、还是医生,或者律师?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关注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教会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使命感。这样的孩子走出去,一定是受欢迎的孩子,一定是可以自食其力有社会价值的孩子。


从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焦虑感是不是会减轻一些?


奉献才是生命延续的真谛。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昔日秦始皇。

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小小的存在,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存在,努力生活,积极向上,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焦虑   使命感   自卑   小孩   路上   贡献   意义   方向   能力   价值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