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核心激光技术,杰普特:VR、新能源开启成长空间,业绩迎增长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财通证券 张益敏)

1 杰普特:深耕上游核心激光技术,激光器领先供应商

1.1. 深耕核心激光技术,解决关键材料部件“卡脖子”问题

杰普特坚持“激光光源+”的产业定位,深耕上游核心激光光源技术,重点解决关键激光材料与部件“卡脖子”问题。

通过与 3C、新能源、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重点行业标杆客户深度合作,实现激光技术和产品“进口替代”。是中国首家商用“脉宽可调高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MOPA) ”生产制造商和领先的光电精密检测及激光加工智能装备提供商。

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激光器、激光/光学智能装备、光纤器件,激光器包括4条产品线,激光/光学智能装备包括6条产品线。

激光器:包括MOPA脉冲激光器、连续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超快激光器4个事业部,应用于3C电子、汽车、传统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加工。

公司的MOPA激光器自2007年创业初期即开始大力研发,相比于同为脉冲激光器的调Q激光器,具有首脉冲可调、脉宽可调、完全无漏光、内外频率可切换使用等优势,在国内首先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2021年销量全球第一。

2021年公司为客户研发了可用于光伏领域PERC开槽、硅片裂片和光伏玻璃钻以及动力电池极耳、极片切割的MOPA激光器新品。公司具有大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制造能力,2021年向客户交付了4万瓦大功率产品,整体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了激光焊接工作站,完成动力电池部分焊接工序激光器进口替代。

激光/光学智能装备:包括被动元件、脆性材料、激光精密打标、激光焊接与连接、模组测试、非标等6大产品线,广泛应用于3C、医疗、汽车、半导体、光伏、VR/AR等领域的加工与检测。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是苹果光谱检测领域独家供应商,新研发XR 眼镜模组测试机可应用于 XR 透镜成像畸变检测,兼容头戴式眼镜成品和单眼模组阶段产品的检测。公司围绕被动元件行业,开发了包括电阻测包、电感绕线/剥漆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并将在 2022 年实现高增长。

光纤器件:包括光纤连接器、组件产品线,应用于光纤通信领域,包括光纤到户、4G/5G基站建设、数据中心和云计算。

1.2.股权结构稳定,高管专业背景奠定公司坚实技术基础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截至2022H1,公司实控人是董事长黄治家,与持股人黄淮是父子关系,黄淮是黄治家的一致行动人,同聚咨询是公司员工持股平台。

公司拥有一支由多位海外留学归国博士及国内知名大学博士、硕士为核心组成的优秀的顾问、管理、研发及销售团队。董事长黄治家具有丰富的高新技术企业规划及管理经验,总经理、副总经理、制造总监、研发总监、激光事业部技术副总具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以及深厚的激光产业从业、研究经历,为公司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营收趋势向好,高研发投入助力产品升级

公司营收稳中有进,产品升级+扩展新应用领域实现营收大幅增长。

2019年,因下游大客户苹果公司减少光学智能设备需求,公司营业收入小幅下降。

2020年公司产品持续优化,依靠新签大额订单,公司实现8.54亿营收,同比增加50%。

2021年,公司激光器产品持续迭代升级,扩宽应用场景,新增光伏、锂电行业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实现12亿收入,同比增加40.50%。

2022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及消费电子行业疲软,公司营收5.56亿元,同比小幅下降4.52%。后续随着公司在XR、新能源、被动元件相关产品放量,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公司盈利水平受多方面影响,2021年利润翻倍,22H1短期承压。

2020年,因疫情及外汇波动,公司经营、兑汇费用大幅上升,此外,公司增加研发投入,实施股权激励,导致利润水平未能与营收同步增长。

2021年,公司依靠产品迭代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外汇水平相对平稳,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06.04%,达到0.91亿元。2022H1公司归母净利润3714万元,随收入减少同比下降13.7%。

近年来由于激光切割市场同质化竞争,毛利率迅速下降,公司Q2已收缩切割用连续激光器产品,转而研发焊接用连续激光器产品,预计后续盈利水平将随之改善。

激光器及激光/光学智能设备双轮驱动,分别占比51%/41%。公司激光器产品营收在持续增长,2021年,依靠高功率脉冲激光器的收入高速增长,实现6.09亿收入,同比增长47.87%。激光/光学智能设备业务在2021年实现收入4.90亿,同比增长29.29%。2021年,公司新产业园区投产,产量大幅增加,规模效应显现,各产品毛利率均有上升。

公司近年来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研发费用持续上升。公司紧跟客户痛点问题,为客户定向研发激光光源与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不断开拓新市场与新产品。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1.44亿元,同比增长43%,研发费率12%,22H1研发费用为0.7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当前公司研发投入已达到发展所需,预计2022年研发费用增长有所放缓,将有利于利润释放。

2 Pancake+生态催化XR浪潮,检测设备独供大客户望迎快速增长

2.1. 硬件迭代+生态催化,XR迎来浪潮

元宇宙拉开序幕,XR作为硬件入口迎来浪潮。

2014年Facebook以30亿美元收购 Oculus,开启了XR 发展序幕;2016 年是 XR 产业发展的元年,各大厂商加码入局推出初代XR产品,此时以分体机为主;在经历 2016-2019 年的低谷期后,XR生态更加丰富,硬件升级带动一体机方案成为主流;2021 年 Roblox 上市、Oculus Quest2 成为爆款产品,硬件+生态日益成熟,元宇宙序幕开启,XR迎来新一轮浪潮。

全球出货量破千万,行业再迎高速发展期。根据VR陀螺数据,2021年全球XR头显出货1167万台,同比增长64%,预计2022年将同比增长31%。随着各家新品陆续发布,苹果MR的引领效应重塑行业空间,XR头显市场增速有望再次提升。

全球市场Meta领先,国内Pico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Meta凭借Quest2在XR头显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极其丰富的生态+优异的性能+极高的性价比使其在2021年占据80%的市场份额,DPVR(大鹏)与Pico紧随其后,其中Pico于2021年被字节跳动收购,22H1国内Pico销量约为37万台,份额61%,背靠字节跳动流量优势与丰富的生态内容,预计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生态丰富是XR成长的重要因素。XR市场的成长离不开日益丰富的应用生态,游戏、直播、影视、零售、社交等是主要的应用场景, 游戏因其丰富的内容与交互方式当前仍是主流应用场景,占据约50%的份额,同时随着互联网厂商对于内容的布局,直播、影视、零售、社交等应用也在逐步丰富。

Quest除了出色的硬件,持续丰富的应用也是其引领市场的主要因素,其官方商店的应用数量已达到约400个,另外还有约800个应用正在其App Lab中进行开发测试等待正式上线,相比而言Pico当前官方应用数量仅Quest的一半,内容体验相对受限。

随着各家对生态投入的持续增长,生态应用的数量也将会持续增加,可体验内容的增加将进一步促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带动XR头显出货量的增长。

硬件迭代是XR前进的基础。XR头显的核心是沉浸感,显示清晰度、视场角、成像效果、运动跟随共同决定了沉浸体验。除了进行空间定位与佩戴感应的传感器、负责进行各种运算/存储的芯片,光学方案是重中之重。

从Pico历代一体机产品的硬件迭代可以看出,除了常规的CPU/GPU/存储/电池性能进行常规的迭代升级,光学方案也在持续创新。Pico过去几代产品的光学方案主要围绕着屏幕性能的升级,分辨率的提升提供了更清晰的显示效果,刷新率的提升促进了动态画面的流畅度,而镜片一直使用菲涅尔透镜方案未有较大变革,根据VR陀螺报道,下一代Neo4产品将使用Pancake折叠光路方案,预计成为XR头显的又一次重大革新。

2.2. Pancake等未来光学方案中成像检测环节重要性凸显

光学系统是XR头显实现沉浸感的关键,Pancake方案因其轻薄特性将成为主流。

VR光学方案经历了从非球透镜到菲涅尔透镜的光学方案演进,早期VR盒子以及爱奇艺Dream、PSVR多使用非球透镜,由于其边缘光线会变暗,被成本低、易量产、成像清晰、视场角大的菲涅尔镜片所替代,Quest2、Pico Neo3等当前主流设备均采用此方案。

随着消费者对“轻薄短小”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光学系统走向以pancake为代表的折叠光方案时代,创维已于2022年9月发布PANCAKE1 VR头显,未来Pico、Meta、苹果、华为等公司XR新品预计都将使用该方案。

Pancake方案拥有更复杂的光路,体积仅为菲涅尔的1/4。

Pancake方案压缩了光学总长(TTL),图像源进入半反半透功能的镜片之后,光线在镜片、相位延迟片以及反射式偏振片之间多次折返,最终从反射式偏振片射出。

创维7月发布新品pancake1体积仅为传统菲涅尔镜片的1/4,厚度减少50%,重量几乎仅为当前主流机型的1/2。

成像检测是Pancake等光学模组生产的重要环节。

以Pancake光学模组为例,其生产主要包括光学设计、透镜加工、贴膜、组装、点亮检验、调整、检测、封装等8个流程。

Pancake相比菲涅尔方案拥有更复杂的光路设计,因此最终成像效果的检测至关重要。随着显示图像通过光学系统被放大以填充用户的视野(FOV),显示缺陷也会被放大,亮度和色彩的均匀性、坏点、线条缺陷、浑浊度和图像位置等问题对于眼睛距离显示屏仅几厘米的用户来说变得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检测设备模拟人眼视锥系统的近似大小、位置和视场的光圈特性,来检验包括亮度、色度及其均匀性、图像对比度、FOV等一系列显示特性。

2.3. 公司XR检测设备独供大客户,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公司已研发XR眼镜/模组测试机,可用于眼镜成品及单眼模组成像畸变检测,也可进行成像清晰度、荧幕缺陷以及荧幕亮度的测试。

眼镜成品检测:通过模拟人眼的锥光仪系统,对于双眼模组相对角度、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基于自主研发的视觉算法对锥光仪拍摄出的XR产品显示的星座图进行分析,计算双眼成像畸变差异,对于XR产品的畸变校正具有重要意义。

单眼模组检测:通过设备中的中心仪系统可精准测量出实际位于透镜光学中心的荧幕像素位置。锥光仪可对真正以光学中心荧幕像素为中心显示的星座图进行测试,从而分析出透镜光轴上的成像畸变。同时还可以移动模组模拟用户眼球转动,进而分析出人眼体验到的位于相对产品光轴不同位置时的成像差异。

公司XR检测设备获大客户订单,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光学设备厂商,并在光学检测设备方面与客户持续合作。

2022上半年,得益于在消费电子行业头部客户内部在光学检测方面良好的口碑,公司检测设备已获大客户订单,成为相关产品独家供应商并进入全检环节,单台设备价值量约200万元,双方还就下一代XR检测设备新的技术指标参数开始了初步讨论。

预计随着下游大客户XR产品的放量增长及对检测设备的持续投入,公司XR检测设备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3 MOPA等激光器全球领先,新能源加工开启国产替代元年

3.1. 动力电池掀起扩产潮,国产激光器迎替代元年

3.1.1. 新能源车景气度高企,动力电池翻倍成长

“双碳”政策+智能化趋势驱动下,新能源车开启黄金时代。

传统车企+新势力纷纷加码入局,销量增速高企,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351万辆,同比增长165%,渗透率16%。

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4月新能源车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疫情缓解供应链恢复销量同步恢复,2022年1-7月新能源车销量318万辆,同比增长117%,渗透率也逐步攀升至近30%。

根据IDC预测,2026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598万辆,2021-2026 CAGR 35.1%,渗透率超50%。

伴随新能源车销量高增,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达到219.7GWh,同比增长170%,装车量154.5GWh,同比增长143%。而2022年1-7月,短期疫情扰动不改增长趋势,产量达253.7GWh,同比增长176%,装车量达134.3GWh,同比增长111%。

国产动力电池全球领先,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占据47%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前10的动力电池厂商中,中国厂商占据6席,份额合计56.4%,其中宁德时代占据了34.8%的份额,而比亚迪增长较快,份额达到11.8%,较去年几乎翻倍。

3.1.2. 激光技术应用广泛,用于锂电全道加工优势凸显

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动力锂电池加工流程。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段工序的目的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极片,核心工序为涂布;中段目的是将极片加工成为未激活电芯;后段工序是检测封装并最终组装成模组,核心工序是化成、分容。

锂电池质量直接决定新能源车辆的性能,从而对其制造技术和装备提出严格的要求。

激光技术可用于动力电池的前中后段切割、焊接、清洗、打标等过程。激光技术作为先进的“光”制造工具,展现出高效精密、灵活、可靠稳定、焊材损耗小、自动化和安全程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的切割、焊接、清洗、打标等工艺过程中,从加工难度及对激光器的要求上来看,焊接>切割>清洗 打标。

激光切割:在激光技术出现前,锂电池产业使用的传统模切刀设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粉尘掉落并产生毛刺,可能进而引起电池过热、短路、甚至爆炸等各类危险问题。

激光切割拥有无工具磨损、切割形状灵活、边缘质量控制、精确性更高和运营成本较低等优势,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幅缩短新产品模切周期。激光切割通常应用在极片、极耳、隔膜切割等环节,工艺相对标准化。

激光焊接:激光焊接机的作用是为客户提供整套锂电池生产装备,确保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

相比传统的氩弧焊、电阻焊等方式,激光焊接具有热影响区小、非接触加工、加工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已经大规模用于极耳、电芯壳体、密封钉、软连接、防爆阀、电池模组等焊接,定制化程度较高,细分应用领域差异大。

激光清洗:在电池加工过程中增加激光清洗可以极大提高电池制造工艺水平,主要应用在极片涂覆前激光清洗、电池焊接前激光清洗、电池组装过程中激光清洗与标签清洗。

激光打标:激光打标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呈现效果好,在锂电池的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激光在其表面打上编码、字符、生产日期、防伪码等信息,既不会对工件产生内应力和形变,也不会对表面造成磨损与污染。

3.1.3. 锂电厂扩产+技术升级,激光加工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快速增长,激光锂电设备迎来高速发展期。锂电产能增长带来设备新增量,2021年中国动力锂电产量达219.7GWh,对应设备市场规模58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激光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1亿元,同比增长94%,在整体锂电设备中占比大约18%。

锂电厂商积极扩产,长期2.5TWh产能规划有望带来近700亿元的激光设备新增市场规模。

根据GGII数据,2021年中国锂电厂商投扩项目63个(含募投项目),投资总额(含拟投资)超过6218亿元,长期规划新增产能已经超过2.5TWh,其中头部厂商长期产能规划在100GWh至600GWh不等。

根据宁德时代半年报,单GWh设备投资已降至1.6亿元,根据GGII数据测算,2021年激光设备占比17.2%。

国产厂商长期2.5TWh新增产能将带来4000亿元的锂电设备新增市场规模,其中激光设备新增市场规模将高达688亿元。

4680大圆柱电池是重要发展方向,全极耳工艺带来切割、焊接需求提升。

传统的18650圆柱产品由于容量较小,输出电流较小,通常只有两个极耳,分别连接正负极;4680圆柱使用了全极耳设计,将从卷绕体两端露出的正极铝箔和负极铜箔揉成一个端面作为极耳,电池单体散热、充放电效率、能量密度、循环性能都有所提升。

由于全极耳工艺需要直接从极片上裁切出远多于传统圆柱电池的极耳,且极耳需与汇流盘焊接,因此带来更多激光切割与焊接设备需求,且为防止激光烧穿电池,对焊接功率与焦点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也将带来单台激光锂电设备/激光器价值量提升。

4680大圆柱电池是重要发展方向,全极耳工艺带来切割、焊接需求提升。

传统的18650圆柱产品由于容量较小,输出电流较小,通常只有两个极耳,分别连接正负极;4680圆柱使用了全极耳设计,将从卷绕体两端露出的正极铝箔和负极铜箔揉成一个端面作为极耳,电池单体散热、充放电效率、能量密度、循环性能都有所提升。

由于全极耳工艺需要直接从极片上裁切出远多于传统圆柱电池的极耳,且极耳需与汇流盘焊接,因此带来更多激光切割与焊接设备需求,且为防止激光烧穿电池,对焊接功率与焦点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也将带来单台激光锂电设备/激光器价值量提升。

叠片技术渗透提升,极耳切割焊接+分切用量增加为激光设备带来市场空间增量。

动力电池主要封装工艺包括圆柱、方形、软包三种,其中软包与方形(部分)使用叠片工艺,在非圆柱电池中极片采用叠片技术相比卷绕技术空间利用率更高、性能更好,在方形电池中的应用有望持续提升,长期看软包占比提升+方形叠片应用增加有望提升叠片工艺在动力电池中整体占比。

叠片因其每层极片都需要引出极耳,相比卷绕需使用更多极耳,根据蜂巢能源总裁公开演讲,同尺寸下叠片技术所用极耳是卷绕的2倍;另一方面叠片技术也需要对极片进行更多次地分切。

叠片技术渗透率增加趋势下带来的极耳用量增加+极片分切次数增加,将对激光锂电设备在极耳切割焊接、极片分切上的应用带来更大的而市场空间。

3.1.4 公司产品覆盖锂电加工全工序,切入龙头电池厂开启国产替代元年

头部锂电企业导入本土激光器厂商,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在动力电池激光加工设备方面,海目星与联赢激光是重要参与者,海目星的高速激光制片机在极耳切割具有独特优势,联赢激光则是激光焊接设备龙头。

在核心激光器环节,高功率激光器长期都是IPG、相干、通快等进口品牌的天下,2021年以来,受到国际光纤激光器供应链波及,一定程度上开始掣肘动力电池产能释放。

随着国产激光器产品与技术的快速成熟,与国际品牌性能差距日益缩小,同时国产大功率激光器性价比持续提升,本土化服务优势愈发凸显,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快国产激光设备的规模导入,以杰普特在内的国产优质激光器品牌商迎来发展机会。

杰普特凭借自研MOPA、连续激光器生产能力,在动力电池加工领域全线布局。

杰普特自研MOPA激光器技术全球领先,连续光纤激光最大功率可达4万W,可覆盖动力电池加工前中后段切割、焊接、清洗、打标等各类工艺。其中MOPA激光器适用于极片、铝塑膜(软包)切割以及极片、盖帽清洗,更高功率的连续激光器则应用于极耳、顶盖、防爆阀、软连接、各类模组结构件的焊接。

公司MOPA激光器极片裁切效果好,率先实现极片箔材切割无毛刺。

在极片裁切环节,对电池质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激光切割过程的污染以及切割后的边缘质量(毛刺、热影响区和平整度等)、精度。

公司针对极片涂层及箔材的激光加工质量、效率做了大量研究,开发出极片切割专用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脉冲宽度和频率独立可控,能量转换效率和光束输出质量高,加工效率高,可匹配150米/分钟的产线速度,变频变功率响应时间快( 10μs),加工效果更优。其加工的正极陶瓷和负极石墨涂层材料热影响区域小,表面平整无毛刺,效果远超客户预期。

箔材加工表面基本做到无热影响区,且正极箔材切割率先实现无毛刺这一技术革新,极大的提高了极片切割的加工质量,进而帮助提升动力电池的产品性能。

此外,公司MOPA激光器在极片清洗、密封钉清洗、打标追溯等环节也具有极佳表现,加工工艺提升客户产品性能与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公司连续激光器可覆盖锂电焊接加工全流程。

极耳焊接环节,公司单模CW-2000W、多模CW-6000W、输出光束可调(AOB)连续光纤激光器系列产品可实现不同厚度的铜铝极耳焊接,焊点/焊缝形态稳定、无气孔、爆点等缺陷。

转接片焊接环节,公司QCW、CW-2000W、3000W单模光纤激光器采用摆动焊接,有效控制焊缝宽度保证电流通过,焊接连接强度可保证电池的稳定性,焊接过程中实现无飞溅落在电芯上,避免造成电池短路,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极柱焊接环节,公司采用CW-2000W、3000W、QCW光纤激光器或光纤与半导体激光器复合焊接,焊接美观、平滑、成型好,无炸点、爆孔、气孔等缺陷。

防焊阀焊接环节,公司CW-1000W单模、QCW光纤激光器焊防爆阀阀体可有效控制热输入,焊缝美观、平滑、密封性好,良率高。

壳体密封焊接环节,公司输出光束可调(AOB)或多模CW-6000W光纤激光器焊接稳定性好、良率高。

Pack焊接环节,公司CW-4000W、CW-6000W连续光纤激光器焊接速度快,一次成型好。

公司自研环形激光器国内领先,长期看可替代现有单激光焊接工艺。

环形激光器由中心+外环双重光斑组成,为激光焊接带来更多灵活性与可能性。

环形激光器由一根光纤提供两束独立控制的同轴激光光束,输出光斑由中心光斑及外围环形光斑组成,两个光斑均可实现激光功率和出光时间的实时独立调整,为激光焊接工艺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外环光斑前端对工件进行预热,同时用中心光斑来形成焊接小孔,然后用外环光斑的后端来稳定熔池,进而减少飞溅、气孔等缺陷。

传统激光焊接一直存在焊接气孔、飞溅、高系铝焊缝裂纹等难题待解,普遍焊接速度不高、稳定性及气密性较差;环形光斑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激光焊接存在的焊接气孔、飞溅、高系铝焊缝裂纹等难题,同时大大提高焊接工艺质量和效率,在绝大部分焊接场景中可替代传统的单光纤激光器。

公司当前已自研环形光斑可调激光器,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公司环形激光器内外环功率均大于3000W,可实现高斯光斑、环形光斑、混合光斑等不同模式输出,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用于电芯铝合金焊接可实现几乎无气孔、无飞溅,同时当前大部分公司量产焊接线速已达200mm/s,而部分光纤焊接低速线仅70mm/s,采用环形光斑可将焊接效率提升5-10倍,破除原有瓶颈,大部分公司已经开始采用复合焊和环形光斑取代以往低速的单光纤焊接。

而在软连接、汇流排等铜、铝异种金属焊接以及模组、PACK高系铝合金等更高难度场景,同样可实现少气孔、少飞溅和无裂纹。

公司激光器及设备成功导入B客户、宁德时代等龙头电池厂商,开启激光器锂电加工应用国产替代元年。

2020年,公司通过配套大族激光、联赢激光、海目星、光大激光等知名激光装备制造商,已成功进入到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供应链。

在终端动力电池客户大力推进激光设备国产化背景下,公司的激光设备在B客户成功导入焊接应用,并占据重要份额,公司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从激光器到设备全国产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实现了对海外龙头厂商激光器产品的替代。

2022年3月,公司公告获宁德时代定点,供应MOPA激光器用于动力电池电芯制造的极片切割工序,经过实际验证,其加工效果优于进口激光器。

公司在龙头动力电池制造厂商导入顺利,开启了激光器在动力电池加工场景的国产替代元年,龙头大客户示范效应下公司的激光器与设备有望向更多厂商进行渗透,开辟全新成长空间;同时在当前环形激光替代单光纤激光的大趋势下,公司产品也有望在客户端占据更高市场份额。

3.2. 光伏电池迎技术拐点,布局下一代工艺开启长期空间

3.2.1. 光伏降本需求持续,PERC之后TOPCon与HJT接棒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光伏装机景气度高企。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计划,国家能源局表示202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超50%,根据发改委预测,205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有望达到78%。

在各类政策支持下,光伏产业逐步实现规模效应,技术持续进步,光伏组件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持续提升,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代到来,已从“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

根据CPIA预测,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60-75GW,同比增长9-37%,至25年复合增速达13.2%-19%;根据BNEF预测,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228GW,同比增长25%,至25年复合增速8.3%,光伏新增装机短期景气高企,中期新增仍维持高位。

光伏电池是核心部件,PERC电池进入瓶颈,TOPCon与HJT齐头并进。

目前光伏电池主流技术以PERC电池为主,但其光电效率、降本路径皆进入瓶颈,而TOPCon可沿用PERC设备,是部分厂商当前主要投入方向。

从长期来看,HJT转换率更高,叠加钙钛矿、IBC技术形成叠层电池更有望大幅提升光电效率,目前头部光伏电池厂对各类技术均有布局, TOPCon与HJT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3.2.2. 激光技术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公司多路线布局开辟全新成长空间

激光技术可用于各类光伏电池加工,切割、掺杂、开槽等应用在多技术路线中均有涉及。其中SE掺杂与开槽是PERC核心标配工艺,可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SE掺杂:利用激光扩散产生的硅磷玻璃作为掺杂源,在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极栅线与硅片接触部位区域进行高浓度磷掺杂,从而降低电极和硅片之间的接触电阻;电极以外区域进行低浓度浅掺杂,降低表面复合速率,从而有效实现电池的开压、电流和填充因子的改善,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开槽:利用激光在硅片背面进行打孔或开槽,将部分Al2O3与SiN薄膜层打穿露出硅基体,背电场通过薄膜上的孔或槽与硅基体实现接触。

早期实验室主要采用湿法刻蚀工艺,产业化难度高成本高。通过特制的激光器和光路控制,配合长期积累的工艺经验可完成加工,并得到最佳的电池性能。

公司凭借自研激光器能力紧跟客户需求,多路技术同步布局开辟成长空间。公司为光伏领域客户研发出用于PERC开槽、硅片切割、电池裂片和光伏玻璃钻孔的 MOPA 脉冲激光器,TOPCon掺杂工艺所用激光器也已在研发中。

在钙钛矿电池方面,杰普特2021年8月已交付首套模切设备,并开发了新一代模切及清边设备,包含P1-P3的划线及P4的清边工艺流程,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光伏新增装机的持续增长及激光加工工艺渗透提升,公司有望在该领域开辟全新的成长空间。

4 被动元件扩产周期中,公司新品设备开拓更大市场空间

4.1. 被动元件需求分化,海外厂商主导高端

被动元件是电子产业最基础元件,2019年全球RCL市场规模达277亿美元。

被动元件又称无源器件,主要包括电容(C)、电阻(R)、电感(L)、被动射频器件4大类。根据ECIA数据,2019年全球RCL元件市场规模达277亿美元,出货量5.4万亿颗,单价0.005美元,呈现单价低、用量大、通用型高的特性。在RCL元件中,电容市场规模达203亿美元,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其次是电感(47亿美元)、电阻(28亿美元)。

被动元件整体市场受17-18年涨价周期影响,备货较多库存高企,进入2019年开启去库存阶段,直至Q4恢复至合理库存。2020年下半随着疫情影响减弱,5G、汽车电子需求激增,行业进入供不应求状态。

近一年来,受国际局势、疫情反复、通胀等宏观因素影响,消费电子需求疲软,被动元件在消费、工业、汽车领域需求呈分化趋势。

从下游应用来看,网络通讯、车用是主要的下游应用,其中网络通讯、汽车占比分别达到36%、15%。未来5G的普及将带动手机以及基站领域需求的成长,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也将带动车用领域对被动元件需求成长。

从地区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被动元件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占比43%,欧洲/中东/非洲、美国分别占比18%、11%,而日本作为被动元件强国市场占比仅8%。

全球被动元件市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份额领先且产品高端,低端市场释放给予大陆厂商追赶空间。

电容:铝电解电容占比约30%,陶瓷电容(MLCC为主)占比约50%。铝电解电容方面日本三家龙头厂商市场份额合计约40%,且产品布局汽车、工控、新能源等高端领域,国内江海、艾华受新能源景气度驱动收入快速增长。MLCC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基本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且产能向高端更小型化产品转移,大陆厂商今年积极扩产加速追赶。

电感:片式电感为主。日本三家龙头厂商占据约40%市场份额,中国台湾的奇力新及大陆的顺络电子紧随其后。其中村田与顺络是少数具有量产01005小型电感的厂商。

电阻:贴片电阻为主。中国台湾主导,前五家中国台湾厂商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大陆则以风华高科为代表。

4.2. 整体供给仍偏紧,龙头厂商扩产延续

被动元件供应紧张延续,边际或有缓解但交货期仍居高位。

2021年全球宏观冲击影响供给,下游PC、新能源等多点需求步入景气周期,被动元件开启供应紧缺周期,自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容感阻交期分别上涨30%-100%不等。

近一年以来消费类需求持续回落 ,部分应用领域(消费类为主)及部分产品(例如MLCC)供需格局发生逆转,被动元件整体供应短缺趋势边际或有缓解,但整体交期仍处高位。

主要厂商积极扩产,有望带动设备需求上行。海外主要厂商在高端市场扩产仍积极,头部被动元件厂商多于2021年公布以MLCC为主的扩产计划,缓解高端市场供应缺口;国内厂商为冲击高端市场及补足海外厂商释放的中低端市场缺口,扩产更为积极。

当前MLCC受消费类需求影响处于磨底阶段,后续有望迎来需求边际改善,各大厂商产能扩充计划预计正常推进,同时带来被动元件生产设备需求的上行。

4.3. 公司设备新品覆盖更多工艺,行业扩产周期之上再迎份额增长

公司是被动元件龙头厂商设备供应商,品类扩张+下游扩产有望迎来较大成长。

公司基于自身激光器及光学设备能力布局被动元件设备,早期开发了电阻划线、调阻及被动元件检测等设备,并服务于风华高科、顺络电子、国巨股份、厚声电子、乾坤科技、华新科技等知被动元器件厂家,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

2021年公司进一步进行品类拓展,在电阻设备领域,通过投资半导体公司进行测包机合作研发,目前已做出电阻测包机样机,有望打破日本厂商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在电感设备领域,公司开发了电感绕线、剥漆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设备,可用于一体成型电感绕线、剥漆等核心工艺。

随着下游被动元件厂商产能扩张以及自研设备品类增加, 公司被动元件设备业务有望在迎来较大增长。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5.1. 业务拆分与盈利预测

激光器:公司MOPA激光器全球领先,新导入锂电、光伏加工预计未来两年收入将有较大增长,产品迭代升级毛利率同步提升。连续光纤激光器切割业务逐步收缩,22Q4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明年新能源等领域焊接应用带来营收盈利双增。

固体激光器快速发展,毛利率维持高位。预计22/23/24年营收为6.96/8.81/11.96亿元,同比提升14.2%/26.6%/35.8%,毛利率为27.1%/34.0%/38.7%。

激光/光学智能装备:公司激光/光学智能装备多点开花,XR检测供大客户全检环节,新能源加工从激光器向设备延伸,被动元件设备覆盖更多核心工艺。

新领域设备盈利水平更优,预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预计该业务22/23/24年营收为7/12/22.8亿元,同比提升42.6%/71.6%/90.0%,毛利率为40.0%/40.0%/40.0%。

光纤器件:主要应用于光通信行业,2021年受益于海外数据中心需求增长较快,我们假设该业务增速逐步放缓,毛利率保持前期均值水平。

我们预计该业务22/23/24年营收为0.51/0.59/0.65亿元,同比提升20.0%/15.0%/10.0%,毛利率为28.0%/28.0%/28.0%。

其他业务:主要为技术和延保服务,我们假设该业务收入与毛利率平稳。预计该业务22/23/24年营收为0.57/0.57/0.57亿,毛利率为50.0%/50.0%/50.0%

综上,我们预计22/23/24年公司整体营收为15.04/21.97/35.98亿元,同比提升25.4%/46.1%/63.8%,毛利率为34.0%/37.5%/39.5%,归母净利润为1.1/2.7/5.06亿元。

5.2. 估值分析

选取产品或下游应用领域与公司相似的大族激光、锐科激光、海目星、联赢激光等激光器/设备厂商作为可比公司,22/23/24平均PE倍数为32.65/19/13.88。

预计杰普特22/23/24归母净利润为1.1/2.7/5.06亿元,对应PE 50.9/20.8/11.09倍。

6 风险提示

XR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公司XR检测设备主要用于大客户XR终端的生产检测,通胀及疫情影响或对XR终端出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大客户减少对公司XR检测设备的采购,公司业绩将受到影响。

新能源下游客户开拓不及预期:公司新切入新能源加工领域,当前下游锂电、光伏技术快速迭代,也催生了对各类激光器/设备的技术升级需求,若公司无法跟随下游客户实现同步迭代,则可能影响公司在龙头客户份额以及新客户开拓进度,导致公司收入不及预期。

被动元件厂商扩产延期、取消风险:当前被动元件整体景气度有所下行,若海外MLCC龙头因需求不振大规模推迟或取消扩产计划,则将对公司被动元件设备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连续激光器切割场景当前竞争已较激烈,当前各家激光器/设备厂商也在加码入局新能源加工场景,若后续供给过剩,则将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盈利能力将有所下降。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战略报告|管理文档|行业研报|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激光   激光器   新能源   光纤   光学   元件   业绩   电池   核心   厂商   加工   设备   技术   公司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