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古城

古城位于门源县城东南角三华里处。据《大通县志》记载:浩门古城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1年)所筑,原名达南城,此城建筑后210年间,金夏曾交替占领过此城,元代沿用,明代洪武八年修复此城,屯兵戌守。古城南沿高崖,北倚高梁,东西皆为深沟,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城北背依巍巍祁连山,山势嶙峋,状如舒展卧龙。城垣距浩门河北岸约一华里,高出浩门河床80米,呈长方形,东西长369. 5米,南北宽333米。东面马面4个,南北各3个,每个马面长10米,底宽4. 5米,顶宽4米,东面有明显的护城壕;现存的城墙高10米,底宽24米,顶宽2. 5米,城墙夯筑,夯层厚0. 1~0. 12米。东南角为大城门,门宽13米。城墙东北角缺口8. 2米,西北角缺口8. 6米。东西均为封闭城墙,四周都掘有护城壕,并以深壕为堑。城内曾有东西南丁字形三条大街、街道巷里,井然有序。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府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古城南北设九条街道,内地商贸往来不绝,生意兴隆,街市繁荣,居民殷实富庶,安居乐业。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古城失陷于蒙古人。传说蒙古族人欲攻此城长达十年未遂,终以智取胜。当年正月十五日,从冷龙湾达阪过来商队模样的蒙古族300余人,各牵骆驼一峰,每峰驮木箱两只,内藏歹人和武器。下午住进城北茶马市街道,并宣称为生意人,天将黑,城内军民开城门放河灯,点燃后放入河中漂流,即有文体活动的灯火景观意义,又有所放河灯流经长短卜算命运的迷信色彩。正当明月高悬,军民兴高采烈,欢度元宵佳节之际,牵驼人勾结内奸乘机闯进城门,突然从箱内跳出歹人与牵驼人约1000余名,皆手执兵刃,杀人放火,顿时城内火光冲天,血流满街,城陷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开城   蒙古族   古城   城壕   歹人   军民   城内   城墙   街道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