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欧俄博弈和国际能源涨价,对中国制造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机会

1

其实这次欧俄博弈和国际能源涨价,对中国制造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机会。

我们需要知道:越是高端的制造,对能源越是依赖。

比如,我们常说的化工产业(包括石油精炼、化肥、农药、医药、塑料橡胶,以及其它特种化学品等细分行业),原材料成本能占到其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而化工产业的原材料,主要就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精炼后的有机高分子产品。

这还不算完,化工产业不仅需要原材料,还需要消耗电力、汽油、柴油等能量,用于驱动“机器设备”,而电力、汽油、柴油等能量,最终来源还是来自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

综合下来,能源成本占化工总成本的比例,可以达到惊人的50-80%;也就是说,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每上涨1倍,化工行业的总成本,就会飙升50%-80%,影响巨大。

石油和开采机


2

与此同时,汽车制造中的能源成本,也是高得吓人。

比如,金属铝被大规模地用于汽车的车身面板、车轮、保险杠、悬架、动力电池壳等零部件中;而金属铝需要电解析出,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其它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动力电池原料、变速箱,也都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才能制造完成。

所以,能源价格飙升,对于汽车制造成本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

即使是很多人认为的高科技产品,也都是吃能源的大户。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芯片,就是靠消耗大量电能制造出来的,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一台ASML最新的EUV光刻机,-年就要消耗电量100万度;而像台积电这样的芯片大厂,目前拥有的EUV光刻机,就多大80台;

再加上台积电其它耗电机器,让其一家企业的耗电总量,就占到了中国台湾岛总用电量的12.5%;如果不是事实数据展现在我面前,我简直不敢相信。

同样,目前全球风头正劲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也是吃电惊人;截止到2021年,云计算消耗的电能,占到了全球用电量的8%。

高科技背后是高能源,能量要守恒,诚不我欺也。


3

而正是因为高科技和中高端制造,非常依赖能源;这次欧俄博弈和国际能源涨价,将会重创欧盟的高端制造产业,遏制欧盟高科技发展的势头。

道理很简单:欧盟能源自给率,只有42%;国际能源涨价,会极大地抬高欧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让其逐渐丧失全球竞争力;尤其是欧盟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高端机械行业,将无一幸免。

至于这两年欧盟心心念念,想要把先进芯片制造业引到欧洲的宏大计划,更是顾不上了。

更糟糕的是:欧盟高端制造企业,如果看到欧洲能源成本持续上升,失去希望之下;就会转变业务重点,将生产线和更多资本,转移到中国和东亚其它国家,从而造成欧盟进一步的产业空心化。

为了100%的利润,企业家是不会被国界所束缚的。

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事实上:有远见的欧盟企业,已经开始转移了。

比如,今年1-7月份,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就同比暴涨了23.5%;汽车巨头-宝马,化工巨头巴斯夫纷纷在中国扩大其生产规模,减少欧盟能源价格暴涨,对自己企业的影响。

以至于德国部分政客和舆论,开始爆炒“要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言论;他们担心德国企业进一步外流,会给德国本土的就业和经济造成重创。

但是,如果作为欧盟领袖的德国,不能解决能源价格飙升的问题;那德国企业还是会用脚投票,远走他乡。

汽车制造产线


4

这时候,有头条看官可能会问:既然是国际能源涨价,我们中国也不能幸免于难呀,为什么德国企业跑到中国,就能解决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呢?

我的回答是:有以下两个原因,导致我们中国可以较少受到国际能源涨价的影响。

一是因为:我国能源综合自给率高达82%,煤炭、电力100%自给,天然气60%自给;只有石油自给率较少,约为28%。

能源自给率较高,让我们国内的能源价格,可以较少地受到国际能源价格飙升的冲击。

比如,俄乌冲突以来,德国电价已经涨了2-3倍;而我们国内的电价,基本没怎么涨。

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我国6成以上的发电,来自煤炭燃烧;而煤炭我国是100%自给的;而德国发电的煤炭和天然气,大部分都需要进口。

二是因为:我们和俄罗斯保持了较好的关系,所以可以拿到(相对)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甚至能够以市场价5-7折拿到。

尽管我国石油自给率较低,但进口石油的价格,并没有欧盟涨得那么猛。

相反,欧盟因为和俄罗斯博弈,不能买俄罗斯的石油,只能抢购“供不应求”的中东石油;进口价格贵也就罢了,针对中东石油,还要重新建设配套的石油精炼厂,更是一大笔开支。

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购买石油产品的企业和消费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5

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目前中国的能源成本,是远低于欧盟的;这正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绝好机会。

趁着欧盟中高端制造企业能源成本高涨,产品丧失(部分)价格竞争力的关键档口;要敢于顶上去,和德国、法国、意大利企业,竞争全球的化工、汽车制造、高端机械市场。

与此同时,趁着欧盟中高端制造企业,产能不足的机会(由于欧洲能源供给不足),也可以快速做国产替代,收复国内市场。

总之,欧俄博弈的关键时刻,我们企业界不能坐着看热闹,要善于抓住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突变的时机,完成中国高端制造升级的弯道超车。

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能源   德国   中国   欧盟   煤炭   天然气   消耗   成本   石油   机会   国际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