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害己的挫折教育:满足家长控制欲的工具,害了多少孩子?

文 | 小虎

在孩子必不可少的挫折中,给孩子力量,引导孩子成长,是教育。企图故意制造挫折来增加抗挫折能力,则是十足的残害。

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两个极端:

一是过度保护下的娇生惯养,二是各种缺失下的挫折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玻璃心,承受能力差,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多经历挫折,长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挫折。于是乎,便热衷于“挫折教育”。

事实上,“挫折教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挫折与教育这两个词的组合,本身就是断章取义、偷换概念。

很多人理解的“挫折教育”,实质上就是满足控制欲的工具,除了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没有任何教育成分可言。

人生最不缺少的,就是挫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经历挫折的过程,从小到大,各种挫折躲也躲不过。

原生家庭无法选择,这本身就是个挫折。

最关键的成长期,再优秀的父母也做不到在孩子的每个行为中,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悉心引导,这也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挫折。

该玩的年纪,被迫超前学习,这个挫折大不大?

上了学之后,就更不用说了。成绩没达到大人满意,各种努力一点都不会被看到,各种打击、否定、斥责几乎充斥在每一天。老师的不认可、同辈间的比较、繁重的课业负担.....

进入职场,就要面对各种竞争和不确定的危机,成家立业后更是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人生,最不缺少的,非挫折莫属。

身为孩子的至亲,如果还想当然认为孩子无忧无虑,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还视为教育,真是要多蠢有多蠢,要多残忍有多残忍。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与自由,是孩子对抗挫折最硬核的武器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才能经得起严寒的侵袭。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与自由,不仅是成长的养分,更是孩子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时勇敢前行的底气。

这份爱,绝不是物质上的一味满足,那是溺爱,同样是很严重的伤害。真正的爱主要体现在:

在孩子必经的挫折中,用心引导,适当帮助,使孩子的心灵有坚实的依靠,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发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

当孩子开心的时候,和他共享喜悦;当孩子难过的时候,触摸他的心灵,发现内心的需要,告诉他,因为在进步,所以有困难,引导他解决问题,收获成长。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让他开心许久。

比如,一朵小红花,老师的一句表扬,同学的一个认可,学会了一个字,进步了几分,爸爸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用一张废纸叠出一个小纸船,用一点沙土摆出一个造型......

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爸爸妈妈和他一起开心,让孩子的快乐加倍。

孩子的情绪变化快,一件很小的事,能让他瞬间由开心变为难过。

积木没有搭好,别人学会了自己没学会,努力了没有达到目标,父母、老师或同学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伤到了心......

这个时候的孩子,最让他受打击的就是父母的否定和嘲讽,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给他认可和鼓励,带来力量,并教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说到了这些,也就不难想到那么多的孩子,并不是经不起挫折,而是太多的挫折早早就把他们击垮了。

因为,太多的家庭中,快乐和自由正是孩子最缺失的东西。

对于这些家长,不知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看不得孩子快乐,担心得意忘形;容不得孩子自由,担心孩子玩疯。

看到孩子玩得尽兴,心里想的是:就爱玩,不爱学,把这精神用在学习上就好了,有这功夫多做点题,多背几个单词多好啊。想着想着,就该去阻止了。

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了,早早就给弄了个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把孩子的假期变成了另一个学期,担心玩疯了,开学收不了心。

当孩子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点小进步,和大人分享喜悦的时候,等来的却是“这有啥值得高兴的?XX从没低过95分,跟人家比你还差得远呢!”瞬间快乐全无,满心失落。

当孩子做一件事没做好,难过地哭了,等来的却是“你看你,没做好还有脸哭?”

一个动作慢了,等来的就是“这么大了这点事都做不好?谁能管你一辈子?”

一个题学得慢了,等来的就是“你怎么这么笨?是不是上课没听讲?不好好学习将来去捡垃圾吧!”

即使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对孩子依旧不信任,一意孤行,不懂孩子,不肯放手,什么事都要控制,什么都要管。

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而且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对于幼小的孩子,这是多大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被反复折磨和摧残,潜能被早早耗尽,面对未来,内心就是灰暗的,哪里还谈得上自信、自爱?哪里还有激情去迎接更好的未来,感受未来的美好?

孩子从小处于这样的状态,还能指望他有好成绩,拥有成功和幸福吗?就算有好成绩,考进了名校,意义又在哪里呢?别说出类拔萃,基本的正常生活可能都会受影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学毕业生,不乏出自名校的,毕业后便躺平摆烂的成因了。

要说这些家长,肯定不是天生就这样,是因为他们成长在简单粗暴的教育中,从小就缺少心灵上的满足与滋养,内心匮乏。为人父母之后,认为这是最正常的教育,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内心惰性的借口,是赤裸裸的控制工具。

细思极恐啊!

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就是受害者,不会去想自己为什么不敢接受挑战,各种不必要的担忧充斥生活,夺走了很多快乐。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责怪从前的父母,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不同,也就注定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但是话说回来,教育是严谨的科学,有着本质的客观规律,不以环境和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务必与时俱进。

况且从前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尽相同,有用心的也有不用心的,很多教育智慧,到今天也依旧适用。

真正用心的父母,一定会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让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在孩子身上重复。

然而不得不说,时代在向前发展,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向后看的成分相当不少,“挫折教育”就是一个典型。

这些家长对科学育儿视而不见,各种抵触,随口就是过去挨打挨骂家常便饭,也一样都长大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很多今天犯法的事,曾经都是合法的,今天要是做了,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吗?

辛勤耕耘的庄稼,会长大;播了种之后坐视不管的庄稼,也可能长大。但是,结果能一样吗?

所以,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一定要弄清挫折与教育的真谛。唯有被父母接纳、理解、共情、尊重,被足够的爱滋养身心的孩子,才会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越是缺爱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越差。

例如,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面对的是与爸爸妈妈的分离,和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进入第一个集体。孩子对新环境各种陌生,各种未知,很可能缺少应对方式,这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挫折。

父母在孩子入园前半年,就要做足功课,基本的生活能力必须具备,通过和孩子参观幼儿园,准备入园的东西,讲有关的故事,强化在幼儿园里将得到的快乐,让孩子充满期待。

当孩子分享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就要放下一切,耐心倾听,和孩子共享。

当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不开心的事,首先要安慰孩子,然后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引领,用心示范,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并给予适当帮助。

当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通过跟孩子交流,跟老师沟通以及用心观察等方式,弄清孩子不想去的原因。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如果是幼儿园的问题,及时跟老师沟通。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背后强大的后盾,就会乘风破浪,不再把挫折视为困难,而当成一种探索和体验,就会极大地减轻畏难情绪。

久而久之,正向体验的增加,成就感越来越强,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就会培养出独立、完整的精神内核,面对未来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也就愿意迎难而上。

相反,如果敷衍了事,或是哄骗、暴力等粗暴方式,孩子的内心就会严重缺乏安全感,面对困难就会充满畏难情绪,面对未来更会因恐惧而畏手畏脚,这才是“承受力差”的真相。并不是承受不了挫折,而是缺乏心灵的依靠,不敢面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是独特的光源,在成长过程中若不断吸收能量,就会发出明亮的光芒。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父母在教育上的用心,也就是接纳、理解、共情、尊重。

育儿先育己,虽然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但必须遵照科学的教育规律,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在应有的自由中,实现身心灵的健康成长。

绝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偏离了初心,就会走向谬误,很可能带给孩子难以挽回的致命伤害。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延伸阅读一】每个孩子天生自带许多优秀潜质,能成就一个怎样的孩子,取决于内功而非外围,因为内功决定优秀潜质能否被激发。唯有内功先行发挥作用,外围才会产生价值。

保护好孩子的内功,就是给孩子建一所最好的学校

【延伸阅读二】溺爱,就是恐惧和焦虑加持下的变相索取,是赤裸裸的伤害,没有半点爱的成分,不容置疑!

溺爱的真相:恐惧、焦虑加持下的变相索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挫折   孩子   内功   幼儿园   内心   困难   用心   家长   父母   老师   工具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