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西医认识,综合效果反馈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青春痘)的病因:

一,局部因素:

1:局部皮脂腺分泌旺盛;

2:痤疮丙酸杆菌或者马拉色菌等感染;

3:毛囊堵塞;

二,内分泌因素:

1:激素分泌水平;(雄性激素为主)

2:某些内分泌障碍;

三,外在因素:

1:外界环境的改变与影响;

2:作息、饮食的不规律等等。

3:情绪障碍。

其中内分泌因素是重点,局部因素次之外界因素也得注意,不要让治疗功亏一篑。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无外乎三个字,“热、瘀、毒”。

热:1:肺经风热;2:脾胃湿热

3:肝胆火盛;4:心肝火盛

瘀:1:肝郁气滞;2:瘀血阻络

3:痰瘀互结

毒:热毒,脓毒型。对应西医讲的局部化脓,感染的类型。

治疗起来一定要综合各种因素,找准原因,辩证治疗,自然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对痤疮的辨证与治疗

1.实热证型(肺经风热、肝胆火盛、心肝火盛):颜面部或后背长红色丘疹,有的有脓疱,可伴随便秘、口臭等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数。

方用枇杷清肺饮、导赤散、泻白散加减。

2.血瘀痰凝型(痰瘀互结、热毒型):面部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瘢痕等多形损害,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数。

方用逍遥散、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脾胃湿热型:面部皮肤油腻,痤疮长的小而密集,有的有脓疱,可伴大便黏腻,每日便次多有便不完感,月经不调等症状,苔黄腻,脉滑数。方用保和丸、二陈汤。

4.冲任不调型(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病情常在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月经不调和痛经,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方用当归芍药散、二仙汤、丹栀逍遥散加减。

5.湿热夹杂淤血型(痰瘀互结):面部及后背潮红,长满细小带脓疱,散在结节样疱,有口臭,小便热,便秘,痛经,手脚凉等症状,舌质紫黯苔白腻,脉弦滑数。

方用保和丸、二陈汤、茵陈蒿汤、泻黄散加减。

以下为我之前一些患者的病例:

1: 患者:赵某某,2019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双侧面颊大量痤疮以及瘢痕,中医辩证属“痰瘀互结型”合“热毒型”痤疮。辩证用药治疗两周,痤疮已不再长,基本控制。继续治疗6周,面部基本恢复正常。继续用药8周后,面部已恢复正常水平。以下为患者传来资料图。

2:患者陈某某,女,25岁,2019年1月16日初诊。面部脂溢性皮炎,粉刺,痤疮。耳边,眉棱骨处,额头对称过敏。月经不调,推迟,有血块,痛经,乳房增生。肝郁气滞日久,情绪焦躁易怒,寐差。打嗝,口气,口干,口苦,眼干。心慌,疲乏无力。怕冷,上热下寒,午后还有潮热。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痤疮。中医辨证:湿热中阻,热重于湿,湿阻气机,阳气上浮,虚火上沿,发于头面而为虚火之征。患者脂溢性皮炎与痤疮亦为虚火之征,并伴有眼干,口苦,口干,唇干。湿阻中焦,隔阴于下,所以下元不固,月经不调,宫寒宫冷,月经量少,兼有血块,一派寒像与瘀血之征。治疗起来重在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疏肝解郁药的应用,并佐以温下元之药。此患者与一般的痤疮患者治疗起来有本质的不同,药物应用也更为复杂。

大体两个月内用过用药有:丹皮、丹参、黄芩、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败酱草、穿心莲、三棱、莪术、蒲公英、地肤子、白鲜皮、鸡血藤、川芎、紫草、茵陈、土茯苓、路路通、地榆、大风子、紫草、红花、当归尾、苍术……等等药物。

治疗不到2月,患者基本痊愈,面部仅留有少许瘢痕。具体患者反馈如下:






#痤疮# #你有什么治疗痤疮战痘的经历# #痤疮是什么# @快问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痤疮   瘢痕   虚火   月经不调   湿热   西医   面部   局部   患者   中医   反馈   因素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