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莫旗打造文化品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近日,在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闭幕,莫旗乌兰牧骑荣获团体金奖。第三届中国中学生曲棍球锦标赛暨2022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锦标赛、第二届中国小学生曲棍球夏令营在莫旗鸣金收兵。莫旗取得多项冠军。不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倾力打造文化品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莫旗充分依托悠久的历史和特色的地域人文资源,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全域旅游发展有更多的落脚点。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能力,助推全域旅游工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7月下旬,莫旗举办了首届(莫力达瓦)曲棍球竞技非遗传承暨文旅体融合发展大会,对莫旗经济社会、旅游文化、传统体育民俗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薪火相传的曲棍球

走进莫旗尼尔基镇,随处可见有关曲棍球造型的元素,花坛、路灯、楼房景观灯、城市雕塑、标志性建筑……曲棍球印记已深深烙刻在小城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波依阔他日克贝”,其中“波依阔”指球棍,传统曲棍球选择根部自然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粗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棍身较长。球,称为“朴列”,大小如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也偶尔使用骨球。

在莫旗人们对曲棍球运动的热爱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小到几岁的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挥起球杆一显身手。在各类传统节日里,曲棍球运动必不可少,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也随处可见人们参与曲棍球运动的情景。全国200多位专业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中有1/4来自莫旗,达斡尔族队员在中国男曲阵营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独立的曲棍球展厅里陈列着一块块奖牌,一根根不同时代的球棍,还有各种与曲棍球运动有关的物件,这些珍贵的资料记录和呈现了一个民族体育的源远流长和辉煌成就。

如今,全旗建立了17所曲棍球训练基点校,经过不断投入与建设,目前该旗二十几块标准化场地,国家曲棍球夏季训练基地也在其中,国内首个曲棍球专业密封场馆即将投入使用。先进的曲棍球场地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球队前来训练比赛,还有很多外国球队在这里集训。

莫旗,这个因曲棍球而逐渐被世界熟知的名字,已经和曲棍球运动联系在一起。


乌兰牧骑魅力四射

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闭幕,莫旗乌兰牧骑荣获团体金奖。本届艺术节共有22支乌兰牧骑代表队参加,莫旗乌兰牧骑带去《一江同系民族情》晚会。本台晚会以一江同系民族情为主线,展现了莫旗各族儿女在嫩江西岸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富饶新家园的多民族融合氛围。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莫旗乌兰牧骑收获满满,荣获团体金奖。女群舞《鸟之语》荣获表演奖一等奖、创作奖一等奖,男女群舞《野趣》荣获表演奖二等奖、创作奖二等奖,男声四重唱《各族人民紧跟共产党》、女声小合唱《莫力达瓦的春天》荣获表演奖三等奖,队员敖南荣获一专多能比赛三等奖。

  莫旗乌兰牧骑诞生于自治旗成立的第二年。从那时起,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伴随着自治旗一起成长,还被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为莫力达瓦的“映山红”。

  莫旗乌兰牧骑自己编排、创作、主演的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分为《梦回契丹》《梦断天涯》《筑梦家园》《圆梦故土》四场。整部剧通过史诗剧的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年代的典型事件通过歌舞的表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坚韧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恢弘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现出了达斡尔人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风貌,以及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这部民族歌舞史诗剧的编排过程,就是一个老中青传帮带的过程。在一次次的编排交流沟通中,老一辈把这些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讲给年轻人,再由他们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梦唤千年》只是莫旗乌兰牧骑众多文艺节目创作的一个缩影。几代乌兰牧骑队员,扎根基层、走进群众,在作词、作曲、编舞、编剧等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创作出了一批批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水源地”。群众艺术的“百灵鸟”莫旗乌兰牧骑多次被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评为先进集体。先后在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荣获集体金奖;2017年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表彰大会,又荣获“十佳”乌兰牧骑称号。面对璀璨的荣誉,这支红色队伍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旧脚踏实地的坚持着扎根生活沃土,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发挥“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的综合功能。每到一处,在演出前后,队员们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分别担任政策宣传员、图片展览讲解员、报刊图书传送员、群众文艺辅导员。

  随着乌兰牧骑的硬件基础建设、艺术业务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莫旗乌兰牧骑的人员编制、单位场所、交通工具、演出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各种必要条件的逐步好转,旗乌兰牧骑也跨入了新时代,向着“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新征程继续前行。



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目前,莫旗已有“曲棍球”、“鲁日格勒”、“乌春”、“扎恩达勒”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木库莲”、“达斡尔车制作技艺”等18项民族文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2014年又被评为“萨满文化之乡”,为了更好传承保护这些艺术瑰宝,2014年达斡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展出。

  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地处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达斡尔族人民生产生活比较多元,从早期的狩猎、游牧、放排经商到后期的农业文明都有涉猎,一般都依山傍水而建村,渔业也比较发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民与各族同胞一起创造了别具特色、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也传承了许多诸如达斡尔族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手工技艺、民俗等民族传统非遗项目。莫旗旗委旗政府为更好地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当地非遗文化达到文旅融合发展目标而举办本次活动。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莫旗传统曲棍球、哈尼卡剪纸“乌春”“鲁日格勒”等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越来越多。曲棍球、鲁日格勒、扎恩德勒、乌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1项文化保护项目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莫旗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发展体系,并通过多项举措弘扬民族文化,有效促进了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编制了《达斡尔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档案,共有文本145本(册)、光盘62本、照片档案15册,这些资料是莫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传承人苏梅,先后在马耳他共和国、日本、斐济、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卡的展示、传播活动,对哈尼卡这个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走向世界,更具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非遗”的称号不仅是文化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莫旗在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推进了非遗项目与冰雪运动、旅游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展现出独特魅力。




来源:莫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谢红
监审:刘贺楠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13

标签:达斡尔族   达斡尔   呼伦贝尔市   乌兰牧骑   遗文   曲棍球   民族文化   助力   文化遗产   物质   民族   品牌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