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走到了这一步,证明了冯小刚说的那句话,真对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

因为沈腾,中国电影市场终于燃起来了,上映11天20.6亿票房,票房占比超过65%,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个大盘。

然而,沈腾这边越热闹,就越映衬出另外两个人的落寞——

黄渤和陈思诚。

又有谁在意呢?就当沈腾在榜首大肆敛财时,在榜单的第16位已经悄然落幕,正在为这一场失败收拾残局。

一位,是中国首位百亿影帝。

一位,是中国首位百亿导演。

怎么现如今,100+100反倒等于2亿了呢?

《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失败,当然要归咎于电影质量不行,陈思诚近几年的号召力也因为《唐探3》的口碑暴跌和一系列私人琐事大打折扣。

但话说回来,即便是陈思成江河日下,但有“黄渤”这俩字也不至于止步2亿吧?

百亿影帝黄渤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有些事儿,该说说了。

黄渤的“百亿影帝之殇”

如果将时钟拨回四五年前,只要有黄渤出现的娱乐报道,评论区必然是满堂喝彩——

“说得好!”、“情商高!”、“反应真快!”

彼时的黄渤是高情商的代表,是奋斗成功的图腾,更是风头无两的票房保证。

但时过境迁的是,如今再刷到黄渤,评论区马上就会有网友抖机灵说起一个段子:

记者问黄渤“吃了没?”

黄渤答“吃了。”

网友:“高情商!”

这显然是在讽刺媒体对黄渤情商人设的渲染,而在人设被戏谑,标签被嘲弄的背后,也是昭示着“老好人”黄渤,在中年迎来了第一次口碑失控。

这并不是黄渤第一次票房触礁。

2019年,电影《被光抓走的人》虽然是四个故事线,但海报却以黄渤为绝对C位,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宣传方都把所有筹码一股脑压在黄渤身上。

结果,这部电影仅拿下7089万惨淡收场,甚至鲜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

今年《外太空的莫扎特》失败同时,一些质疑黄渤票房号召力的声音甚嚣尘上,在互联网的角落暗流涌动。

这虽然是今年的第一次,却是每年都会上演的戏码。

几乎每年都会有质疑黄渤的新声音出现,余音烧梁、此消彼长。

18年、19年、20年、21年……这些声浪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是时候,解开围绕黄渤的三个问题了

一,票房

有人说:别看他是第一个百亿票房男神,但他的票房水分一点都不少。

不信?咱说道说道。

黄渤票房暴涨的分水岭是12亿的《泰囧》,这是徐峥+王宝强+黄渤三驾马车的经典合作。

但电影戏份相对更多的是徐峥与王宝强,他们一个主刀幕后一个侧重表演,各司其职,互相成就,反而黄渤是戏份最少的那个,也是坐享其成的那个。

再说《心花路放》11亿,黄渤+徐峥双男主,也就算半个主角。

下一部《寻龙诀》16亿,陈坤男一,舒淇男二,“王胖子”黄渤顶多算三号位。

再算上《鬼吹灯》这个IP,这含金量就更稀释了。

还有《疯狂的外星人》22亿,又改成了黄渤+沈腾双男主。

沈腾的号召力不用赘述,再加上宁浩和春节档加成,这又是一笔糊涂账。

然后票房还有只有几亿的《厨子戏子痞子》、《痞子英雄》、《亲爱的》、《无人区》等等电影。

虽然票房不给力,但黄渤依然是盟友众多,先后与张涵予、刘烨、张译、徐峥、宁浩等等平分天下。

而剩下的《夺冠》、《西游降魔篇》、《大闹天竺》和《我和我的》一系列拼盘电影就更不用提了。

戏份不多,票房不少,这几部电影加起来将近86亿,但戏份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男主。

说白了,黄渤爆红后真正挑大梁的电影只有《101次求婚》、《记忆大师》和《一出好戏》。

这其中《101次求婚》是网络电影,《一出好戏》自编自导自演噱头拉满,还有张艺兴+王宝强+于和伟暗中加持,最终斩获13.55亿。

而《记忆大师》可以说是黄渤近十年来,唯一一部没有票房大咖帮衬,没有任何噱头加持,踏踏实实担当男主的电影。

多少票房呢?

2.9亿

有网友把黄渤所有客串、拼盘、戏份极少的电影剔除,就算放低标准把所有双男主和三主角的电影都加上。

他的总票房也不过是67亿,距离百亿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为此,这些对黄渤存疑的网友帮黄渤起了一个外号,叫“黄蹭蹭”。

说他票房都是蹭的是华而不实的,是虚有其表的,甚至是狐假虎威的。


当然,票房泡沫的虚假繁华并不能都归咎到黄渤身上。

毕竟这种计算方式是业内人士的自嗨,几部拼盘电影和主旋律就能将欧豪、杜江、韩东君之流送上百亿宝座,这噱头早就没了含金量。

但所谓枪打出头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谁让你是第一个享受“百亿票房男神”红利的呢?

二,演技

黄渤变了,他的演技正在经历从体验派到表现派的巨变。

走进镜头前,黄渤从没系统接受过表演教学,即便是决定做演员后,黄渤也不过是在北电高职班学了两年配音。

但他热爱表演胜过一切,因为他除了表演一无所有。

早期黄渤只饰演小人物,也只会饰演小人物,北漂失败和创业破产等经历让黄渤与底层人民有强烈的共通性,这就像一道阀门,他可以随时改变形状以适配各种小人物。

为了演好角色,黄渤会用尽一切办法体验环境,触摸到角色的存在,就像乩童请灵上身,黄渤也会掏空自己,让角色的灵魂住进来。

《生存之民工》时,黄渤与民工同吃同住几个月,《疯狂的石头》时,黄渤执意要求道具组将真污泥抹在脸上。

所谓“真听、真看、真感受”。

就是这种突破第四堵墙的真实,让镜头内黄渤摇身一变成了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每个下意识的动作都那么自然鲜活,他与角色达成了灵魂共振,就像是黄渤撤下了自己的外皮,露出一个又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

他可以是木讷的,羞涩的,张狂的,甚至是爆裂、愤怒、不可一世的。

但所有的角色,都是属于他灵魂的一张切片,我们能看到黄渤在与灵魂对话,在与角色对话,在与观众对话。

黄渤说,自己最佩服的演员是李雪健,他用骨血演戏,能将魂和角色纠缠在一起,最后根本分别不出这是到底是谁。

所以他非常讨厌设计。

在拍摄《亲爱的》时,黄渤在纪录片中观看角色的原型“彭高峰”,当他看到彭高峰万念俱灰时,没有痛哭,没有崩溃,只是站起身溜达了一圈,甚至做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

他这才察觉到,真正高级的表演是不需要设计的,是真情流露的,是无数个真实的瞬间融合而成的。

黄渤将这一段融入到了表演中,贡献了令人交口称赞的高能段落,但这也成了近几年黄渤唯一出圈的表演。

因为这种浑然天成的灵气,随着黄渤声名鹊起,挥发了。

现在的黄渤虽然没有放弃小人物,但标签却越来越明显,唯利是图的马戏团老板、阴鸷狠毒的凶手、正能量爆棚的快递员...那些极具商业性的标签侵占了他所有角色。

从人物为先变成了标签为先,这种内化到外化,昭示着黄渤心境的上浮。

而与此同时随着《极挑》的播出,那个机关算尽、巧舌如簧的“青岛怪蜀黍”又在全国观众面前闪亮登场。

那个执拗、敏感、遇到人会下意识低头的“黑皮”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了角儿,昂首阔步走在人生道路上的百亿影帝。

野路子出身的黄渤,终于走正了。

但他表演中属于灵魂的部分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设计,更多的动作,更多的章程与套路。

《夺冠》中,黄渤饰演的角色被原型陈忠和勒令剃名。

许多人说,是因为黄渤演什么都是自己,跟原型根本没关系。

《我和我的家乡》黄渤饰演贵州村民。

本是大山人的他,面对UFO和突如其来的城市科研人员应该有强烈反差,但他的表演更多的是嘲弄和笃定。

自信洋溢,乐观憧憬,那画面更像是黄渤带着王宝强录《极限挑战》。

还有这次《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诚是个多么会宣传的人啊。

但思来想去,竟然在黄渤身上找出了一个“纸巾”的话题,说他在拍一场给儿子钱戏的戏份中,特别在兜里放了一张褶皱的卫生纸,表达出角色的窘迫。

没有演技,只有设计。

但如果你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全片就不难同情陈思诚,黄渤这次又是用一张脸演完了全片。

甚至在一个包袱中,还出现了9年前《降魔篇》一模一样的动作。

2021年,冯小刚首次执导电视剧《北辙南辕》,其中一位女主是新晋演员,黄渤客串一位顶流演员。

为了突出演技落差,冯小刚安排了一场戏,让黄渤与女主对戏的过程中,一边说数字一边哭诉。

黄渤声泪俱下,情深似海,一场戏把女主演到无力招架。

镜头外,饰演导演的冯小刚感慨:

“这演戏都演成精了。”

当时,很多人赞叹黄渤演技超神,将悲喜剧融会贯通,面部五官的把控已臻化境。

然而却很少人知道冯导的第二层讽刺:

演戏演成精了,不是好事。

镜头内外的黄渤已然是一种人,他可以在快马加鞭地赶场中,仅用十几分钟就哭成十多年未见的样子,也可以在不知道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光说数字就爱的难舍难分。


当感情的共情变成了理性的试探,当质量变成了数量,这证明了青岛小子黄渤终于成了大明星,一位追梦人也终于被资本异化。

说白了就是,日子过好了,脚不沾地了。

班尼路,对他来说也不是大牌子了。

三,环境

不止黄渤,整个市场都在下沉。

黄渤成名的题材是黑色幽默,但黑色幽默除了搞笑之外,最重要的是揭露现实,甚至是诉诸暴力,而眼下的市场环境,根本不可能再有往日那般宽松,贵为黄渤对这种角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更何况,对导演而言黑色幽默也不赚钱。

当初黄渤的两个领路人,一个管虎一个宁浩。

宁浩从《疯狂的外星人》到现在就两部电影问世,一部《我和我的家乡》一部《我和我的祖国》。

他不“疯狂”了,反而把身位借给新生代们,用“坏猴子72变计划”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导演,甚至竟像母亲一样耳提面命,一头猛拍主旋律,一头寄希望于孩子们身上。

而管虎,那个生猛粗劣,野性十足的山东大汉。

这几年也开始没完没了的《八佰》、《金刚川》。

这些年,我们的蛋糕越分越大,从100亿到200亿,从300亿到500亿,2019年甚至到了642亿票房。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还真没准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

黄渤说:现在票房过亿都不叫事儿。

但票房越来越高,人心却越来越浮躁,没完没了的翻拍,没完没了的烂片,几千万拨款三两个月杀青,上映过亿就分钱,扑街就另起炉灶,这成了电影公司的基本操作。

曾发誓不拍烂片的秦昊吐槽:

“当我看见熟悉的大导演们,都开始拥抱流量,我发现,我被骗了”

后来他也一头扎进了娱乐圈,拍剧、通告、上综艺——

去他的神秘感,赚奶粉钱才最重要。

所以,黄渤的现状是整个行业的现状。

很多时候不是他不进步,而是这个环境,不允许他进步。

“黄渤崇拜”式微,证明了国产电影在变好

别绝望,黄渤的处境也证明了某些环境正在变好。

谁呢?

观众。

终于不吃名人崇拜那一套了。

记得在2017年,冯小刚在上海电影节就“为何现在烂片横出”的问题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一句话:

“因为有垃圾观众,才有那么多垃圾电影。”

时至今日,我想不少观众仍然余怒未消,认为冯小刚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但无独有偶,一位在电影节堪称神一样存在的导演,也说过类似的话——

黑泽明

“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电影院只放垃圾片,观众很容易相信那就是电影。”

你看,虽然是一个意思,但黑泽明说出来是不是就有理有据?

可冯小刚也是话糙理不糙,消费者之于资本是逆流关系,但总会间接影响,常言道“买卖就没有杀害”,如果烂片上映后就必定赔钱,那肯定会抵消掉大部分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

就比如说滕华涛,他一定不会拍《上海堡垒2》了。

但将时钟拨回五六年前,那是中国电影最黑暗的日子。

那冯小刚开炮的2017年说,这一年王宝强的处女作《大闹天竺》在一片骂声中拿到7.56亿票房。

他心知肚明这是一部烂片,但还是挡不住人们买票,最后干脆亲自领金扫帚奖,以此谢罪。

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后就口碑稀烂,豆瓣只有3.9分。

但上映首日就拿下1.69亿票房,3天就破3亿。

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前任3》。

一个狗尾续貂的标准烂片,脑门上都烙上了“圈钱”二字,却因为出色的短视频营销一骑绝尘,用3000万成本博得19.4亿票房。

将视角拉开,那几年还有郑宝瑞斩下22亿的西游记系列,王晶狂卖26亿的《澳门风云三部曲》,邓超的导演神作13亿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鹿晗+井柏然破10亿的《盗墓笔记》,大鹏都纳闷为何能卖到11亿的《煎饼侠》...

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郭敬明的《小时代》。

骂声越高声势越高,评分越低票房越高,似乎全国人民都换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喜欢看烂片。

《小时代》一共三部,最后郭敬明还一分为二剪开分两部上,在那个张艺谋才卖2.9亿的年代,他一个人就狂卖了18亿。

《小时代》可以说是国产电影之耻,它铭记了一个“审丑”的时代,一个越黑却越会红的畸形消费市场,而酿造这一丑闻的背后,只是只因为强大的盲目崇拜——

“我哥哥/姐姐拍的,我必须去看。”

再将时钟回拨到2006年。

那一年,张艺谋在张伟平的教唆下筹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把雷雨改成古装,甚至为了票房与噱头不惜采用当红小生周杰伦,成了国内首批拥抱流量的大导演。

而同时,贾樟柯那部威尼斯金狮《三峡好人》也同期上映。

结果《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一片骂声中狂澜票房,一不小心斩获2.9亿,直接锁定2006年冠军。

而《三峡好人》呢?

30万。

差了近1000倍。

后来,贾樟柯在北大宣传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就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

如今16年过去,现在的市场,终于迎来了转变。

我不能说人们都会关心“好人”,但最起码都不会去崇拜“黄金”了。

上一部电影垮了,下一部吹的天花乱坠也没人看,口碑不好,宣发砸再多钱也是徒劳。

什么宇宙,什么影帝?

看电影前,人们更在意的是口碑,是演技,是剧情的触动。

不是主创的名人效应,宣发的噱头,和一句自我催眠性的“他/她演的我必看。”

今年的七夕节,那些随随便便就能骗几亿的爱情烂片都扑了个空。

而《隐入烟尘》这种无卡司、无投资、无宣发的文艺片竟也能拿到1800万票房,超50万人观看。

同样的,安静讲完一个故事的《狙击手》6个亿,蹭运动员主旋律的《我心飞扬》只有600万。

这一百倍的差距,是万千观众的一张一张投出来的风向标。

中国的观众变得可爱了。

市场,也正在变好。

所以,黄渤,也请你也快点变好吧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莫扎特   戏份   噱头   影帝   演技   票房   导演   观众   角色   电影   冯小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