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书场忆旧

夹杂着水乡特有的吴音小调妙趣横生,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童年时光。

  日前,去苏州平江古城,发现这里依旧保持着自宋代以来的端庄秀丽,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里有梅雨季节散发着历史气息的雕花门廊,也有小巷拐角蜿蜒着藤蔓异草的曲径通幽,更有街巷深处绕梁的弹词开篇。我倚着窗台,静静聆听那轻清柔缓的吴音夹杂着水乡特有的小调,妙趣横生,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童年时光。

  离家不远的万航渡路上,有一家福园书场,是一幢二层楼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在曹家渡周边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了。一走进书场,一股老房子特有的味道便扑鼻而来。书场里有座位220只,都是长条的硬木背靠椅,坐下时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记得当时的门票是一角五分,泡一杯茶叶末子茶是八分钱。允许观众自带杯子、茶叶,免费提供开水,因为刚巧隔壁就是老虎灶。

  儿时,随父亲去曹家渡健民浴室洗澡后,父亲必要拖着我一起去福园市场听一场评弹过过念头。评弹的雅音妙韵常让他流连忘返。简陋的舞台上,评弹演员把惊堂木往台面上一拍,刹那间,交头接耳的观众变得鸦雀无声。评弹演员男着一袭长衫,女穿一件旗袍,指尖一拨,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三弦琵琶悦耳淙淙。父亲凝神屏息地聆听着历史故事,有时台上的演员唱到精彩处,他居然也会旁若无人地跟着哼起来。演出中间有十余分钟的时间小憩,演员们会放下乐器,松弛下坐得笔挺的身段,直直腰、喝口茶。此时,父亲会挤到台前,与演员打招呼、拉家常,演员们也毫无架子,捧着茶杯,与听众说说笑笑。福园书场没有食堂,演员吃住都在书场,生活都要自己动手自理,老观众们时常会在家里烧了“好小菜”,装在饭盒里送到书场给演员们。

  福园书场的隔音条件非常差,外面便是车水马龙的万航渡路,说到最精彩时,常会煞风景地传来车子的高音喇叭。时不时还能听到马路上小贩的叫卖声。书场隔壁有一条狭长的小弄堂,有名家来说书,会安排早、午、晚三场。早场说书时,软糯的音调和生活化的故事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而一墙之隔的弄堂里,孩子们对大墙里充满好奇,费劲地趴在门缝上往里瞧,一个个轮流着看“西洋镜”似的。在弄堂里洗衣做饭的人有时还会竖起耳朵想听点什么,除了清脆圆润的琵琶声和三弦声听得分明,弹唱的文辞内容却是朦朦胧胧的。更有趣的是,弄堂里主妇们刷马桶的声音,书场里的观众也听得真真切切的,邻居“吵相骂”的声音也时常冒出来,居民生煤球炉的浓烟和炒菜的味道也会钻进来,可书场里的观众们对这一切似乎习以为常,谁都不在意。也许,这反而是真正扎根人间烟火的艺术况味吧!

  书场里有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是老观众,有的还是老邻居,坐的是老位子,风雨无阻,每天不听一场就像失魂一样。冬日里,老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捧着汤婆子、热水袋甚至是盐水瓶,有的还捧着一只印有某某厂“先进工作者”样的搪瓷杯,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多年听书,使他们成了老朋友,有的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几天不见,就会互相牵记。无奈,时光流逝,一些老位子变成了空位子,而被流行律动塞满双耳的年轻人,是很少会去填补这些空位子的。福园书场开始萧条,从每场加位子,到空出许多位子,到取消夜场,改放武打片录像招徕青年人,特别是外地来沪的农民工……随着旧区改造的拓展,2003年,福园书场正式关门谢客。

  (陈建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书场   航渡   评弹   妙趣横生   弄堂   位子   观众   演员   父亲   时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