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月动力电池:宁王豪横,迪王猛追

一超一强,强势占位。

6月,新能源销量迈上新台阶。同样联动着,动力电池的装车量,登上新高度。

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7.01GWh,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46%。对比近三年历史月的数据,该月装车量已经是最高的。

“一超一强多群狼”

风光一片灿烂。以半年计,该是怎样的格局?

1-6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2.5GWh,断层式领先,居于首位,市场份额达到了47.7%。

与去年1-6月相比,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总装车量“已翻倍”,但市场份额却下滑1.4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的是比亚迪,1-6月总装车量为23.78GWh,相当于是去年同期的3倍,市场份额提升到21.6%,增长了7个百分点。

继A股市值破万亿之后,比亚迪也能称为“迪王”了。在绝对量上,与宁德时代仍有较大差距,但是,比亚迪的增长势头确实更猛。

“一超一强”,头部格局短时间内很难被撼动了。

再往后看,群狼环伺,但狼群间的争夺也很激烈。

去年1-6月,排名第三的是LG化学。但是,今年1-6月,中创新航(中航锂电更名)、国轩高科火速上升,分别排在第3、第4,LG化学已经排在了第5。

而且,在诸多企业装车量翻番增长的大背景下,LG化学“不升反降”。究其原因,LG化学与特斯拉捆绑严重。只要特斯拉产量波动,三元锂电池的需求波动,LG化学也会跟着起伏。

比如,单看今年6月的装车量,LG化学冲到第3,只是因为特斯拉产量激增了。第6到第9,半年装车量超2GWh,算是同一个台阶;第10到第15,2GWh以下,又是另一个世界了。

价格问题何时休?

纵观上半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关键词是“涨价”。

疫情、战争,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内在原因则是,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同时在贪婪资本的挟制之下,线下的原材料成交价、线上的相关股交易价,都被拉高了。

镍、钴、锰等贵金属价格,最先上涨,后来轮到了碳酸锂等基础材料的价格“水涨船高”。上游产业“喜笑颜开”,上涨的成本从原材料端,朝着动力电池企业转移,再“击鼓传花”到车企,最后加价到消费者头上。

或许是“吹风”渐久,而诸多车企也开放了“提前下定享原价”的窗口期,消费者对电动车涨价早有预期,俨然一派接受了“电动车涨价”的心态。

事实上,车企没赚到钱,动力电池企业也没赚到钱。比如,之前“宁王”股价回落,原因之一是第一季度财报“增收不增利”。毕竟,“涨价”的利润都被上游卷走了。这并非一个正常的局面,只会让更多的参与者不满。

最终一定会倒逼车企、动力电池企业重新梳理整个产业链。

产业链的矛盾远不限于此。车企、动力电池企业之间,同样矛盾重重。

一方面,其他动力电池企业,绝不愿意看到“宁王”独享蛋糕;另一方面,车企也不愿“宁王”持续做大,反过来挟制车企。

只是,目前的情况在于,像“宁王”这样的头部企业,规模效应已经滚动起来,“后来者”难有相当的成本优势,同时,动力电池要与整车做匹配,在设计之始就要磨合适配,纵使车企寻找“二供”,在匹配上花的功夫也不会少。

但无论如何,车企一定会有所动作。一条路线,是选择头部以外的供应商,平衡供应商“独大”的风险;另一条路线,手眼通天的,甚至会探到更上游的供应链,直接在“矿山”层面消化风险。

就连一直封闭的比亚迪,也在尝试走出封闭,尤其将来弗迪拆分上市后,更需要扩大朋友圈,才真的有可能与“宁王”分庭抗礼。

还有一个现状,值得单独拎出来聊聊。

动力电池行业在规模上逐渐壮大,但技术又来到了新的瓶颈期。

如今的创新,多数集中在结构、工艺层面。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主要在结构上采用CTP形式,Pack的能量密度有所增加,但Cell的能量密度由材料决定,并未有质的提升。

零跑、特斯拉的CTC,以及比亚迪的CTB,则是将电池包和车身整合为一体。比如,特斯拉CTC底盘,就将座椅直接固定在了电池包的上盖板处,仍然是结构的创新。

在繁花似锦下,我们也应该思考,真正的下一代电池何时到来?

是固态电池吗?我们的准备是什么?至少,从最近流出的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榜单上,国内企业似乎落下一程。

越繁荣,我们的危机感应该“更紧绷”。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豪横   宁德   特斯拉   动力电池   固态   百分点   头部   电池   化学   时代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