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能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需能源主要由传统的化石能源来担纲,并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资源依赖。当下世界,能源产品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多的时候成为了政治博弈的一种武器。谁的资源禀赋好,谁的话语权就大。俄乌冲突中,石油天然气成为俄罗斯反击美西方干预的大棒。美国通胀高企,拜登也不得不将于近日屈尊去拜访他认为在人权方面有严重污点的沙特王储。

就资源禀赋而言,世界上没有那个地方比中东更为出色。石油天然气不仅蕴藏量世界第一,更为关键的是它的开采成本也非常低。中东的地形和地貌不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但上帝给他开启了另一扇窗,单纯依靠能源出口中东人民也可以过上好日子。

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全球已探明的储量也仅供人类使用不到100年,即便新的勘探技术出现可能会发现新的资源储量,但这总归有枯竭的一天。况且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了。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进行能源转型,这已势在必行,已成世界共识。能源转型的方向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石,亦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引擎。

在传统能源方面,我国富煤少气贫油,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近几年原油达到了74%,天然气达到了45%,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掣肘于地缘政治。发展新能源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关乎到我们未来的能源安全。想想当下欧洲各国在能源方面的水深火热,就不难理解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快马加鞭。

相对于传统能源对资源的依赖,新能源则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无能是水电、光伏、风能、核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还是能源的储存、传输都有极高的技术门槛。所幸的是,我国布局较早,谋划得当,在这些技术领域,我们都处于世界的第一梯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技术的加持,我国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装机总容量和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国的风电和光伏主要布局在西北部,这是因为西北部在发展风电和光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北部不仅风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而且有大量的荒漠和戈壁,这些不毛之地要发展农业则极为不易,但却是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绝佳场所。


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我国的荒漠积(含沙漠)261万平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其中纯沙漠面积积约70万平方公里, 戈壁滩面积有5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和戈壁滩面积比我国平原面积还大。

从能源禀赋来说,中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地区,面积广阔,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比重60%以上。

目前我国经建成了包括200万千瓦的库布齐沙漠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山东能源400兆瓦阿拉善盟风电场在内的数十个大型风光电项目。现在又规划要在沙漠戈壁地区新建4.5亿千瓦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这是堪比20个三峡的发电产能。


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但这还远远不够。有人计算发现如果将我国荒漠化面积的1%用来发电,其装机容量就要比目前我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还多。如果把数字扩大到20%、30%呢?那岂不可以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这可是能源大咖中东也不敢奢望的事啊。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纸上谈兵,世界上沙漠多了去。是的,地下的石油天然气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明它的储量,对于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光伏来说,的确可以在纸上算出它的潜力。尽管非洲有世界第一大沙漠,风光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他们没有掌握开发技术。所以,谈新能源一定要将自然资源和技术相结合。

中东的沙漠地下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而我国西北部的沙漠上面可以发展风光新能源。沙漠无论在哪里都能与能源关联,这是不是沙漠的“宿命”呢?那么,在我国的西北部是不是可以建设一个新能源的中东呢?

在西北部的沙漠、戈壁上大规模开发风能和光伏新能源,目前我们技术上是可行的。成本方面,技术迭代和生产规模带来的成本下降,风光发电已经可以做到平价入网了,政府对行业的补贴已开始慢慢退出市场了。风光资源对天气依赖很大,其发电的间隙性、波动性对按火电、水电的特点构建的传统电网冲击很大,需在电网侧建造大量的储能装置,才能消纳这些绿色电力。

相对于发电和输电技术,我们的储能技术落后一点。如果现在让风光电替代大部分火电乃至全部火电,储能设施上的投入会带来用电成本的大幅上升。这是当前网络反对大规模上风光电的主流观点。站在企业的角度纯粹从经济方面考量,显然没错。但如果从国家层面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在我国西北大规模开发风电和光伏产业,企业只收获经济效益,国家还需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青藏铁路如果只算经济账是行不通的,但最终能成是因为社会效益高啊。光伏不仅发电,还治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效果比国家单纯投入大量资金去治沙效果还好。同时,每年海量的新能源项目投入,会给当地带来多少的就业,带来多少家庭的致富,这不就是西部大开发+产业扶贫吗?正因为沙漠光伏和风电有相当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才会给予行业补贴。当然,仅仅给予补贴还不够,为了避免企业跑偏,国家必须主导项目才能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落实,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众多的政策和规划的原因。至于如何降低储能成本,无外乎两种方式: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下降。其实现路径也非常清晰,按照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重走一遍就行。

补齐了储能这一环,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将拥有从发电、储能、输电到电网建设的全产业链的优势。以我们在大项目建设方面的举国体制和“基建狂魔”实力,完全可以快速地把我国西北部的荒漠打造成新能源的中东,世界的能源中心。其庞大的产能释放的绿色电力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国内市场的需要,还可以惠及整个亚欧大陆。

与我国西北部接壤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南亚的印度,电力都极度短缺。现在的欧洲,因为北溪一号的断气,许多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都宣布重启煤电厂。到时我国西北部荒漠的绿色电力是不是可以利用特高压输电技术通过一带一路,沿着中欧班列的线路销往亚欧大陆呢?中国是不是可以倡议和主导构建国际能源互联网呢?

所以,我们西北部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建设要突破国内的产业思维,应该站在全球的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的高度来审视,来定位。

中国西北部将会因为定位的改变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未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将不再是金色的死亡之海,而是绿色的能源之海。


中国西北,下一个中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中东   风能   荒漠   新能源   中国   沙漠   成本   能源   我国   资源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