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此刻夜读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社交平台的“晒娃”行为已于不经意间为孩子编制了一份“不可磨灭的档案”,《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的作者由此入手,细致且犀利地呈现了儿童信息过度共享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儿童自身成长可能产生的危害等,为“晒娃风潮”敲响警钟。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晒娃请三思:

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

莉娅·普朗科特 / 著

张昌宏 /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01

如果汤姆·索亚生活在当下现实世界中,他一定会被警察逮捕。马克·吐温在其名著的第一章中对汤姆的所作所为就有描述。他在午夜时分偷偷溜出监护人的屋子,殴打了镇子上新来的小孩。19世纪40年代,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小镇没有职业警察,因此他可以逃过一劫。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2011)剧照

为了和经典小说中的汤姆·索亚区分开来,我们不妨把当代语境下的“汤姆”称为“汤米·索”。如今,汤米·索该是当地派出所的“红人”。警察、老师和法官会采用数字技术监视和记录他的活动。在与汤米·索相关的案件纠纷中,他会无意间向政府提供自己有罪的所有必要证据。因为他在社交平台和其他数码平台上留下了各种活动记录。这就相当于在案件审理中,汤米罗列出一系列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不过,本书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汤米自证有罪的行为,而是他的监护人波莉姨妈。本书要讨论波莉姨妈怎样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描述有关汤米的事情:“蓝色警灯在我卧室窗外闪烁不停。警察又把我叫醒了。汤米!!!你怎么总是#惹事儿?#保释金#特大杯咖啡。”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小镇人见人爱的波莉

蓝色警灯在我卧室窗外闪烁不停。警察又把我叫醒了。汤米!!!你怎么总是#惹事儿?#保释金#特大杯咖啡。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26分钟前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本书要讨论波莉姨妈的言行,讨论波莉姨妈对有关汤米的叙事产生的影响:通过许多新兴的数字化渠道,她在互联网上分享汤米的信息,却对这些传播方式没有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她做出的选择会如何影响她年幼的监护对象。波莉姨妈在“晒娃”。这个新字眼还没有广泛传播,但已经具有多种含义。它的含义是: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通过数字化渠道,发布、传播、存储与他们所监护的孩子相关的私人信息,或参与其他类似的活动。

如今,我们都身处波莉姨妈的位置。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监护人选择披露孩子们的电子数据,从而侵入传统意义上孩子的隐私领域,并危及儿童和青少年当下和未来的人生机遇,以及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隐私的含义各有差异。隐私与自我(身份)创设有关,它“建立起一个我们可以宣称为自己所有的场域;在这里,我们不受外来因素的过度干涉和搅扰,从而可以赋予自己某些身份”。

晒娃的做法会对孩童和青少年自身产生极大的影响。若群起而为之,这种做法也会破坏人们对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普遍认知,即儿童期和青春期都是孩子们的游戏空间,应该受到保护。当成年人基于收集的数据对孩子进行追踪分析,并试图代替他们做出决定时,他们将如何知道他们是谁,如何知道他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许多方面,他们比我们少了太多自我探索的自由。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波莉姨妈晒娃的出发点可是好的。那么,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在于,良好的意图并不能让孩子免于风险。我们成年人并非刻意要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麻烦。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总体上,在决定分享孩子的信息时,人们总是带着最大的善意,即使最糟糕的情形也无非是考虑不周而已,在现行法律体制下,这也不违法。还有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和误解:晒娃是商业交易的一部分——是成年人为了获取科技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一部分。为了得到低价设备或服务,成年监护人让渡了孩子们宝贵的私人信息,而供应商则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使用这些信息,以获取利润。在这笔交易中,孩童和青少年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因此,他们在交易中被边缘化了。

我们不能抱怨技术。电脑的连接带来了互联网,机器学习带给我们人工智能。本质上,这些技术以及许多其他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对青少年造成威胁。技术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探索的机会。马克·吐温小说中的汤姆拥有自己的海盗帮,还埋藏了财宝。当代的“汤姆们”也可以制造自己的机器人海盗,并教会他们买卖加密货币。数字技术给青少年带来了种种机遇。可是很不幸,想要充分发挥这些机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的利益攸关方正在选择融合现有的以及新出现的数字技术,并加以利用,使其商业化。可惜的是,他们采用的方式给孩童及青少年的当下和未来带来了威胁。

02

你的声誉由其他人对你的叙事和期待构成,与他们耳闻目睹的叙事相关,而不是你对自己的理解。这种感知性的叙事是你与他人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要件。在这些叙事中,部分基于事实,部分来自合理推断,部分纯属主观臆测,甚至部分是无稽之谈。姑且不论能否培育声名,你总会有自己的声誉。而且,你的声誉会传到那些你素未谋面或者永远没有机会见面的人那里,当然也会传到你所认识的人那里。

关键在于,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你和那个离你一臂之遥、吞吐数字的智能机器之间的互动。两个问题:(1)大学招生负责人使用数据分析程序来决定某位少年能否进入他梦想的学校,他会怎么理解这位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给孩子创建起来的“形象”?(2)祝贺!祝贺!他被梦想的学校录取了!那么,同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的室友看到同样的“形象”,会说什么呢?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让我们站在这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角度想想看。也许招生负责人认为,小时候你装扮成彼得·潘,即兴表演音乐剧的样子很可爱。但是,你刚认识的室友却是个混蛋,他毫不留情地嘲笑你5岁时的样子,并拿出视频为证。这是因为,你的父母将社交平台的隐私状态设置为“朋友的朋友”可见,而你这位室友的表哥的女友的姑姑的训犬师的助手,是你母亲的“闺蜜”。当然,即使在数码时代来临之前,混蛋们也能找到嘲弄他人的“弹药”;但是在那个时代,嬉闹童年的秘密时刻已经尘封在一去不返的过往,因此也得到了保护。若是回到那个时代,你的室友就只能拿你在学校做过的事情开涮了。

并非只有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你的信息,你遇到的成年人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因此,在你的老板见到刚刚成年的你之前,他已经从可以获取的有关你过去的电子信息中过滤出你当下的形象了。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举例来说,你大学毕业后就职的第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可能会告诉你的老板,不要在网上搜索你的信息,因为他们可不想让老板看到与你相关的某些敏感信息,以防你事后控诉这些信息影响了老板对待你的态度。尽管如此,你的老板可能还是会搜索,毕竟好奇是人的本性。搜索引擎提供的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无法抵制的诱惑。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了解你的童年,她第一次看到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你,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这很难说。她正在查看的关于你的信息已经过时,也不是你提供的,还缺乏具体语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成套明确的规范可循。你该不该假定,每个人在见到你本人之前都搜索了你的个人信息?你要不要假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找到你的父母留下的信息?你无从得知他们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你也不知道这事该如何说起。尽管使用互联网来了解一个人是普遍的做法,但如果你与他人交谈时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你可能已经知道,一直到10岁我还在尿床,我妈在她的博客里提到过这事”——那就真是太尴尬了。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实际情况是,你总被一种冷不丁出现的、令人不安的感觉包围着。你知道,有关你的电子数据将极大地影响你的声誉。可是你无法知道所有这些数据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可以拿到这些数据。你也没有可靠而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控制这些信息点进入别人对你的阐释中。这可真令人沮丧,不是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对成年后的自己的讨论。我们管不了青少年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但我们确实要留意,作为成年人,我们采取的有关孩子声誉的行动,其限度到底在哪里。

作家帕姆·休斯敦曾经说过,我们讲述的有关自己的故事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他人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竖起高墙”。而他人讲述的关于我们的故事也有同样的影响。数码世界里,不只小孩会受到讲述的故事的影响。对成年人来说,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在不断地重塑发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最为糟糕的人际互动。这种压力可能会影响我们,让我们静心反思谈论孩子的方式。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是迫于某种压力才把孩子和家庭的信息分享了出去?这是否因为,数字世界让我们恍惚间又回到了中学时代的“储物柜”前,要等着瞧瞧到底谁才是最酷的?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在网上分享孩子的照片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其他事情,部分因为这是呈现人们社会“状态”的通用货币。我们现在对晒孩子的迷恋,就像1985年前后人们对水洗牛仔裤的迷恋,成了必不可少的标配。该收手了。或者,我们要收手吗?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可能会站在那个已经成熟的自我的角度来回答。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举棋不定。自我发展的多个阶段在我们身上同时并存,这是数字人生的基本要求——“永不忘记”是互联网的功能,这也影响着成年人。已经成为过去的种种自我并非在网上出生,也不是在网上长大,却在网上得以重生。与孩子们相比,我们很幸运。可以说,我们人生的根基比他们要牢固。我们有学位,有工作,结过婚,有孩子,生活还算过得去。当然,我们也一度辍学,被人瞧不起,也经历过离婚和流产的磨难。最新状态:我们经历过,现在又在路上。“道路在脚下延伸。”

我们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历险”时——无论是为11点钟的(或第二顿)早餐泡了什么茶,还是那天下午与哪条“恶龙”进行了一场恶斗,我们都是那个敲板钉钉的人。我们是那些点头同意的成年人,把设备连接到网络,把自己的信息分享了出去。但是,我们并没有确切的把握,到底在分享哪些数据,分享给了谁,为什么要分享,以及别人将如何处理它们。我们在传播自己的数据而不是孩子们的数据时,同样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普遍的困惑:隐私政策、服务条款,以及使用数码技术引起的其他变数。

但是,这两种危害在问题的源起、涉及的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方面迥然有异。先知情,后同意。尽管这种做法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数码的世界里,它为分享个人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操作框架。否则,构成我们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自主性和主体性——就失去了牢固的基础。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在“藏宝图”上找到了那个完美的“X标记点”?当然没有。我们有许多充足的理由需要考虑数字隐私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改革。

我们成年人负有更大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不能搅乱孩子的生活。若是搞糟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人生阅历比孩子们丰富多了。我们花了大把时间,或多或少地搞清楚了自己是谁,也花时间获取了一些资历和人脉,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我们的电子“档案”对我们作何评价。我们对自己造成的危害根本比不上我们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他们还有更长的人生道路要走。

稿件编辑:袁欢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当代儿童的“数字人生”,始于父母的网络“晒娃” 此刻夜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汤姆   数字   监护人   姨妈   社交   成年人   青少年   当代   父母   儿童   孩子   人生   数据   信息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