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在陕西省周至县文管所藏有一轴《终南五景图》,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作品,作者用图画的方式,描绘、介绍了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的风貌及周边著名景色,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人文生活及宜人景色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五副分别独立的图画,是陕西省盩厔县终南镇北堡(现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毓兴村)人路慎庄,于清咸丰初年为父亲守制期间所绘。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这五景图基本上很难与现实对上号。但一百七十年前的终南山镇及其周边确实就是这个样子。作为对历史的回忆,不辞浅薄,以我的知识,借着五景图的图景与题跋,对图画所述的一百七十年前的古镇景象作以简单解说并与现时状况作以简单对照。

路慎庄(1807年-1856年),字子端,号小舟、小洲、小(筱)舟居士,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关中著名教育家路德的长子,道光年间进士、翰林编修,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咸丰元年至咸丰三年回乡为父守制,期间深入体会故乡的风土人情、山水状貌,激发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为了能够教育在外地的后人不忘故乡、热爱桑梓;为了宣扬故乡曲山曲水的关中江南美景,前后历时三年创作了这副终南镇五景相连横轴画卷。路慎庄去世后,其子请父亲故交名人对画卷作了题跋、重新对该图轴进行裱装,总长达三十尺,一直为后人珍藏。于1986年捐献给周至县文管所。

这五副图画中,两副描绘镇西景物,以水为主题,画面上不刻意表现水而随处可见水;两副描绘镇南景物,以山为主题背景,衬映终南古镇的历史渊源;一副描绘本镇经济贸易,讲述农耕商业,反映古镇在当地的经济地位与风土物情。古人作画,一定有字,至少也要题写画名,这五副画中均有精美的楷书题跋作为对画面的解释,及其简练到位。

《终南五景图》作成时,并不叫做《终南五景图》,因为每副单独的画面上都有山峰存在,故而就叫做《五峰图》。该图重新裱装后,由作者父亲的学生、作者的好友、晚清名臣阎敬铭主持命名为《终南五景图》,此后便以《终南五景图》之名传世。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今人观看此图,可能很难将现状与之相对应。不要说生长在城市的人们,就是生长在农村的年轻人,也很少能够看到自然状态下的树木、荆棘、草地、河流、泉水、洼地、荒坡、野岭、沟沟坎坎、脚踩出来的路径,破败的庙宇,茅草搭建的房子、残缺的古塔等;而在一百七十年前,这种状况在离开都市的地方,会经常看到。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更没有录相机,今人要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物情,只有从古人的文字与图画中寻找。然而,以实物和图画比,肯定有不完全相符的地方,有些写意夸大了现实或浓缩了现实,这是我们今天观看这五副画图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图:河堤春柳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此图表现的是终南北堡西边田峪河沿岸杨柳依依的景象。此河发源于终南山田峪口,如作者题跋所说:“终南北堡西边大约五里,有一条从南向北蜿蜒流入渭河的河流,其发源于南山的田峪,故名田峪河。这是一条流于地表的季节性河流,当秋天雨水丰沛时,经常泛滥、冲毁农田。当地人为了保护农田便沿两岸修建堤坝,阻止洪水泛滥。堤坝高出地面,坝顶高起,背水面斜坡平缓,可以植树,人们便沿堤种植柳树,插种些桃树。当春风吹拂,阳光融融,大地回暖之时,柳芽萃绿,迎风飘舞;桃夭绽粉,花满枝头;远远望去就如河岸上铺展着烂漫地锦绣。黄莺儿成群扑扑椤椤时落时起,农人的笙声悠扬,与清脆的黄莺鸣叫交织,好像在相互问答。值此之时,如果和朋友一同游玩于其间,就如同进了世外桃园。”

此地现代地貌,除了田峪河,图上的其他景象,已经无法看到了,也无法体会到了。

当年四季有流水的田峪河,因多年来雨水欠缺,成了名副其实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河流干涸,乱石罗列,不见流水,只有淘沙者下淘的坑洼处可见些水坑。天降小雨,则渗入沙石缝隙,不积水;天降中雨,则在河中低洼处可见水迹;如连阴雨来,则有流水生成,低洼处连成一片水流;大暴雨来袭,依旧水势汹涌。解放后,人民公社调动力量,重修两岸堤坝,称做修嶺,嶺为梯形,嶺顶(梯形的上底)平坦,可以行人,既是防水设施,也是村间交通道路;经过反复修缮的土嶺,坚固结实,基本阻止了洪水泛滥,沿岸人民的田地、住宅得到保障。1960年代末,国家在近两百多米宽的河面上修建了公路大桥,沟通了东西两岸,促进了终南镇经济发展。

次图,稻畦秋浪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此图表现的是关中水乡的美丽画卷。终南北堡和终南镇及其西面的大墙堡呈品字型,相距很近,均建在高埠上,终南北堡和大墙堡的西城墙地面之西陡下二三米之深,然后落于地平,舒缓西去,越过田峪 河、黑水河约三十里,直达盩厔县城,沿官道两侧,皆低洼水湿,适宜种植稻田。直到1960年代,还基本维持着如此景象,从1960年代起,人们追求亩产,因为水稻只能种一季,而旱田可以种植两季,加之南山各峪口所来河水减少、南面高埠处泉水逐渐枯竭,水田种植困难,就大范围进行稻变旱,把稻田变为旱田了,稻畦秋浪的景色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地曾经的关中水乡之美丽画卷:野风吹来、稻畦相连,万顷碧波,随风而动,卷地映天,与杭州之西子湖相仿佛。人行走在道上,不知是人在画中拟或是在梦中?

周至县东邻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属汉代上林苑境,有个深可泛舟的渼陂湖,面积广阔,与村西至河堤间稻畦面积相当,看到稻畦万顷碧波,让人有荡漾轻舟,载酒畅游的冲动。可惜这是稻畦绿浪,不是南来聚集的涝河水(鄠县渼陂湖是由终南山涝峪河水流经聚集的),不能和渼陂湖比胜负。然而,渼陂湖给人以荡舟之乐,村西千万亩稻田却可以给人生产雪白的大米,这不是渼陂湖可以比拟的!

三图:终南叠翠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此图表现的是镇南面的南山,终南山就是陕西秦岭(狭义的秦岭,广义的秦岭是地质意义上的横断山脉,东起大别山,西止昆仑山),当地人叫做南山,为终南山的一段。陕西秦岭东起灞河与丹江河谷,西止嘉陵江,其主峰在太白县的太白拔仙台,高达3767米。作者家居终南北堡,堡子出南门不远就是终南镇,出镇南门约二十华里就到了南山。

历史上终南山名气很大,别名很多,如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南山等;为什么叫终南山呢?山一般是因坐落地而命名,西晋(都城为长安)史学家杜预认为终南山在天地的中间,在都城(西周朝都城沣、镐,在长安一带)的南边(说在都城南边有两份层意思,一是是为西晋政权说好话,二是说远在西周就命名了终南山;说在天地的中间应是实义,远古以来人们生活在黄河、渭水流域,自认为所居为天地中心。),所以叫做中南山,也叫终南山。这个说法得到大多数后人的认可(当然也有不认可的),作者应该是认可这个说法的,所以说:“而惟当此处者,则以终南称”,就是说终南镇面对着终南山,因此也就叫做终南镇。终南山的历史记载也很悠久,在《禹贡》中就有记载:“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就是说:终南山中物产丰富,天上飞的,地下钻的,包罗万象,什么都有。《禹贡》托名大禹所作,可见其成书久远。然而,因为终南山而命名地名的,只有这个终南镇和终南北堡。

作者生于兹、长于兹,对故乡无限热爱,此次回乡守制,经历宦海沉浮,更体会到故乡山水给人心灵的洗礼。昨夜春雨淅沥,风动嫩枝,在风雨和鸣中,乡意悠悠;三更过后,雄鸡啼晓,雨声渐歇,月出云中,清辉洒向大地。黎明早起,鸟雀声喧,洗漱已毕,打开房门,东方一轮旭日喷薄欲出,村落、房屋、街道、树木尽在金辉之中。远望南山层峦叠嶂,苍翠欲滴,山体犹如水洗一般,山坡上的农田、景物依稀可见。作者遥想田峪河水北流汇入渭河,折而东下,唐人贾曾的《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诗:“渭北晴光摇草树、终南佳气入楼台”便脱口而出。虽然不知道贾曾住在哪里写出的这首诗,但就目前来说,作者感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就能体现这个诗意。东西可以赠送,住在此处,才能够享受此处风景的意境却是不能赠送的。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图:颓塔夕照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此图主要表现的是终南镇的历史遗迹,一座残留的砖塔。终南镇在历史上曾经屡次作为县治,据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盩厔县,治所设在终南镇;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并入武功县。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设终南郡,郡治在终南镇,十年后解析。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终南县,县治在终南镇,十四年后废止。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于终南镇设立清平军,下设终南县;军、县治所均在终南镇。金人来,设置恒州,终南县为其下属。元代金后,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终南县并入盩厔县。由于终南镇政治经济地位重要,曾在本地区发挥过政治经济引领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终南镇的繁荣兴旺与衰败残破反复出现,历史遗迹就是见证,一百七十年前存在的半截子砖塔就是实物见证之一。

为此,作者在这幅画题跋写道:在镇的南面有古塔一座,始建于明代,在明朝以前,古塔所在的那块地方应是终南县衙所在地区,这个古塔就是当时县城中的建筑。修建这个古塔是为了弥补县治面对南山的相冲(古人的一种迷信行为),明朝末年江西邹姓之人在盩厔做县令,忌妒终南镇有弥补风水的古塔,就下令拆毁,但只拆了上部,邹县令就离职了,拆塔这个事就停了下来。今天看到这个塔没有上部,就是这个原由。虽然这是终南镇历史上景物被破坏的一件事,但却留下独特的风光景色,每当太阳将落,金色光芒回照大地,这个半截子塔岿然独立,孤影愈拉愈长,很有古韵,这也是古终南县所仅存的文物!塔的西边是一座祭祀老子的太上老君庙,香火不断。

时至今日,半截古塔和太上老君庙已经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新式建筑,但这里曾经的遗迹却在图画中永远保存下来。

五图:烟墟晓市


一百七十年前终南古镇图景再现

集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经济,重在贸易,而要进行经济贸易,就必须有贸易场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可以在网上进行经济贸易,但仍然不能排除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古代面对面的交流模式更是不可代替,千百年来农耕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集市地点的设立与公认是有客观条件的,姑且不说通都大邑的商业街市,就是地方小集市,也不可能设立在偏僻的地方,交通不易的地方,人居稀少的地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应是集市设立点的必要条件。

终南镇向东约五十里是户县的涝店镇(历史上也曾经由盩厔县、终南县管辖过),向南二十里是终南山田峪口子,有道路连接山区内外。向西三十里是周至县城,是西安府与周至县城连接的必经之地。向北七八里是渭河支流黑河,古时河中可通小船;越过黑河七八里便是渭河,有船可入黄河。终南镇位于历代东西官道要冲,临近水路的货物集散之地。有水田、有旱田、有山林,大多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号称太上老君的福地(田峪口有老子李耳的说经台,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到此讲说道德经)。故而,终南镇的集市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

本副画烟墟晓市,重点介绍了一百七十年前终南镇集市发展情况及其古迹。

镇之北为玉皇庙,庙在高阜,四围皆居人,场园旧,惟腊月祭灶君后,附近村民辇肉而至,于此贸易,俗称肉市,余月皆无。近数年来粥食物者、贩牛马者、纷纭杂遝,终岁皆至,几无虚日,亭午以后,始稍稍散去,盖亦民安物阜之象也。庙前有古碑二、古钟二,为宋太平宫旧物。庙东北有御井一,亦当年宫内物也。宫之旧址即今堡内七星殿,其时土木壮丽,盖罕其匹。玉皇庙东南有废城一区,内无居人,相传明末所筑,然土人至今犹呼为新城云。

这段题跋是说:“终南镇的北面有个玉皇庙,建立在高阜之上,周围都是居民,庙的场园缺乏修缮,已经很旧了。只有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年集开集,附近的村民才用推车推着大肉,到庙的场园里来卖肉,大家把此地叫做肉市,其余时间,就不存在有人在此贸易的情况。这是以前的状况,近年来,情况起了变化,籴米粜粮、买卖食物、买卖牛马、交易家禽者纷至踏来,不分时节,没有空闲的日子;但自然形成的这个集市,却也有法则,早饭后起集,正午以后,慢慢散集,这大约就是生民安居、物质丰富的表现吧!

玉皇庙前有两座古碑,两口古钟,都是北宋真宗皇帝行宫太平宫的旧物件。庙东北有御井一口,井水清甜可口,为人称道,是当年宫内汲水之处。太平宫的旧址在今天堡子头道街的七星庙处,当年建筑宏伟、华丽,附近找不到能够与之相匹敌的。玉皇庙的东南有废弃的一座城垣,里边没有人员居住,相传是明朝末年修筑的,虽然过去百年,但当地人却仍然叫它做新城(这就像至今仍然把沥青公路叫马路一样)”。

烟墟晓市这幅画面,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画面反映的是玉皇庙及其场园内集市贸易情景。可见人们自场园西门楼进出,或肩挑手推、或肩负手提、各人携带贸易物件入场,有坐地摆摊设点售卖粮食者,有拴马系牛待买主者,有游走场园采购者,有为卖买争论者,有已经买到粮食返回者,有遇到熟人聊天者,有与卖柴人交流送柴到家者,有吆喝卖汤水者等,画面三十余人,各有动态、以形传意。玉皇庙祭祀的是玉皇大帝,占地较大,设施较全,高大伟岸,解放前是当地学校所在,解放后周至县第三中学就是在玉皇庙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1960年代以前,老师办公、住宿及其伙房就设置在庙内主要建筑内外。1970年代初,学校为了扩建校舍,拆除了玉皇庙仅余的殿房建筑,挖平了高阜,玉皇庙园场内的遗迹一无所存。

宋太平宫遗址遗物,在1960年代还存在着一口御井,其所在地划归翰林路德后人所在的生产队集体所有,由于井水甘甜可口,虽然挑水距离较远,但早晚间挑水小道上的人还是络绎为绝,以致小道上经常湿漉漉的。周至三中再次扩大,北围墙扎在了井沿上,而且把水井定为学校用水取水井,在井上架设水车,铰链主动轮的轴加长通入围墙内用电机带动取水,为了不影响村民取水,在围墙外给村民设置了手摇辘辘。千年老井奈何不了电动取水,渐渐供不应求,有时只见水车飞转却提不上水。于是,学校在御井之南的校园内,自己另打一口机井取水,机井深度远深于御井,更加深了御井的干涸速度,生产队不甘心御井废弃,组织劳力淘过几次井,但最终御井还是干涸了,被填平了。

《终南五景图》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景象,让现代人了解到终南镇曾经有过这样的风景,促使今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周至县   渭河   咸丰   关中   秦岭   都城   题跋   图景   图画   古镇   南山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