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的宝宝可以看见“灵魂”?


现象

古今中外都有流传一种说法:3岁之前的孩子可以看见“鬼魂”。比如一个人玩时与空气自言自语的“对话”,吃饭时留一个座位给“看不见的朋友”,打破的杯子说是一个不存在的小朋友干的……有时孩子的这些表现和反应会让父母感到寒毛卓竖,毛骨悚然。这其实是幼儿的“假想伙伴”,并不是看到了什么灵魂。有研究表明,52%~65%的儿童拥有假想伙伴。《头脑特工队》里的小女孩就有一个幻想的朋友。

3岁之前的宝宝可以看见“灵魂”?

假想伙伴通常有两种,一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看得见的物体,例如洋娃娃、各种玩具等;二是不可见的“虚拟伙伴”,存在于幼儿的想象之中,是小孩子主观创造出来的精神伙伴。第一种假想伙伴比较容易被理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7岁以下的孩子会认为万物都具有“灵魂”,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这就是儿童的泛灵论。成人容易将幼儿出现第二种假想伙伴误认为是异常状况。因为幼儿会给这些看不见玩伴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被提及。虽然客观上“他们”并不存在,但幼儿认为“他们”是真实存在一样,与“他们”一起玩耍。

02


虚拟伙伴成因

幼儿为什么会“看见”不存在的玩伴呢?这需要从另外一种现象说起,就是“内部言语”(inner speech)。所谓内部言语就是我们在思考或者默读时脑海里出现的声音。


研究发现,内部言语和正常说话一样,也会同样激活大脑中的说话中枢——布罗卡氏区。


而婴幼通常不会默读,脑子里有什么想法就会直接说出来。有研究证明,儿童在内部言语建立初期,往往不能区分内部言语和外界声音的区别。


他们会认为他们内心想象时的“内部言语”是外界的声音,他们就构想出这个声音是另外一个发出来的。


再加上婴幼儿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容易会混淆想象和现实,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就会以为这个假想伙伴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人。通常女孩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性格活泼的儿童比安静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孩子通过假想玩伴来替代同伴的缺乏,缓解孤独感。所以当孩子出现虚拟的假想玩伴时,作为家长需要反思,是否给孩子创造的同伴交往机会太少了,是否疏于陪伴,让孩子感觉孤独和无聊。

03


应对

孩子出现虚拟的假想伙伴时,也不用恐慌,其实这种假想伙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①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②完善孩子的社交适应力;③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④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同时也不能让孩子沉溺在虚拟的假想伙伴的相处和玩耍中,需要逐步增强孩子的现实感。1、接纳“假想朋友”的存在孩子有假想伙伴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要告诉孩子这是假的,或者阻止他们跟假想伙伴玩耍。也不要训斥孩子装神弄鬼,更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会真的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可以购买一些关于假想伙伴的绘本,帮孩子加深对假想伙伴的认识。2、观察孩子的交流过程静下心来去关注孩子同假想朋友的交流,在这个过程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需求,也可以趁机对孩子做出一些引导。3、多关注和陪伴孩子大多情况下,孩子就是因为缺乏关注,情感方面存在缺失,才会幻想出一个假想朋友。最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多抽出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增加亲子互动相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假想   玩伴   言语   幼儿   灵魂   伙伴   声音   现实   宝宝   儿童   孩子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